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春晓
如何让学生学好物理,是每位物理教师需要思考和研究的课题.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态度积极,就能促进学生学好物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心系学生,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反思教学过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所感悟,才能做好学生学习物理的引路人.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
识
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可见,“学生是物理学习的主体”.有些教师忽视学生自我确认的重要心理过程,不在意学生对物理世界的认知程度,对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漠不关心,沉浸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在课堂中处在同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缺乏自我认识,缺乏个性,总是在察言观色,看老师的脸色行事,听老师的语气下结论.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固化,创造性消退,物理思维能力无从谈起.教师要将外界的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经验,通过演示实验、分析论证等过程传授给学生.学生接受老师的思想和观念,这是老师同化了学生.如果其中有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老师认同了学生的意见或者帮助学生优化了见解,这是老师被学生同化了.因此,课堂中师生的互动,学生自我意识的表达,对于学生学好物理具有促进作用.
二、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神
托尔斯泰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对于物理问题,很多时候并不是简单复制前人经验或课本知识就能解决的,要求学生对既有知识有所取舍,突破限制,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例如,一天,父亲带着儿子去捉鱼.在进入池塘前,父亲再三告诫儿子千万不要出声,否则鱼儿听见声音就会吓得往深水处跑,就很难捉了.第一次,父子俩合作,抓了十多条鱼.第二次,儿子单枪匹马,居然收获更大.父亲觉得吃惊,连忙问他是怎么办到的.儿子说,您跟我说的,鱼儿听见声音就会往深水处跑,所以我在池塘中间挖了个坑,然后向四周扔石子,这样鱼儿听见声音就会往水坑里游,我只管在水坑旁摸鱼就行了.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鱼是激发儿子行动的动力.在解决捉鱼这个问题时,儿子的策略要比父亲高明得多!他接受了父亲的知识,同时突破了父亲设置的“警戒”,提出了更有创意的解决方案.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学习物理寻求合适的动力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获取解决问题的技能.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搭建学生的提升阶梯
初中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经验型思维仍属于主导,固有的经验对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物理知识影响很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建立正确、有趣的新经验.例如,在讲“电路的连接方式”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串联电路中用电器短路的现象,并帮助学生建立导线并在用电器两端时用电器不能工作的经验;在讲“欧姆定律”时,教师可以用理论解释短路,因为学生已有短路现象的经验,在学生理解短路原因时陌生程度将会降低,从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四、关注学生的学情变化,注重学生的个别辅导
随着初中物理知识难度的不断加深,学生对某些现象或知识点不能理解透彻是正常的学情.教师要及时发现这种变化,重视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在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时,教师常用问题提示的方法,让学生对问题情境中的信息进行归类或精细加工,并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等,然后在适当的地方加以指导,使学生形成对问题情境的恰当表征.
个别辅导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对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成绩进行肯定.通过表扬等方式让学生感觉良好,提高其解决问题的动机.2.直接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建议,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理解和解题体系,减少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和迷茫.3.传授解决问题的原则、概念或理论.4.提出关于问题情境的建议,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体系降低问题的难度.5.分享個人经历和故事.教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用自己的学习故事更能感染学生,激励他们不断思考.
总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人,改变人的活动.教师作为学生物理教育的引路人责任重大,要用得法的教育理念,使学生不仅能接受信息,还能搜寻信息,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度,提高学生的反应性和应变性,从而做好学生物理学习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