余迪求:科研的价值在于造福群众

2018-06-22 09:42:28
时代风采 2018年6期
关键词:西双版纳植物园贫困地区

余迪求,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是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一名一线科研工作者。十五年的科学研究历程,他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一名科研人员心系群众温饱的良好形象。

2003年,余迪求以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人才的身份,从中山大学调到中科院西双版纳植物园工作。从发展地区一线城市的985高校到西南边陲的科研单位,身边很多朋友都不理解,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因为他总是期望能够将基础理论研究应用于具体生产实际,具有动植物王国美誉的云南,是他实现理想和抱负的最佳选择。

在植物园,余迪求是第一个开展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人。大自然的奇妙之处在于,植物不同于动物,它不能够移动,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大自然会赋予植物一整套抵抗不良环境的方法。只要把这种信号通路和抗性基因挖掘出来,就可以用于改良农作物,为农业生产服务,这就是他的主要研究课题。

刚开始,遇到的困难是无法想象的。不仅缺乏人才,而且仪器设备也不足,同时分子生物学研究实验室的建设得从零开始,整个研究的进度严重滞后。最困难的时候,他甚至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

最初的5年,他和团队把所有精力都花在了实验室的建设上,所有人员每天都要在实验室工作10个小时以上,连续5个春节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今,在大家的努力下,研究工作“硕果累累”。2009年开始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当年就发表SCI高影响因子论文8篇。

就基础研究而言,在国际知名SCI刊物上发表成果,就意味着具有国际水平,其意义不亚于在国际体育比赛中取得一块奖牌。到目前为止,团队共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原创性研究论文100余篇,在国际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力。他的团队也日益壮大,青年人才辈出,目前共有22位博士和18位硕士。

在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之后,余迪求开始思考如何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到农业生产。当前,国家提出粮食安全战略,而干旱缺水已经成为中国粮食安全保障的关键性制约因素。云南山地多可耕地少,很多山区缺水、无灌溉设施,无法种植用水量很大的水稻。

经过调研,余迪求提出把研究成果应用于旱稻的新品种培育的设想。正在这时,中国科学院组织战略性先导项目。团队与云南省农科院陶大云老师研究组合作,联合申请到“水稻陆生适应性的分子机制和育种应用”项目。经过5年的努力,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迅速掌握是什么基因控制着水稻能在旱地上生长,成功培育出适应云南及周边国家山地气候的陆稻和水陆两用水稻新品种共6个,包括中科西陆2号至7号。

2016年,余迪求带领研究组深入西双版纳、普洱、文山、红河等条件艰苦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推广种植陆稻新品种60余万亩。团队所培育的陆稻新品种,不仅口感好、产量高,亩产可以达到500多公斤,而且耐旱,只靠老天爷下的雨就可以生长,可以种植在山地、坡地、旱地。水分充足时高产优质,水分贫乏时稳产优质,深受老百姓的喜爱。陆稻的推广种植,极大地改善了全省贫困地区的粮食结构,保证当地粮食安全,为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并获得了多项荣誉和表彰。

对余迪求而言,成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实现了他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的愿望,那就是能让自己的理论研究运用于生产实践,为人类社会的美好作出自己的贡献!他坚信,只要大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一定会创造更多的佳绩奉献给国家和人民,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猜你喜欢
西双版纳植物园贫困地区
漂亮的植物园
国家植物园
自然杂志(2023年6期)2023-12-25 00:55:50
植物园的“虎”明星
学与玩(2022年6期)2022-10-28 09:19:02
西双版纳 一个与冬天背道而驰的地方
云南画报(2021年8期)2021-12-02 02:46:16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今日农业(2020年20期)2020-12-15 15:53:19
大暑傍晚的中山植物园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16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石油沥青(2020年1期)2020-01-01 03:15:06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9:02
YUNNAN
云南画报(2015年10期)2015-01-09 04: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