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守春茶的人

2018-06-11 01:38:16杨茜
时代风采 2018年5期
关键词:临沧茶山春茶

文 杨茜

清明前后至今,是云南普洱春茶上市的季节。为了赶在今年春茶季采摘到好的春茶,从3月起,甚至更早的时候,就有茶商、茶客从省外赶来,上茶山、守春茶。有人往最贵的茶区挤,有人独往大山里去,有人守在茶农家当学徒,有人手把一壶茶坐看云起云落……

把普洱茶出口到欧洲

宁波人刘胤升认为,森林茂密的地方才能产出健康好茶。

他是一个做茶30多年,但在云南临沧普洱茶山就待了10年的人。

刘胤升把自己与茶结缘的人生分为3段——第一阶段是1983年开始贯穿整个90年代,他做过西湖龙井、铁观音等绿茶,中间还穿插做一些红茶,此时的茶叶完全就是商品,倒来倒去买了即卖,赚的都是现钱;第二阶段是2000年至2008年,他第一次来到了西双版纳和普洱两大茶区,这是他第一次接触普洱茶,当时云南省开始重视发展普洱茶产业,他瞄见了商人挣钱的黄金期;第三阶段是最近10年,已过50岁的他看到之前的普洱茶区被人山人海“占领”。当他听说临沧每个县(区)几乎都至少有一片古茶山,他兴趣来了,决定放弃之前的茶区,来到临沧发展。

到临沧10年,他几乎走遍了当地的各个茶山。做茶30多年,从纯做生意的商人,到与普洱茶打交道,他也有过很多疑惑,如今他的设想是,生态健康才是普洱茶的功能和作用,不完全是做生意,而应该是做健康。

刘胤升在临翔区邦东昔归茶山自建一个茶叶初制所,起因源于一个发生在茶农中的故事——邦东茶农中有一家人,户主身强力壮却不给茶地除草,当地人叫他懒汉,因此还找不到媳妇。但刘胤升知道此事后,向这位茶农户主竖起了拇指,男子开始还有些困惑,刘胤升却说,“你家的古茶园我全包了,媳妇今后我来帮你介绍”……多年过去了,这一家人不仅致富了,还有了妻儿一起种茶为生。

“老茶树地里能生长草,说明茶地生态体系很好,种出来的茶叶也是最好的。”刘胤升认为,大叶种普洱茶为上品,必备条件是高山流水、老树茶、生态茶。高海拔的茶叶,生态体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考量标准,老树茶周围一定要有森林覆盖,生物链体系会让茶树自然生长,这才是生态健康的茶。

刘胤升的儿子在浙江杭州注册了一家“千瓯雪”公司,主营业务就是普洱茶加出口,如今,他们的茶叶已经出口到欧洲。

刘胤升想起这个经历就特别得意,2015年,27岁的儿子已是联合利华公司20万年薪的管理人员,但刘胤升劝儿子放弃这份工作,儿子被逼无奈只能勉强辞职,刘胤升将儿子带到临沧双江,5月份,天下着小雨,他和儿子背上行囊,向双江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树群落进发,来到1号大茶树时,全身湿透,冷得瑟瑟发抖,返回到勐库,儿子已经累得瘫倒了。刘胤升用心良苦都是为了孩子:“他从小没有吃过山里和农村的苦,我就是要他知道和体验做茶人的不容易,以这种精神来做人做事。”

一见茶王“误”终身的85后

“201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到版纳旅行,本想去打洛国门逛逛,结果走错路来到了南糯山脚。当时,山脚下小集市有很多新奇的东西,多依干、大白花、野生石斛、笋干、野生灵芝,还有很多不知名的野果野菜。”杭盟青说,“我当时想,将错就错,索性再上山看看千年茶树王。那时南糯山的路很窄,会车的时候需要一半碾到泥路上才可以通过,充满惊险和刺激的一路上了山,山上充满花香的清新空气迎面袭来,满眼的绿伴着红一片黄一片的野花很是喜人。”

茶山的美景让这个充满好奇的昆明85后小伙一下就爱上了这里,在半坡老寨,热情的当地风土人情更是深深吸引了杭盟青。在茶农兄弟带领下,他第一次见到了传闻中的千年茶树王。

“这是地球上至今发现树龄最大的栽培型古茶树,刚看到茶树王时和想象不一样,不像传统印象里千年大树那么高大粗壮,但树干满身的疮痍似乎在诉说着它的故事。临行茶农兄弟送了我一些自家做的茶,也正是这次接触,让我和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就这样过去了半年,每次喝茶总会想到那些质朴快乐的兄弟,于是我作了自己人生一次大胆决定——辞掉工作,来到版纳,开始了寻茶、习茶之路。”

“第一次到原始森林的时候,恰逢暴雨,车子一路颠簸,从山腰蹿入云层,感觉突然进入另一个世界,雾气弥漫的森林里仿佛只有我们,偶尔打雷闪电就在自己的脚下,突然有种置身仙境的感觉。虽然山下大雨滂沱,山顶却只是微微带着一丝水汽,偶尔划过面颊,轻轻地落在身上。远处半掩在树后的麂子好奇地打量着我们。伶俐的小猴掉落了手中的野果,嗖地一声便消失在了雾海之中。沾落了水珠的茶树散发着独特的清香,茶花里还藏着躲避风雨的小虫……”对于自己的第一次寻茶经历,杭盟青如数家珍,至今记忆犹新。

除了山路的蜿蜒崎岖,因为不懂茶,杭盟青才入行就遭遇重创,“其实一开始我很困难的,被假茶骗了,交不了货退不了钱,亏了30万元,自己借了10万元的高利贷还了客户。”

有了这次惨痛教训,杭盟青收茶不再是简单看看茶农卖的就买,“回想几年的寻茶之路也实属不易,一开始不懂只是尝过毛茶便打包带走了,没能完整地了解整个制作工艺,以至后来货不对版,有的茶农技术不太娴熟,容易出现糊点,虽然茶香比较明显,但整体口感就大打折扣,感觉比较燥。想要喝上一杯放心安全的好茶,还需自己亲自上到茶山,观察周边生态,抽样采集鲜叶分别品尝口感,把向阳背阴的鲜叶合理分类,最重要的是带上自家采茶小分队,杀青小能手,从采摘、杀青到晒干全程自己把控,最大程度保证茶叶的品质。”

5年时间里,杭盟青跑遍了云南的茶山,见识了各地普洱茶的不同风格,同样也见识了偷茶、换茶、掺假,甚至上树绑芽头的茶界乱象。但也正因如此,更坚定他要做好茶的决心。

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杭盟青有着对茶的深刻体会,“近年普洱茶一路火爆,茶山的面貌也在不断变化,古老的木楼挂瓦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华丽的小洋楼,家家换上了汽车,茶地里的杂木少了,杂草除了。但我觉得茶字的结构本身就是人在草木中,没了草木,茶也不谓完茶。云南的普洱最大的优势便是生态,如果不加以保护继续发展下去,区域生态系统的破坏也会对茶园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这么多年,我和我的团队就做了一件事,跑山寻找好茶,做好大自然的搬运工。”说出这番话时,他下意识地摸着自己手腕上那块杀青时留下的伤疤……

守护古茶树就是守护自己

1998年为了逃离母亲离世的痛苦,任焕红离开东北老家,只身来到云南,机缘巧合来到西双版纳。当看到了普洱茶饼的那一瞬间,她眼睛一亮,心微微一颤,浮现在眼前的是年少时放学后回家喉咙干渴,抓起桌上的紫砂壶就往嘴里灌的场景。

循着这种久违的感动,她又来到了勐海和南糯山。置身南糯山茶园,面前漫山的茶树,浮云将盈盈的绿色卷成了一幅唯美的画,恍惚间,她好像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回到版纳,任焕红忙不迭地逛茶城、串茶铺,在短短的三五天里做出了影响一生的决定——做茶。

没有背景、没有人脉、没有雄厚的资金,看似举步维艰的困境却没有难住任焕红。她不停歇地走街串巷,寻茶铺,品好茶,对自我的高要求让她不断提高对茶的认知和品鉴能力。事业逐渐展开,走向红火。

于是,在通讯闭塞、交通不便、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一个胆大的女人身上背着装有巨额现金的双肩包,只身徒步闯入深山老林的村寨里收茶,一手交钱一手收茶。“最多的时候,一次背了30万的现金。”任焕红回忆。

15年时间,她以一己之力,足迹踏遍了150多个山寨,长期在山里面跟茶农打交道,与茶农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近几年,她把工作重心逐渐向公益倾斜。为了宣传古茶树的重要性,她身体力行,深入茶区,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工作,收集了大量古茶树的资料,并且四处奔走,做了很多的努力。

在任焕红看来,茶不需要人,但人需要茶。这正是古茶山和古茶树需要我们尽力去守护的原因,我们守护的并不是它们而是我们自己。守护我们自己不要被这充满灵性的物种所抛弃。现在很多人对古茶树缺乏保护意识,过度采摘、移植、损毁古茶树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这件事,我愿意花光一生中剩下的时间。也许,这就是我至今对于古茶树和古树茶最有价值的感悟。”任焕红很郑重地说。

为了保护古茶树,她执着地努力着。

每年春茶季,她必择期徒步五个小时祭拜那棵三千年的古茶树,虔心敬拜;为了惠及更多爱茶之人,她申请成立了素女会•昆明分会,目前已经教学和公益培训累计数千名素女们学习传统文化,教会她们学茶、识茶、品茶、泡茶;组织“传统文化与茶艺进校园活动”,组织小学生公益课堂,将泡茶的步骤编成朗朗上口的句子,融入传统礼仪规范,让更多的孩子学习茶文化,迄今已坚持了三年;收徒,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技术完全传授给他们,盼着他们早日独当一面。

面对2018年,任焕红计划要让更多人参与到保护古茶树的行动中来,提高保护意识。

猜你喜欢
临沧茶山春茶
依傍着澜沧江的秘境 临沧
云南画报(2021年9期)2021-12-02 05:07:06
6月25日全国铁路调图 云南临沧与丽江间首次开行动车
云南画报(2021年7期)2021-11-13 05:02:33
百年铁路,今朝梦圆 大理至临沧铁路建成通车
云南画报(2021年1期)2021-06-11 06:04:58
春茶不宜贪尝鲜
快乐茶山行
茶山谣
心声歌刊(2018年6期)2019-01-29 02:35:28
万亩茶山 十里飘香
红土地(2018年7期)2018-09-26 03:07:22
春茶不宜贪尝鲜
登高方觉天地厚 继往开来谱新篇——云南省临沧公路局发展回顾与展望
中国公路(2017年15期)2017-10-16 01:31:59
24味暖春茶香 1周急速瘦15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