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强
摘要:探讨青少年篮球培训现状,利于持续推广篮球运动和增加青少年篮球人口。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篮球培训市场环境、篮球市场培训机构、教练员情况、青少年参加篮球培训动机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篮球培训存在的问题。研究认为:篮球协会改革、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乐清市篮球培训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经济环境;青少年篮球培训机构规模不大,篮球培训机构管理者队伍良莠不齐、专业管理人才短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篮球培训市场的发展;青少年篮球培训教练员队伍流动性大,兼职教练占多数,教练员学历以本科占多数、专业水平比较高,教练员年龄年轻化,篮球技术训练水平较高;参加培训的学生以小学生最多,初中生次之,寒暑假期间每周训练可以达到三次的居多。
关键词:青少年 篮球培训 调查
中图分类号:G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1839(2018) 4-0148-05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若干意见》的颁布,首次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提出重点发展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产业的发展,为体育培训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公报,我国共有4.65亿青少年,占总人口的36.25%,可见青少年是我国总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不断下降,肥胖、近视等疾病层出不穷,为应对这一严峻问题,政府出台了许多文件强调社会和学校应重视体育在增进健康层面的重要性,特别是“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出台,强调应重视体育在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的重要性,对于健康水平的重视同样为体育培训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但由于篮球培训产业起步较晚,产业链优势不明显,存在培训机构水平良莠不齐、教练员执教水平较低、培训机构规模较小等问题,制约了篮球培训甚至是体育产业的长足发展。因此,研究对青少年篮球培训市场机构、教练员等层面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促进青少年篮球培训业的健康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乐清市青少年篮球培训为研究对象,以乐清市三中篮球训练营、阳光篮球俱乐部、小飞侠篮球俱乐部、三环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黄龙体育俱乐部、3+3少儿篮球俱乐部、快乐篮球训练营、天和体育训练基地8家机构为调查对象,对俱乐部规模、教练员状况、学员学习时间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见表1)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研究法
本研究以“青少年” “篮球培训” “体育产业”等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查阅近10年相关文献有50余篇,参阅体育产业、体育培训等相关书籍20余部,在对相关文献资料重点分析基础上,综合归纳出它们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调查问卷采用现场发放与回收、教练员代发方式,向乐清市7家体育篮球培训机构管理员发放18份问卷,有效问卷17份,有效率94.44%,向学生家长发放200份,有效回收198份;向学生发放480份,有效回收460份,向培训机构教练员共发放55份问卷,有效问卷53份。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见(见表2),依据著名学者巴比的观点,回收率在50%以上为适当,60%以上为好,70%以上为非常好。因此,本调查问卷有效回收率符合社会调查法要求,达到了优秀标准。
1.2.3专家访谈法
根据研究目的与需要,访谈乐清市篮球培训机构管理者、教练员、苏州大学等高校体育界专家,获得详细的一手资料,了解篮球培训的最新情况;同时通过电话采访方式向乐清市工商管理局、教育局、民政局、体育局等部门进行咨询,为论文理论建构和实践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2 结果与分析
2.1 青少年篮球培训市场现状分析
46号文件颁布后国家相关部门为促进体育产业的长足发展,相继出台了各种政策和法规。在国家层面出台相关体育产业发展政策的指导下,浙江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见表3),这为乐清市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为体育产业、体育培训业提供了相应的法律支持,利于促进体育产业链的形成。2016年乐清市实现生产总值838.4亿元,年均增长7.9%;位居全国工业百强县市第28位[1],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乐清市青少年篮球市场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2 篮球培训机构现状分析
2.2.1篮球培训机构分布与项目设定
據调查所知:乐清市篮球培训机构分布存在两级分化的问题,在调查的8家培训机构中,有3家机构都会在至少两个乡镇安排培训地点,最多一个机构在5个乡镇或街道区内安排培训地点。乐清市篮球培训机构总体规模不大,大部分的培训机构主要采用租用经营和合作经营两种模式,他们主要选在在学校或者居民小区附近采用长期或短期租用学校体育场馆或公共体育场馆进行办班。在对8家培训机构的调查中发现,有6家篮球培训机构单独设置篮球项目,所占比例为75%。从培训时间上来说,主要分为短期训班和长期培班,长期培训班大概培训三期以上的时间,着重以提高学员的篮球技术、战术和实战能力为目的。
2.2.2篮球培训机构管理员调查
2.2.2.1培训机构管理人员的性别、年龄情况
通过对8家篮球培训机构的管理人员进行调查发现,篮球培训机构的管理人员中没有女性管理人员,存在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调。根据表4可知:篮球培训班目前管理人员年龄主要集中在30-40岁,占总体比例62.50%,40-50年龄区间仅有1人,其次是20-30岁区间,占25%。
2.2.22篮球培训机构管理人员学历情况和专业情况
通过表5可知,篮球培训机构管理人员中虽然本科学历及以上的人数偏多,管理者个人素质偏高,但是其中专职人员太少,只占到37.5%。篮球培训机构管理人员大多数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且占到60%,其他专业仅有2人,管理专业人员甚至为O(见表6)。这说明培训机构的管理者大多数都是体育专业毕业的,大多数没有管理专业背景,没有经过管理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但因为他们具有体育教学能力,所以大多数出去开班办学。结合对教练员性别、学历的分析以及乐清市篮球培训机构的现状,可发现篮球培训机构中的管理人员资质良莠不齐,专业的管理人才不足,专职人员比例相对较少,大多数体育教练都担任篮球培训班的管理人员,其教学工作的繁重会在一定程度上耽误他们的管理工作,使得培训机构整体的管理水准不高,影响培训班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3篮球培训机构教练员现状
2.3.1教练员男女比例及组成
根据对8家篮球培训机构教练员的调查发现,篮球教练男女比例严重失衡,且主要以男教练为主,女教练员只占很少一部分。 (见表7)
在统计调查的55位教练中(见表8),篮球培机构的教练员大多是体育学院毕业的学生,且都在中小学执教,他们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更加容易把握学生心理,掌控课堂把训练任务高效完成。27.27%的教练其专业是篮球,具有较为扎实的篮球理论知识和技能,对篮球培训效果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专业队退役的教练员所占比例不高,但有利于提高整个篮球培训机构的教学水平。
2.3.2教练员文化程度
篮球教练员的教学水平与他们所接受到教育呈线性关系,学历水平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他们的执教能力。[2]表7显示乐清市篮球教练员达到研究生或以上学历的仅有3人,占5.45%,47.27%是本科生,38.18%是大专生,高中学历有5人(见表9)。由此可见,乐清市的教练员学历层次已经基本符合现代篮球运动对其的要求,这样的教练员都会有极高的执教水平和潜力。
2.3.3教练员裁判等级分析
教练员裁判等级可反映出他们篮球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拥有良好的裁判等级经历有利于教练员将自身的技战术应用到篮球教学中,从而能够给学员提供更加科学的教学指导,并能教授相关的裁判知识。[3]乐清市现有的教练员队伍中,仅有1名教练拥有国家级及以上裁判等级证书,持有国家一级裁判证书的共有7人,占8.23%,国家二级和无证书占了大多数(见表10)。从教练员的裁判等级情况来看,乐清市青少年篮球培训机构教练员的基本上都掌握了基本的篮球规则和教学技能,在此基础上,教练员能给青少年提供较好的培训,制定适合学生的训练方案。
2.4 篮球培训市场状况调查
2.4.1参加篮球训练学员年龄和性别比例
青少年年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理和心理特征,发育程度对于学员接受篮球教学有一定的影响。[4]从图l可以看出,在此次调查的青少年中,参加篮球培训的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此阶段他们大多数处在中学阶段。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开始对运动产生兴趣,篮球作为三大球之一,加之NBA和CBA大型赛事的影响,尤其是像科比、姚明等篮球明星的影响,他们逐渐对篮球产生兴趣,能主动参与到篮球课和篮球比赛中。除此之外,随着青少年身体素质的下降,学校和社会越来越重视以体育为锻炼手段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在性别上,男生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说明篮球作为对抗性比较强的项目,女生对其的兴趣没有男生强。
2.4.2参加篮球训练学员的训练频次和时间的选择
据表11可知,乐清市青少年选择周末和寒暑假进行篮球培训的比例相对较高,是他们参加篮球运动的主要时间,课余时间参加篮球运动的时间较少。由于受到我国学校教育授课时间的影响,青少年主要的业余时间主要集中在下课时间、周末、法定假日和寒暑假。上课期间由于学生的课程压力较大,中小学体育课程结构的弊端,导致青少年在业余时间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完成课程学习,留给他们进行课外活动的时间相对较少,所以参加篮球培训更加困难,而相对于寒暑假来说青少年用于较为充分的时间。
从表12中可知,84.4%的青少年在学期内参加篮球培训的次数每周不超过2次,62.32%的青少年每周参加1次篮球培训,每周能够参加3次及以上的5.6%的青少年大多数是为顺利通过体育中考,而选择在短期内集中对考试内容进行训练。在寒暑假期间,每周参加3次或者3次以上篮球培训的学生超过半数。有41.2%的学员每周参加1-2次篮球培训,而在这些暑假期间每周参加5次以上训练的学员其比例也只有7 .08%,占很微小的一部分。
3 结论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主要从青少年篮球培训市场现状分析,篮球培训机构现状分析,篮球培训机构教练员现状,篮球培训市场状况调查等方面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乐清市严格执行国家相关体育产业发展政策、经济发达为乐清市青少年篮球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经济基礎。
(2)乐清市青少年篮球培训机构规模不大,篮球培训机构管理者队伍良莠不齐、专业管理人才短缺,有部分是兼职人员担当,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乐清市青少年篮球培训市场的发展。
(3)乐清市篮球培训教练的主要构成是兼职教练占多数,全职教练占比很小;教练员学历以本科占多数、专业水平比较高,教练员年龄年轻化,篮球技术训练水平较高。
(4)参加培训的学生以小学生最多,初中生次之。寒暑假期间,每周训练可以达到三次的居多。
参考文献:
[1]2017年乐清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ww.gongwenge.com/huibao/zhengfubaogao/7545.html
[2]谷祥润.苏州市青少年业余篮球培训现状的调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6:39-42.
[3]苏 建.南阳市青少年篮球培训市场的调查研究[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3)75-78.
[4]孙 锋.对我国青少年篮球培训事业现状的分析研究[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6(01):59-60.
[5]田翠翠.北京市青少年业余篮球培训市场的竞争力分析[J].体育观察,2014(07):40.
[6]朱二刚.武汉市青少年篮球培训市场的运行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8.
[7]张 健.唐山市青少年篮球培训市场的机制与对策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5:26-27.学报,2012 (2):96-102.
[2]陈 曙,罗永华,黄依柱.论全纳教育视野下的融合体育教学[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 (7):96-101.
[3]浙江省高校体育教材编委会.体育保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108.
[4]许 琨.融合体育教育研究綜述[J].现代交际,2012 (2):153-155.
[5]Will, M. C. Educating children with learningproblem: Asharedresponsibility[J].ExceptionalChildren,1986(52):411-416.
[6] Stainback, W., Stainback,s., & Bunch,G.A rationalefor the merger of regular and special education[M].Baltimore: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Co.,1989.
[7]刘 洋,陶玉流,徐建华.融合体育教育:“残健融合”的当代残疾人体育教育发展理念[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 (2):96-102.
[8] Hartup,W.w.,French.D.C.,Laursen,B.,Jahnston,M.K.& Ogana,J.R.Conflict and friendship patterns in middleschool childhood: Behavior in closed field situation.
ChildDevelopment, 1993(64):445-454.
[9] Preacher K J,Hayes A F. Asymptotic and resamplingstrategies for assessing and comparing indirect effectsin multiple mediator models[J]. Behavior ResearchMethods.2008,40(3):879-89.
[10] Karabacak ü.Serbest s,~nt ü rk zk.et al.R 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 nurses self - efficacy andpsychomotor skills competence. International Joumal ofNursing Practice,2013,19(2):124-130.
[11] Schwarzer R ,Aristi B. Optimistic self beliefs:Assessment of general 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thirteencultures. Word Psychology,1997,3(1-2):177-190.
[12]张 萍,张文京.融合教育中身心障碍学生的评量调整[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