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荣张 亭李军民赵 云
(1.西北矿冶研究院,甘肃白银,730900;2.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部矿业公司,甘肃白银,730900)
深部矿业公司结合折腰山矿区西部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赋存规律,以及围岩蚀变特征,在2、3号主矿体下盘沿脉巷以北148 m处发现一处高品位盲矿体。矿方在1 573 m水平沿975行线开掘运输巷,利用浅孔留矿法对矿体进行了回采,已回采至1 585 m水平。根据回采情况及矿体赋存状态,该矿体有进一步增大的可能。
盲矿体主要为浸染状铜矿,赋存于石英角斑凝灰岩中,呈中厚或厚层状产出,硬度系数f=8~10,颜色呈灰色、灰褐色和绿色,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和黄铜矿。
根据地质勘探报告,结合回采情况,初步推断矿体赋存于西部采区960~1 000行勘探线1 585~1 475 m标高,走向NW75°,倾向SW,倾角70°~75°,平均厚度6 m,走向长36 m,倾向延深110 m。
盲矿体上下盘围岩均为石英角斑凝灰岩,硬度系数f=8~10,与矿石硬度系数相当,片理构造非常发育。围岩与矿体的界线呈渐变关系,走向同矿体走向近似平行。矿岩总体稳固性均属于中上等稳固水平。
矿方利用浅孔留矿法将1 573 m水平以上部分矿体进行了回收,在1 573~1 585 m标高之间形成面积约408 m2的采空区,中部留有一个长15.4 m,宽2.5 m的间柱。
后期由于采空区北部和南部围岩矿化带内仍有一定品位,存在利用价值,故沿采空区边界又对部分矿化带进行了回收,同时对中部遗留的间柱也进行了回收,致使采空区面积扩大至557 m2,采空区赋存状态见图1。
根据盲矿体赋存状态及勘探线剖面图,1 535 m(三中段)以上全部回采结束后,将形成21 650 m3的采空区。
根据《盲矿体地质勘探总结报告》,结合1 573 m水平的回采情况,推断1 535 m(三中段)以上保有地质储量约为5.97万t,平均品位1.04%,铜金属量620.40 t。
盲矿体的开采对完成产量任务、提高出矿品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盲矿体位于运输巷道的下盘,其开采势必影响矿山安全。为此,制定总体方案时既要充分回收矿产资源,又要保证采矿活动的安全,将盲矿体开采造成的影响降到最小。
基于以上原则,本次在制定盲矿体回采方案的同时,通过理论计算分析,制定了采空区处理方案。
根据矿体赋存状况,结合开采技术条件和回收原则,盲矿体回收总体方案为分层中孔凿岩落矿、底部堑沟集中出矿[1]。
根据主矿体分层划分原则,将盲矿体划分为1 561 m、1 548 m和1 535 m 3个分层。1 561 m和1 548 m分层采用由东向西中深孔后退式回采[1],落矿后本分层只运出一部分,其余留在采场,在1 535 m中段通过底部堑沟集中运出。1 535 m中段设计堑沟式底部结构,集中出矿,由东向西后退式回采。3个分层回采时形成正台阶,各台阶相距3~6 m。
采空区处理的实质是缓和岩体应力集中的程度,转移应力集中的部位,或使应力达到新的相对平衡,以达到控制和管理地压[2]的目的。
盲矿体1535m水平以上回采后将形成21 650 m3的采空区,采空区的存在,破坏了岩体的静态平衡,使空区周围的岩体应力产生变化,影响采矿活动安全[3]。根据盲矿体回采后形成的采空区赋存状态,结合硐室爆破处理地下矿山采空区的特点,经论证推荐该矿体采空区处理方案为硐室爆破强制崩落上盘围岩[4]。
在1 573 m分层的上盘位置,开掘一联络道与爆破硐室相连,1 535 m以上矿体全部采完后,在硐室内装一定数量的炸药同时起爆。单个硐室爆破崩落散体量约5 000~8 000 m3,根据采空区赋存大小,取废石缓冲垫层为采空区高度的1/3,约需要散体岩量6 850 m3,因此,只需一个爆破硐室就可满足采空区处理的要求。
假定采空区顶板是两端固定的板梁[5],计算时将其简化为平面结构力学问题,并取单位宽度进行计算。
最大弯矩Mmax出现在两固定端,大小为:
根据力学模型得到弯矩支应力大小为:
式中,Mmax为弯矩,N·m;q为外界均布载荷,kN/m2;Ln为空区跨度,取29.43 m;p为梁自重均布载荷,kN/m2;W为阻力矩,N·m;b为梁宽,m;h为空区顶板厚度,m。
顶柱安全厚度h推导计算公式为:
计算得:h≥5.50 m,即顶柱安全厚度为5.5 m。
(1)岩体与岩石之间换算的折减系数K可由下式确定。
式中,Kr为岩体完整性系数,取0.6;a为系数,取0.02;t为空区暴露时间,取1。
计算得:K=0.588。
(2)顶板极限跨度计算。利用模型法计算顶板跨度。
式中,γ为上覆岩层容重,N/m3;H为上覆岩层厚度,m;lmax为空区跨度,m;σc为顶板岩体的抗拉强度,MPa。
考虑上覆岩层高度H对拉应力集中系数k的影响[6],令,式中,H=170 m,k=70,γ=26 460 N/m3,σc=K×7.64 MPa=4.49 MPa。
计算得:lmax=48.08 m,顶板最大允许跨度为48 m。
采场矿柱宽度Hn为:
式中,A为矿房宽度,m;H为上覆岩层厚度,m;σ为矿柱抗压极限强度,MPa;k为安全系数,k=1.2~3;h为矿体厚度,m;γ为上覆岩石密度,t/m3;γ1为矿石密度,t/m3。
计算得:Hn=5.76 m,确定采场矿柱宽度为6 m。
综上所述,盲矿体1 535 m中段以上规模较小,矿体走向长度小于最大允许跨度48 m,空区顶部和四周均为实体,围岩稳固性较好,故不留顶柱和间柱。
盲矿体回收工程设计主要针对1 535 m中段以上,其中1 573 m水平已经回采结束,1 561 m水平3条凿岩巷道也已全部施工完成,本次只对1 548 m和1 535 m水平工程进行设计。
(1)1 561 m水平分层。施工了3条东西向凿岩巷道,规格为3.0 m×3.0 m三心拱。在中间巷道最东部施工1条切割天井,规格为2.0 m×3.0 m方型,其下部为切割平巷。凿岩巷道内采用垂直上向中深孔,排距为1.2m,孔底距为1.8~2.2 m,边孔角45°,3条凿岩巷道采幅分别为6.5、10和8.1 m。
(2)1 548 m水平分层。在矿体下盘施工1条凿岩巷道,规格为3.0 m×3.0 m三心拱,在矿体东部施工1条切割平巷,规格为3.0 m×3.0 m三心拱,在切割平巷南段布置1条切割天井,规格为2.0 m×3.0 m方型,形成宽度为9.0 m切割槽,后在凿岩巷道内布置垂直上向中深孔,排距为1.2 m,孔底距为1.8~2.2 m,边孔角5°,采幅为20 m。具体见图2。
(3)1 535 m中段。本水平为底部结构,从原火药库西北角施工1条运输平巷至1 000行线,沿此行线方向向北施工至矿体。在矿体内及下盘位置分别施工1条凿岩巷道和1条脉外运输巷,2条巷道相距10 m,在凿岩巷道和脉外运输巷之间以45°方向施工出矿横巷使之贯通,出矿横巷间距8 m。在凿岩巷道东部施工切割平巷,在切割平巷南端施工切割天井,规格为2.0 m×3.0 m方型,巷道规格均为3.0 m×3.0 m三心拱。
切割槽宽度约6 m,凿岩巷道内布置垂直上向中深孔,排距为1.2 m,孔底距为1.8~2.2 m,边孔角45°,采幅约16.1 m。具体见图3。
根据采空区处理方案,在1 573 m水平运输巷道旁,距采空区约18 m处布置1个爆破硐室,规格为2.0 m×2.0 m×2.0 m,通过硐室外联络道、硐室平巷与运输巷相连,具体见图4、图5。
本次工程包括1 548 m水平、1 535 m水平采准工程和1 573 m水平采空区处理工程,共计3 094 m3,预计工程投入124万元。
本方案共回收1 535 m中段以上矿石7.67万t(包括1 573 m水平采空区内遗留的1.7万t),平均品位1.04%,贫化率、损失率按8%和10%计算,可采出矿石量7.50万t,采出品位0.96%,潜在经济价值1 705万元。
针对盲矿体和采空区的赋存状态,制定了矿体回收和空区处理的总体方案,根据理论计算、分析,科学、合理的设计了盲矿体回收工程和采空区处理工程,通过投资估算和效益分析,开采盲矿体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