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国
(广东省岭南工商第一高级技工学校,广东 广州 510800)
钳工实训一般都会成为机械类专业的第一个实训工种,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为此钳工实训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来技工院校就读的学生大多是初升高(或高中升大学)考试的失利者,他们虽心有不甘,却被现实狠狠地“上了一课”,最后被迫选择就读技工学校。因此,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是矛盾的,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希望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又因自身的学习习惯较差,耐心和恒心不够,往往事与愿违。
他们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感兴趣,早已厌倦了填鸭式、灌输式等教学模式。基于此因,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学生,教学改革已经到了势在必行的时候了。
根据笔者和同事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来分析:“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比如,有时我们会看到老师在上面讲得口若悬河,学生在下面却昏昏欲睡。若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完全没有兴趣,老师讲得再详细也是枉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若要破解这道难题,关键还是要在教学改革上面狠下功夫。
随着社会的进步,加工制造技术的不断提高,很多学校都加大了数控设备、快速成型设备及3D打印等先进设备的投入。而钳工实训车间的建设却被忽略了,设备陈旧落后,工、量具没有及时更新,已经无法达到工学一体化教学的要求。若要培养出技术过硬的钳工技能人才,就需要加大对钳工实训车间的投入,改善车间的实习环境,使之达到工学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笔者和同事多次去生产企业交流学习,发现部分企业对我们培养的学生不甚满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的要求不匹配。这就导致学生刚去企业时,完全不知道怎样开展工作,企业还得重新进行培训才能上岗,无形之中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
针对这些情况,本校召开了专门的会议,研究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经过研讨决定,首先从实训环境入手,升级改造相关的实训车间,使之达到工学一体化教学的要求。例如,在升级改造钳工车间时,邀请了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和学校一起来制定改造方案,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前提,升级实训设备,更新工、量具等。
现行的教材大多是按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编写,很少有适合工学一体化教学的教材。对此,笔者认为可以先编写讲义,再编写校本教材(钳工技能学习工作页),最后经过实践完善以后公开出版。教材的编写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结合学生的“学情”和企业的需求,注重基本功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本校模具制造专业的学生大多进入汽车覆盖件模具生产企业工作,笔者在编写教材时就引入了汽车覆盖件模具加工这个典型工作任务。该任务主要包含的内容有:任务描述、任务要求、能力目标、任务准备、任务计划、任务实施、任务评价、技能拓展等。
(1)建立和完善一体化教师培养制度。通过多次去企业调研,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校的一体化教师培养制度。该制度要体现出一体化教师的优势,例如,在职称聘用、职位晋升及绩效工资等方面要有所体现,从而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为工学一体化教师。本校在一体化教师的培养上采用了“有计划、分阶段”的培养模式。即理论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向“双师型(技师+讲师)”教师转换,再向“工学一体化”教师发展。
(2)鼓励老师们“走出去”。创造条件让老师们大胆地走出去,积极参加各种一体化的师资培训班、示范公开课及各类教研、竞赛活动。大力推行教师下企业学习实践,建议每年去企业学习实践的时间不少于30天。学校与企业一起制定老师的学习计划,让老师真正掌握企业的工作过程及其相关的专业技术,增强老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走出去”增长见识,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尽快打造成为一体化教师。
(3)想方设法“请进来”。一是经常邀请行业专家、企业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来学校为老师们讲课,以便老师们及时了解掌握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岗位作业规范及企业员工的培训方法等。此举便于老师们及时调整授课内容,让钳工实训教学的“工学一体化”落到实处。二是建立“人才引进”计划,拓宽“一体化教师”的渠道来源。通过建立“人才引进”奖励机制,向社会公开招聘,广纳人才。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以专职或兼职的形式来校教学,充实教师队伍,优化教师结构。
(4)改革教师的考核方式。以往的教师考核主要是以督导听课考核和领导评价考核为主,此考核方式有它的可取之处,但却不够全面。建议制定“四位一体”的全面考核方式,即学生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督导听课评价及领导综合评价。一体化教师的考核结果应该成为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竞争上岗和享受相关待遇的有力依据。在评优评先方面,应该优先考虑获得良好业绩的一体化教师。
根据笔者和同事的调研发现,现在的学生是越来越不喜欢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厌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基于此因,笔者和同事尝试采用“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来讲课,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教学授课的难度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高涨,技能水平不断的提高。“工学一体化”授课过程如下:
环节一:教师对任务进行描述(描述企业的工作情景)→环节二:教师分发工作任务指导书(教师明确任务要求和能力培养目标)→环节三:师生共同完成任务准备(包括相关的理论知识讲解、实操技能的示范操作、工量具的准备、材料的准备及学习团队的组建等)→环节四:队长带领本队成员制定任务实施计划书,并报指导老师批准→环节五:在队长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共同去完成任务→环节六:师生共同完成任务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团队互评、教师总评等)→环节七: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拓展创新(包括拓展知识、技术创新等)。
传统的考核模式主要以实训结束时的考试工件成绩为主,不能全面反应出学生的实训情况,特别是实训过程考核往往都会被忽略。此考核方式与本校所倡导的“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符,急需改革。技校学生很快就会就业,领工资将是他们每月最开心的时刻。为此,笔者尝试引入“工资制”课程的考核方式,让学生提前尝到领工资的“甜头”。学生的实训工资组成如表1。
为了将“工学一体化”落到实处,笔者与同事一起在模具专业(10个班)班级中进行了实践。通过实践反馈的情况来看,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表2是笔者一年多来收集的数据。
表1
表2
综上所述,从实践来看,钳工实训的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了企业的用人标准,得到了学生、家长、企业的一致好评。
[1]戴国东.钳工技能训练[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
[2]柴国俊.大学毕业生初始工资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12.
[3]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热沙拉·阿巴斯.浅谈一体化教学 [J].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12,(3).
[5]顾志刚,吴建平.基于“教学做合一”的中职课程改革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