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太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2018-06-19 06:15:22蒋琪文烨徐子晴郑敏
武术研究 2018年4期

蒋琪 文烨 徐子晴 郑敏

摘要:运用SWOT分析方法,从太极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梳理为基础,以“太极蓉城”为研究个案,对具有典型性的成都市太极文化产业内部的优势、劣势,外部的机遇、威胁四个要素及其重组所构成的So、WO、ST、WT进行矩阵分析,研究发现:太极文化产业应走SO战略发展道路(发展型战略方向)。研究认为: “太极蓉城”应创新和改进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及顶层设计,深入挖掘太极文化产业的内涵、精髓和发展后劲,有效利用“互联网十”扩展新兴太极文化产业渠道,不断促进太极文化产业的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SWOT 太极文化产业 太极蓉城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編号:2096-1839(2018) 4-0032-04

1

前言

太极文化产业是我国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继承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经济效益。特别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提出,政府积极响应群众的健身需求,更加重视健身、健康运动理念在广大群众中的普及。太极文化综合了经络学说、中医养生等多方面的传统文化思想,是我国宝贵的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传递中国文化符号的载体,太极文化产业在未来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将做出一定贡献。太极文化产业在蓉的开展形势多样且丰富,参与其中的投资方逐渐活跃,赛事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受众职业范围广,涉及各行各业的人群,充分展现了人们日益强烈的健身意识。据有关数据统计2016年成都市有全民健身路径4031条,比上年增加641条;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121条,增加89条,全年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人数736万人。成都市人民健身路径增多,健身意愿日益强烈,为太极拳健身文化的“六进”活动做好了铺垫。[1]因此依托于“太极蓉城”发展的诸如太极嘉年华、太极拳锦标赛、《成都太极》书籍的出版,展现了太极文化产业在成都的蓬勃生机。通过分析“太极蓉城”系列活动发展内部的优势、劣势,外部的机遇和威胁人手,运用,SWOT分析方法,研究太极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为“太极蓉城”系列活动在蓉的可持续性发展助力。

2 “太极蓉城”太极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1971年哈佛安德鲁斯在《公司战略概念》中提出的企业管理分析框架,SWOT是一种分析工具,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

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四个元素构成。[2]其核心就是在综合分析企业内外部的环境条件,为企业未来的发展谋划蓝图。运用企业管理的SWOT分析法结合“太极蓉城”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分析。为“太极蓉城”发展制定符合其发展的战略计划,并从中分析当前太极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通过理清其发展过程中的不足,确定其sw增长型战略方向。 (见图1)

2.1 “太极蓉城”太极文化产业发展优势(strength)分析

太极文化产业是以太极拳为基础,向社会公众提供太极拳服务产品、太极拳相关文化产品以及太极文化产品、服务等产业化经济活动的总和。[3]太极拳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重点保护对象。据统计全世界现在练太极拳的人数共计1.5亿人次。如此庞大的习练人群,为太极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市场上有需求就有供给,在庞大的需求条件下,形成了太极拳的产品与服务,带动了服装、器械、影视传媒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太极拳作为最适合群众练习的体育项目,其柔和绵缓,动静相兼的运动方式深受群众的喜爱。到目前为止,成都市武术协会注册的辅导站点达到200多个,分别是以“太极蓉城”辅导站、各地武术协会和太极拳协会命名注册的。[4]从2012年太极蓉城系列活动在成都开展,便吸引了广大健身人群,目前截止在成都就有280万习练太极拳的人数。并把每年的8月8日定为太极拳活动全民健身日。依托于“太极蓉城”成功举办了太极拳竞标赛,太极嘉年华,太极进校园等大型赛事活动。由此可见太极文化产业在成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文化产业形态初具规模。

王岗认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太极拳成为“体认道德伦理的文化教场”[5]太极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体现了大众的智慧结晶, “太极”一词源于《周易》,太极拳是用中国古代的“阴阳” “太极”这一哲学理论来解释拳理而命名的。拳与太极学说的结合,逐步形成了太极拳问太极拳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融入了“阴阳” “天人合一”的思想,也贯穿了传统武术的精、神、意、气、力,太极文化的精髓生根发芽于本土,太极文化产业的发展可利用博大精深的故土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国的文化之中。成都市是有着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历经古蜀、三国文化时期,是有着天府之国美称的历史文化名城。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成都一直以来深受儒、佛、道以及彭祖文化的影响。成都作为休闲之都,其“慢”的节奏生活特点与太极拳动中求静的动作特征相得益彰,更加符合成都的城市文化形象。而太极拳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将其与成都文化历史再融合,太极蓉城系列活动的开展正是一种文化符号的传递,让成都市民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获得健康身体的同时,也享受了传统文化的洗礼。 “休闲养生文化”理念逐渐在成都市民中传播开来,因此成都得天独厚的文化氛围为太极文化产业在成都的发展开拓了道路,也为“太极蓉城”系列活动的发展增添了动力。

2.2 “太极蓉城”太极文化产业发展劣势(weakness)分析

太极拳承载的“中庸、和谐、仁爱”的儒家处世哲学, “崇下、无为、清静”的道家思想内涵等闪耀着中华和合文化的传统光芒。融合了各家文化核心内容,太极拳更是适宜百家练习的拳术。太极蓉城系列活动的推广是太极与城市文化品牌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文化为载体宣传城市文化与太极拳术的综合产物。在“太极蓉城”系列活动中,创新了活动形式,举办了诸如太极嘉年华、成都市“七进”太极拳展示活动、“太极进校园”等活动都是依托“太极蓉城”而发展。但是在这些活动顺利开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只传拳术而对于太极拳的理论架构、养生健体、防病去病的知识缺乏深入解读,导致群众学习的只是技术知识,技术固然重要,但是社区习练太极拳人群多数以中老年为主,对太极拳内涵没有进行过多的挖掘。中小学因为学习环境和文化课的压力,学习的也是简化版太极拳,忽略了对太极拳传统文化方面的传承。

“太极蓉城”系列活动至2012年推广至今,一直延用太极蓉城的品牌,据了解2017年是太极蓉城系列活动的收官年,五年里品牌一直得到有效利用,依托成都文化与习练人群开展了形势多样且丰富的太极拳活动。每年在各社区、站点上的太极活动也丰富多样,开创了如快板太极、太极操、太极舞等具有创新性的活动。据了解,在2017年以后成都太极拳活动就不会在以太极蓉城进行太极拳的推广,而是以“运动成都,太极拳系列活动”来继续进行活动的推广,内容虽然没有变化,但是限制了品牌影响力的延续性,在一定程度上对太极拳活动的推广造成阻碍。在取消以原品牌打造的太极系列活动,以新的宣传形式进行推广,缺乏对活动的衔接,将限制后期太极拳在成都的继续推广,丧失成都文化传播的主体性,对品牌文化的重新规划有将是一次新的挑战。

2.3 “太极蓉城”太极文化产业发展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太极蓉城”作为产业化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的品牌,宏观上有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持续加大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相继颁布的《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是明确了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及任务并提出了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7]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指出:“力争到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8]强化了赛事方面的流程,效率逐渐提高。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提出更是为太极拳产业的发展增添了动力。 “太极蓉城”品牌在成都的实施是深入贯彻“武术六进”的工作,成都市政府颁发的《2016年“太极蓉城”系列健身活动实施方案》是为服务成都市市民,为成都市民营造良好的太极拳习练的健身氛围,为积极打造“运动成都”,推广“健康中国”理念,发挥休闲之都的影响力。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同时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成都市民中老年人对物质要求在不断降低,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在不断提升。据统计,2016年成都市户籍人口13989297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95268人,占总人口的21.41%。按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抚养65岁及以上人口计算,赡养系数为20.13%。有数据显示,2015年离退休、退职人员合计749.66万人,离退退职人员与全部城镇就业人员之比(以离退休、退职人数为1)为2.1。[9]人口的逐步老龄化,中老年人在退休后,业余生活时间增多,为此对健身健康的需求更为强烈。而太极拳其绵缓、刚柔并济的动作特点,更加适合中老年人的习练,太极拳作为一项高雅的艺术运动,其与《黄庭经》《易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且又与儒家、佛家、道家自成一脉,太极拳对习练者有很好的养生价值功能和文化价值,迎合了成都市民的养生需求。应学校课间体育的需求,在推广中的《成都太极》正是对太极拳的简化和理论上的推广,丰富和提高了中小学生业余体育生活,将太极文化融入到了学生的健康生活中,是对传统的致敬,对中华文化的传承。

2.4 “太极蓉城”太极文化产业发展威胁(threats)分析

太极拳的习练人群多以中老年为主,且男女比例失调,女性习练者占绝大部分。由于在年轻一代人群的理念中,太极拳是老年人的运动,对太极拳其中文化内涵知之甚少。据统计,在“太极蓉城”2016年成都第十三届太极拳锦标赛上155支参赛队伍中有89支队伍来自各社区辅导站,22支武术协会的队伍,20支队伍是各地区文体局组织的,11支学校的队伍包括2所大学、2所中学和7所小学,研究所、俱乐部和其他共13支队伍。[2]从以往的赛事来看多以辅导站站点上的中老年人为主,每年的参赛人数都在逐步上升,呈良好发展态势。但是由此暴露出,在相较于啦啦操、搏击运动、跆拳道等运动形式,在年轻人中,太极拳“慢”的风格特点,不符合他们的健身需求。太极蓉城系列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及教练多以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为主,而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文化生活和多样化的运动方式之间矛盾突出,都导致了习练人群单一,消费人群年龄段参差不齐,太极蓉城系列活动还未突破受众范围狭窄的阻碍。

在太極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其他体育行业间的竞争。太极拳作为传统武术中的一种,在市场上有着搏击业、跆拳道行业、健美行业等武技产业和健身产业的冲击,它们在发展中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而武术行业的市场份额相对降低。太极拳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成都的发展有目共睹,而在国际上跆拳道、柔道、空手道能进入奥运会,在市场上得到有效普及,商业化、市场化的运作是不可避免的。太极蓉城系列活动的大力推广,是依托于政府政策及业内人士的大力推广,在市场上太极拳的受众面范围受到局限。并且在市场上常常出现跆拳道“热”,武术“冷”的尴尬局面,武技产业的发展在“太极蓉城”系列活动的发展中造成一定的威胁,但同时为太极文化产业提供了发展道路上的借鉴。

3 “太极蓉城”太极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2015年第12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制定“互联网十”的行动计划。[10]太极蓉城系列活动的宣传中,早期就有利用腾讯网、天府早报、太极蓉城微信公众号的大力宣传,因此在太极蓉城的宣传过程中,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综合利用线上线下模式拓展“太极蓉城”系列活动的宣传模式,并整合资源开发太极拳产业的在线销售渠道。由马云、李连杰共同创办的“太极禅”就是利用线上销售模式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兴趣、不同需求的人服务,训练体系有《云手》《云手FIT》。 “太极蓉城”系列活动可利用此模式,走商业化发展道路。将“大众创新、万众创新”理念融入到太极蓉城活动的推广中,走多样化的太极产业发展道路。

太极蓉城系列活动发展中,举办了如太极嘉年华、太极T台秀、太极拳竞赛活动等丰富多样的太极拳活动,但是在系列活动中,每年的内容重复单一暴露了活动中缺乏创新的局限性。可以创新改进活动的内容形式,例如青城太极、三星太极、桃花太极等结合了地域文化特点发展太极拳,在发展中深入挖掘当地旅游文化资源与太极文化综合发展的拳术,是对太极文化的另一种诠释,形成了自成体系的风格特点。在太极拳中除了被大众所熟知的陈、杨、吴、武、孙划分的太极拳类型,还有如太极推手、太极剑、太极舞、健身功法等可丰裕活动的内容形式,可让成都市民在通过不同的活动内容丰富自己的健康文化生活,用另一种方式诠释成都市的健康休闲生活,促进太极产业在成都市的发展。

4 结语

“一个民族一旦失去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尤其是标识性文化特质、体现文化灵魂的哲学思维传统,历史证明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终究是要淘汰出局的”[11]太极拳作为一种人文符号,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太极蓉城系列活动经过几年的发展,将太极文化融入到了城市之中,在丰富成都市民的休闲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学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在太极蓉城系列活动的开展中仍出现了许多威胁及挑战,政府应积极应对,为传承传统文化,发展太极文化产业增添动力。

参考文献:

[1]成都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2016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成都日报,2017-05-24(011).

[2]杨 勇,陈建萍.市场营销:理论、案例与实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54.

[3]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焦作市太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3年[N].焦作日报,2008-09-28(6).

[4]石 景,薛 源.成都市太极拳开展状况的研究——以“太极蓉城”2016年成都第十三届太极拳锦标赛为例[J].四川体育科学,2017 (02):102-104+113.

[5]王 岗.太极拳:体认道德伦理的文化教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22-26.

[6]郭振华.太极拳的起源与中国古代性文化的逻辑关系[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02):53-55.

[7]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R].2011-04-29.

[8]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Z],2014-10-20.

[9]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J].成都: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2016.

[10]王庆庆,田祖国,罗婉红.太极拳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02):121-125.

[11]高清海.中国传统哲学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05):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