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剑
(福州市晋安区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福州 350011)
氧气是生产生活中常用的气体,但高浓度氧气可能带来的危险常常被忽视。因此,在“氧气的检验实验”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点燃的木条燃烧得更旺,让学生认识到纯氧可能带来的危险,挖掘出实验的安全教育功能。
对比实验如下:①将带火星的木条稍伸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到木条复燃时,迅速取出燃着的木条;②将这根燃着的木条再次伸入该集气瓶中,观察到木条燃烧得更旺。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后,教师追问:检验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好,还是用燃着的木条好?从实验得到启示,生产生活中若氧气泄漏出来,可能引发什么危险?从安全的角度看,在有高浓度氧气的环境中要注意什么?
通过对比实验与教师追问,学生在学会检验氧气的同时,体验了实验方案的评价与优选,学习了关于氧气的安全知识,初步树立起正确使用物质的安全意识。
目前,初中化学教材仅通过对比标准状况下氧气与空气的密度数据,说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由于学生对氧气密度比空气大缺乏感性认识,很难理解“为什么盛满氧气的集气瓶要瓶口向上放置”“为什么氧气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等问题。因此,教师有必要设计“探究氧气密度比空气大的创新实验”,促进学生认识由感性向理性发展,促进学生理解气体的贮存、收集方法与气体密度的关系。
学生观察并汇报实验现象:倒立的集气瓶中木条不复燃,正立的集气瓶中木条复燃。实验引发学生思考,经过分析与推理,学生认识到:倒立的集气瓶中木条不复燃,说明氧气逸散了;正立的集气瓶中木条复燃,说明氧气仍在集气瓶中。两者对比,证明氧气容易向下逸散,即氧气比较“重”,易下沉。由此,学生得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的结论,理解了“为什么盛满氧气的集气瓶要瓶口向上放置”。此实验也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氧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这个创新实验促进了学生的认识发展。学生不仅学习了氧气的密度知识,认识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在空气中会“下沉”,体验了运用对比实验比较气体密度的简单实验方法,还理解了瓶口向上贮存氧气、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的实验原理。学生依据实验证据进行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学生可以把类似的实验方法迁移运用于研究其他气体,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也得以培养。
“木炭燃烧实验”的教学功能通常被认为是通过该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的能力,促进学生掌握木炭在氧气中和空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仅仅认识该实验的这些功能,未免太狭隘了。教师还可以通过追问实验现象,促进学生建构化学基本观念。
1.追问“异常”现象,培养学生变化观
实验前,教师让学生猜想:将木炭放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猜想:可能会观察到剧烈燃烧的现象。于是,教师夹取木炭伸入氧气中,并没有出现预期的现象。教师追问:木炭怎么没有燃烧?学生这才领悟到:没有给木炭提供点燃条件,反应不会发生。
教师通过追问,使学生明白了“化学变化的发生往往需要一定的条件”,培养了学生的变化观,也便于学生理解“用文字表达式或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时,漏写反应条件为什么是错误的?”
2.追问现象差异的宏观原因,培养学生变化观、分类观
教师问:木炭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都是与氧气反应,为何燃烧现象不同?
学生答:因为氧气的纯度不同,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仅为21%。
教师追问:由此可见,化学反应的剧烈程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答:反应物纯度的高低对化学反应有影响,相同条件下,反应物越纯,反应越剧烈。
教师再追问:若要通过实验研究某物质的化学性质,应该用纯净物还是用混合物?请说明理由。
学生答:最好用纯净物做实验。因为如果用混合物做实验,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现象甚至产生干扰现象,使实验缺乏说服力。有时两者都用,通过对比更能说明问题。若混合物中其他成分对实验不影响,才可以用混合物进行实验。
教师追问实验现象差异的宏观原因,促进了学生对实验的深度分析。学生的认识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感性向理性发展的过程,对“反应物纯度对化学反应快慢的影响”“为什么要用纯净物开展对物质的研究”等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培养了学生变化观与分类观。
3.追问现象差异的微观原因,培养学生微粒观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氧气的性质学习安排在分子、原子等微观知识学习之后,这为学生从微观视角解释实验现象差异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师展示木炭在空气、氧气中的微观模型图(见图1),追问:从微观的角度怎么解释碳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学生读图后回答:因为在氧气中碳原子接触氧分子的机会比在空气中大,所以碳在氧气中反应更剧烈。
图1 木炭在空气、氧气中的微观模型图
教师结合微观模型图的追问,促使学生建立宏微结合的认识思路,理解了实验现象差异的微观原因,培养了学生微粒观。
为了挖掘“铁丝燃烧实验”的启迪思维功能,教师可以对该实验步骤作如下改进。
步骤1:将细铁丝绕成螺旋状,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红热;
步骤2:将红热的铁丝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铁丝不燃烧;
步骤3:在铁丝上系半根火柴,点燃铁丝上的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将铁丝迅速伸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瓶底装有少量水)。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后质疑:为什么要在集气瓶底装少量的水?经过思考,问题迎刃而解:观察仔细的学生认为,实验中观察到红热的熔化物滴落下来,在瓶底装水的目的是防止集气瓶底受热不均而炸裂。
步骤4:将铁丝与瓶底的黑色固体分别加入两支试管,加入等量盐酸,做对比实验。
学生观察到:铁丝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而黑色固体在盐酸中无明显现象。
经过思考,学生认识到:铁丝燃烧所得的黑色固体与铁丝的性质是不同的,证明铁丝燃烧生成了新物质。教师这才告诉学生:经检验,黑色固体是四氧化三铁。
通过改进实验步骤,“铁丝燃烧实验”的启迪思维功能得以发挥。教师不是把成功的实验直接展示给学生,也不是把遇到的问题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利用实验启迪学生思维,运用实验为学生提供证据,促使学生通过思考、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领悟实验中蕴含的道理,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1]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何彩霞.赋予学习内容更丰富的内涵与价值[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