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丽娟 朱传存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省青岛市 266555
客车舱室的防雨密封性是汽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人们在要求整车的安全性、稳定性的同时,渐渐对舒适性、美观性、密封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汽车淋雨试验越来越受到各汽车制造厂的重视。
淋雨试验是检验和判定车身防水密封性能的重要手段,每台车在整车装配完成后都要求检验它的淋雨密封效果。根据国家“汽车产品质量检验评定”及“汽车整车产品质量检验评定方法”标准对该项目进行验证。检验人员进入车舱内,关闭所有门窗,将被检测车辆停放在淋雨室内指定位置,启动淋雨设备,观察前风窗、后风窗、乘客门、尾门、侧围、侧窗、前照灯、前立柱等接合部位的雨水渗漏情况。全车不得有流漏或影响到司乘人员的滴漏。汽车出厂前必须经过淋雨检测,全车不得有流漏或影响到司乘人员的滴漏,合格后才能入库销售。在一段时间内,某汽车制造厂生产的一款微型车经常出现车门漏水问题,主要是车前门、中门淋雨检验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滴漏现象。
淋雨检验要求,(1)车身及其他受雨淋部位水流流量,每个喷嘴流量必须达到每分钟11±1L,或者每个喷嘴的压力必须达到24±2PSI(165±13.75千帕);(2)车顶盖喷水面积应大于车顶垂直投影面积;(3)必须保证车体外表面均被人工雨均匀覆盖,不得有死区;(4)淋雨时间不得少于90秒;(5)如出现流漏或影响到司乘人员的滴漏,必须及时返修,并再次进行淋雨检验。
对于出现的车前门、中门淋雨检验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滴漏问题,采用了鱼骨图的分析方法,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首先是人的方面,经过小组成员现场抽查,发现生产线相关工位员工的操作与SOS(工作要素单)的要求一致,部分新员工操作技能不足,对个别零件的装配没有按照装配顺序和要求去执行,造成了个别零件装配状态不一致的问题都有班组长进行专项检查,避免出现问题逃逸,故人员方面不存在问题。
机:设备方面,出现问题只可能在淋雨室上。利用互换实验,验证淋雨室是否工作正常:公司一共有四个淋雨室,将在一个淋雨室检出漏雨的车辆开到另外三个淋雨室进行检验,故障仍然存在;将检测合格的车辆,在其余三个淋雨室上检测的时候,各项参数基本一致,没有出现车门滴漏问题,说明淋雨室工作正常,没有出现变异。
料:经过对漏雨车辆拆车进行分析,发现三个零件存在问题,第一个是防水薄膜开口设计不合理(图1)。继电器安装处的十字形开口以及内手柄安装处的圆形开口容易导致水从开口处流出,造成车门漏雨,此类问题造成的比例比较大;第二个是丁基胶的尺寸不符合设计要求(图2)。丁基胶的截面尺寸为3*4mm,测量线旁物料发现部分物料截面尺寸达不到设计要求,导致防水薄膜与丁基胶粘贴附着力差(尺寸合格物料附着力:9N,尺寸不合格物料附着力:1.7N),易造成丁基胶与防水薄膜不贴合,从而造成车门内饰板漏雨;第三个是玻璃胶条尺寸不符合设计要求。玻璃胶条下部切边没有按照设计要求斜向上切割,使得门后部压条与玻璃贴合(干涉)不足,两者之间存在缝隙,从而导致水从玻璃压条后部进入门内腔。
发:小组成员对现场丁基胶、防水薄膜粘贴以及继电器安装SOS进行检查,发现SOS中对丁基胶粘贴并没有细节性的描述,尤其是一些拐点、孔等部位,这些关键点的操作失误极易造成漏雨。另外,继电器与防水薄膜的安装顺序是先安装继电器再安装防水薄膜,这样为了保证继电器处的防水薄膜的安装,则必须在防水薄膜上继电器安装处开孔,则不可避免的会导致水通过开孔流出,造成漏雨。
环:小组成员发现丁基胶和防水薄膜受温度影响比较大,当周围问题低于5度时,丁基胶以及防水薄膜的粘贴性将大大降低,容易造成防水薄膜与丁基胶不贴合,无法满足装车要求,从而造成漏雨。
经过上述原因分析和调查,影响车门漏水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防水薄膜继电器以及内手柄安装处开口设计不合理;二是丁基胶截面尺寸过细,达不到设计要求,严重影响防水薄膜附着力,易导致漏水问题产生;三是玻璃胶条下部与玻璃压条搭接部位未按设计要求斜向上切割,使得门玻璃压条与玻璃贴合不足,存在缝隙,导致大量雨水通过缝隙进入车门内腔,加大了漏水风险;四是丁基胶粘贴细节描述不清,细节部分员工操作不一致;五是继电器与防水薄膜的安装顺序不合理,使得防水薄膜必须开孔;六是丁基胶和防水薄膜附着力受温度影响比较大。
图1
图2
(1)针对防水薄膜继电器以及内手柄安装处开口设计不合理问题,车间与技术工程、质量等部门经过多次验证,制定下列措施:一、继电器安装处十字形开口取消;二内开手柄安装处圆形开口改为十字形开口。经过验证,效果良好。
(2)针对丁基胶截面尺寸过细,达不到设计要求,影响防水薄膜附着力问题,供应商制定下列措施:修改出现问题的一套工装尺寸,保证丁基胶出胶截面为3*4mm。供应商工装更改后,连续检查三个月的来料状态,未发现截面尺寸过细物料送到线旁;
(3)针对玻璃胶条下部与玻璃压条搭接部位未按设计要求斜向上切割,使得门玻璃压条与玻璃贴合不足,存在缝隙问题,供应商制定下列措施:修改剪切磨具,更改玻璃胶条下部切割形状。措施实施后,玻璃压条与玻璃之间存在间隙问题得到有效控制。拆除内饰板后,进淋雨房验证发现车门内腔进水量大大降低,验证效果良好。
(4)针对丁基胶粘贴细节描述不清,细节部分员工操作不一致问题,编制了丁基胶粘贴边界样本 ,重点描述了卡扣孔、排水孔周边丁基胶的粘贴要点,以及明确的尺寸要求,给予员工操作量化的指导,有效避免操作不一致问题发生。
同时编制丁基胶粘贴注意事项:
第一条:沿车身内板凹槽粘贴丁基胶,丁基胶走排水孔下方,卡扣孔内侧;
第二条:丁基胶粘贴过程中,手轻微用力,使丁基胶与车身钣金充分粘连;
第三条:车身钣金上的丁基胶宽度>4mm,平整无褶皱。粘贴过程中丁基胶不得断开,且接头不可在下方;
第四条:丁基胶与卡扣孔最近的边沿距离>5mm,与排水孔下边沿距离为0-2mm,丁基胶与导轨螺栓距离为5-10mm。
(5)针对继电器与防水薄膜的安装顺序不合理问题,联合质量、产品、工艺、车间等各部门,验证互换继电器与防水薄膜安装顺序的可行性,即在措施1更改防水薄膜继电器开孔的基础上,将两者的装配工艺更改为先装防水薄膜,然后安装继电器。经验证,效果良好。
(6)针对丁基胶和防水薄膜受温度影响比较大问题,制定以下措施:线旁安装保温箱,当周围空气温度低于5度时,开启保温箱,将丁基胶和防水薄膜放入保温箱中进行加热后使用,保证零件的装配温度,从而保证其附着力达到装配要求。
以上措施实施后,效果明显。车门漏水问题GCA(全球客户评审)扣分值从原来的17.2分降低到2.4分,低于设定目标值,且连续三个月的数据表现比较稳定。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物料、安装方法以及周围温度等各个生产制造系统的多种原因的存在,上述各种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的积累,导致了微型车在淋雨试验中的车门漏雨问题,从而制约了整个生产制造系统生产的发展。经过上述的分析研究,采取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后,一是满足了淋雨过线车辆JPH(线速)的要求,保证下线车辆能顺利通过淋雨试验,二是保证了整车质量,满足了生产的需要。
当然,在整车淋雨试验方面,其它微型车出现漏雨的情况也不尽相同,虽然基本的原因多数包涵在上述所列的问题当中,但也可能包括其它方面的原因,而其它类型汽车或许存在的问题更加复杂,但需要强调的是:技术难题的解决过程,理论分析必不可少,而现场研究更是重中之重,重要的是不能忽视任何不起眼的小问题,难题的产生往往是众多微小问题的积累,从基本的现象入手,由现象表面到深入系统内部,由简单到复杂,运用人、机、料、法、环的鱼骨图分析方法,对问题逐一的进行解决,这才是分析解决技术难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