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自信点亮城市梦想
——沙坪坝区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的探索之路

2018-05-25 03:06:48||
今日重庆 2018年1期
关键词:沙坪坝沙坪坝区重庆

◇ 文 | 图 |

Article | Shen Feisong Pictures | Interviewee

修复后的郭沫若旧居

张治中旧居

文化,是沙坪坝的城市特征,是沙坪坝的立区之本。

磁器口、红岩村、歌乐山、白公馆、渣滓洞……这些镌刻着重庆记忆的文化地标和历史遗迹,不仅为我们洞开了一扇重庆历史的文脉之窗,也为我们展示着沙坪坝源远流长的人文画卷。

沙坪坝,前临嘉陵江,背依歌乐山,钟灵毓秀,文化昌明,自周朝巴国属地起,已有3000余年历史,是巴渝文化的繁盛地、沙磁文化的发源地、抗战文化的聚集地、红岩精神的发祥地。这座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承载了峥嵘岁月的风云际会,典藏着波澜壮阔的恢弘史诗,为重庆近现代史写下了光辉篇章。

以文而立,因文而兴。得益于厚重文气的滋养,今天,这座辉映着先贤风范和人文情怀的文化名城,正在历史传承和文化创新之路上,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把新时代的文化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保护传统文化,守护历史文化遗产Preserv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istorical Heritage

沙坪坝区不仅是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区,也是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物资源。区内有白公馆、渣滓洞、林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旧址等5项2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宝轮寺正殿、复兴寺等9项2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各类博物馆6座,以及7项市级、62项区级非遗项目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1人。

早在2003年6月,凭着文化人的历史责任感,时任沙坪坝区文广局局长李波与班子成员一道,积极投入到沙坪坝抗战文化资源挖掘整理、抢救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工作中,先后修复并开放了冯玉祥旧居、郭沫若旧居和张治中旧居。这三处旧居的开放,带动了抗战教育博物馆、重庆谈判陈列馆和歌乐山民国传统风貌街区的打造,推动了歌乐山片区、山洞片区抗战文化遗址群的保护工作。同时也丰富了沙坪坝作为文化大区的人文环境和历史内涵,绘就了一幅多元化的城市文化名片,为重庆大学城增添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电力厂旧址

陈氏洋房

沙坪坝博物馆

修缮文物不忘史料的抢救整理。自2009年起,李波陆续主持编写了《重庆抗战遗址遗迹图文集》《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志》和《沙坪坝文化地图》。其中,第一次对沙坪坝区自1911年以来百年文化历程进行了系统研究和翔实记述的《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志》,在重庆市第二届区县地方志成果评选中,获得最高奖——司马迁奖。去年,沙坪坝区文化委着力修缮开放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电力厂旧址和陈氏洋房;迁移修缮了复兴寺,并以此为主体打造沙坪坝博物馆,于2018年正式对外开放;并拟在原重庆缝纫机厂旧址(即现重庆S1938国际创客港)内筹建“缝纫机博物馆”。修复歌乐山人文自然景观,力求重现巴渝十二景之一的“歌乐灵音”。并率先在重庆市启动了川剧“吹打乐”等川剧艺术的抢救保护和传承普及活动,先后抢救性录制出版川剧吹打乐《四大公堂》《排鼓》系列等,编辑出版了《梨园拾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川剧“小百科”。

为更好地保护文物(非遗)资源,沙坪坝正在探索一条新路。“完全排除市场和完全市场化,都不利于历史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沙坪坝区文化委主任李波说,“重庆一直在探寻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投入和产出的平衡点。让民间资本和民间力量参与历史文化保护,在升级改造历史风貌街区的同时引入现代产业,营销好市井风情,才能够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又充分激活街区自身价值,让每个街区都续写自己在新时代的故事。”

推进“文化+ ”发展,打造文化产业新高地Build New Highland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Promote “Culture+” Development

以“文化+”为切入点,促进文化产业和文体商旅等行业融合发展,成为沙坪坝区打开文化产业振兴之门的一把新“钥匙”。沙坪坝提出了“一园一圈一城”(“一园”即磁器口沙磁文化产业园,“一圈”即三峡广场都市文化旅游圈,“一城”是西部新兴文化孵化城)的文化产业功能布局,确立了29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这为保护与开发传统文化描绘出恢弘蓝图。

目前,沙坪坝区现有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文化创意产业园3处,旅游景区7个,成功创建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全域旅游示范镇1个、全域旅游示范村3个,形成了涵盖演艺业、娱乐业、游戏业、旅游业、工艺美术业、动漫业、文化会展业、创意设计业等文化产业发展体系。

正在构建的沙坪坝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重庆市首家文化旅游产品研发平台和重庆都市旅游联盟平台三个平台,依托既有的磁器口古镇、白公馆、渣滓洞、融汇温泉、大学城等旅游、科技、教育等行业的独特优势,形成了“文化+”的融合发展态势。

东部以“沙磁文化产业园”为基础的“文化+创意”产业基本形成,其中重庆S1938国际创客港全面建成投用,沙磁文化广场和磁器口码头即将建成投用,特钢1935项目正式签约。

西部以“万达文旅城”为引擎的新型“文化+旅游”业态初见规模;重庆万达文旅城、重庆动漫创谷公园、重庆胜利C97文创公园正重点推进,杨家沟艺术家村项目已落地。

中部以“歌乐山国际慢城”为高地的“文化+农业”模式已具雏形。已成功打造荷塘悦色山庄、七彩祥耘开心农场、桑醍蓝莓野营花园等“慢生活”,花漫大地四季赏花节、颐麓欢歌赏花节、花田筑梦旅游季、中梁生态鱼垂钓节等系列“慢文化”项目已落地。

同时,“文化+科技”在沙坪坝区也有深厚的底蕴。作为沙坪坝区的“科技担当”,北斗科技集团已开发出全球首个基于北斗通信技术的物联网模块,能把位置服务精确到厘米级,让无人机送快递成为可能。浪尖智造工场通过自身研发、为大学生创客提供孵化等手段,推出了“红岩”公仔、蓝牙音响鼓、伴读机器人等一大批文化创意产品,深受市场欢迎。嘉兰图设计有限公司提供以工业为核心的创新产业链全过程服务。陌上桑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出以一种可移动、可拆卸、模块化的装配式建筑“非屋”,为旅游市场开创出全新的旅居产品;通过“文化+商贸服务业”,三峡广场都市文化产业园、东原ARC2.5创意产业园、融汇创客小镇也已稳健起步,以温泉、老字号、艺术、创业、生活美学等为主题,建设重庆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教育”,如重庆教育培训产业园、“虎溪公社”艺术工作室、重大出版社等发展态势良好;“文化+体育”,引进铁人三项赛等大型体育赛事……

沙坪坝区积极营造开放包容的产业氛围,以平台和项目作支撑,以文化融合为契合点,为谋划“一园一圈一城”的文化产业功能布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打造文化品牌,讲好沙坪坝故事Create Cultural Brands and Write a Good Story of Shapingba

创立于1958年的“黄葛树下龙门阵”,是沙坪坝区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之一,迄今已举办周末和节假日故事会4000余场次,入选“2017全国文化馆(站)优秀群众文化品牌”。

万达文旅城

S1938国际创客港

24小时自助图书馆

2017年是沙坪坝区文艺百花园的丰收之年,既出精品,也出人才。沙坪坝区文化馆创作的少儿舞蹈《鱼儿》获全国少儿舞蹈展演最佳原创作品奖;凌淋表演的谐剧《一分都不能少》荣获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张岩摄影作品《老式生活》荣获第五届重庆市社区文化节社区生活摄影展一等奖;邓成彬创作的《科技之光》作品获第三届重庆市优秀科普文艺作品创作征集活动一等奖。同时启动了2017年度文艺精品项目资助活动,加大对文化单位及个人在文学、美术、音乐等方面优秀文艺作品创作以及参加国家赛事的支持力度。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风尚的文化主题活动,如坚守三十年的沙坪坝区图书馆“星期日讲座”等传统文化品牌,以及近十年来蓬勃发展的西西弗书店、沙坪坝区女教师合唱团、重庆303话剧社、重庆逗乐坊、重庆青年电影展等新兴文化品牌,均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

沙坪坝区女教师合唱团十周年专场演唱会

2018年新年音乐会

沙坪坝区参加第六届重庆文博会

沙坪坝区非遗精品展

沙坪坝区“青年艺术家绽放计划”文化主题活动旨在挖掘和培育有实力的青年艺术人才,为他们搭建释放梦想和展示才华的平台。启动以来,陆续推出大型历史舞台剧《诺玛阿美》、“群星奖获奖作品全国巡演重庆行”、青年美术家作品展、程子贤诞辰100周年作品展演等10余场重大文化精品演出及展览。2018年1月5日晚,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秘境云南》走进沙坪坝,在重庆师范大学校友会堂隆重上演,也拉开了2018年青年艺术家绽放计划的序幕。

沙坪坝区文化委员会主任李波说,“新兴文化品牌的形成既源于区域文化资源坚守传承与创新发展,又得益于沙坪坝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文化惠民,让百姓与文化“零距离”Make Cultural Activities Accessible to and Benef i t All People

近年来,一个个触手可及的“文化圈”,正悄然进入沙坪坝普通群众生活。沙坪坝区通过整合基层文化资源,统筹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区内有三馆,街镇有中心,村社有一室”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了百姓与文化的“零距离”。三馆即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中心即街镇文化服务中心,一室即社区(村)文化室。目前,沙坪坝区6个行政村“文化大院”的建设已纳入试点。市民从家中步行15分钟,就有文化场所可供休闲娱乐。城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30分钟文化圈”已基本建成。

去年,沙坪坝启动了区文化馆、区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26个街镇文化中心加挂了图书馆、文化馆分馆标识牌,让固定的文化资源流动起来,向下延伸、向外辐射。同时打造3个城市书房,24小时免费向读者开放,真正打通了公共图书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满足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经文化部审核并批准,沙坪坝区投资建设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推广试点项目,依托总分馆制建设,以数字化平台、数字化资源、数字化服务为建设内容,打通数字文化资源平台和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对接国家公共文化云,最终建成上下互通的“一站式”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目前,数字文化馆总面积达1000平方米,分为数字人文馆、数字旅游馆、数字体验馆三个部分,将于近期开馆。

文化惠民,旨在以点滴文化活动,让文化气息融入城乡,丰富百姓的文化生活。为了深入推进惠民文化活动,沙坪坝区文化委以“倾情服务人民,倾心创作精品”为主题,组织区、街镇、村社区三级文艺工作者开展文化活动500余场;与重庆日报、沙坪坝区委宣传部共同主办了“重走古诗路 思君下渝州——巴渝古诗词传承盛典”;第十五届沙坪坝区新年音乐晚会——维也纳古典爱乐乐团走进沙坪坝,“新年音乐会”成为沙坪坝特色文化品牌;同时投入40余万元,举办大型图书惠民展26次,受益群众达10万余人次;投入资金100万元,针对边远涉农街镇向社会力量购买文化服务433场;全年共完成惠民电影放映1662场,发放城市电影惠民消费券4万张,投入经费75万元,受益群众近30万人次……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以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沙坪坝作为重庆记忆的铿锵华章,已彪炳史册。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正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传承与创新并举,续写着文化发展的恢弘篇章,肩负使命,薪火相传。

猜你喜欢
沙坪坝沙坪坝区重庆
抓娃娃
“钓”口罩
套海狮
“小贝厨房”日记
重庆客APP
在抗疫中发展的重庆市沙坪坝区中医院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创甲路上奋力前行的沙坪坝区中医院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高铁开进沙坪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