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 空濛烟雨中的星宿传说

2018-05-17 13:00:54
城市地理 2018年3期
关键词:傩戏婺源

白墙青瓦,小桥流水,古藤滋蔓,绿意苍苍。农夫带月荷锄归,村妇浣纱洗衣回。村头有赶鸭回家的哑巴,村尾有打谷上工的农妇。千百年的儒风,秀丽的山水,这里有中国最完美的典雅意境,这里被称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山水之美,古来共谈。漫步婺源,我们看到的是“独抒性灵”的那位袁宏道袁才子笔下的优美山水,这是明末的山间风景;漫步婺源,我们感受到的是谢灵运笔下那如行山阴之中的应接不暇,生机无限;漫步婺源,我们体会到的是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等,不一而足;漫步婺源,我们亲眼所见画家吴冠中笔下的那片江南烟雨,山雨空濛。

婺源这个名字,说起来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婺本是二十八宿之一,又称女宿星座、须女星座。婺女,就是勤劳贤惠之美女也,据说,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正月初八婺源置县时,恰好婺女座在京城(长安)的东南方向出现,钦天监奏明玄宗。玄宗是酷爱美女的君王,所以把此地定名为婺源,意思就是婺女之源,用现在的话来说,婺源就是美丽勤劳贤惠的婺女的家乡。当然,也有人主张以水为名,因为婺源临近婺江而得名,这些都留待专家去考证了。

现在的婺源县隶属于江西上饶市,但在历史上,这里一直都属于古徽州的地界,因此如果我们谈起皖南乡村、徽州建筑,必然要把婺源也拉进来,虽然它在行政上隶属江西。这里无论是民俗、历史、文化还是方言都可以算作古徽州系统,而与江西的其它地方有明显的区别。

从地形上看,婺源在大范围上属于江南丘陵,周围有庐山、黄山、三清山等名山。不同的是,这里高山不多,几百米到一千米高的丘陵却随处可见,山间的溪流发育比较完全,几乎每个村落都有溪流,各色建筑也都沿河而建,有山有水,正是传统风水的要求,这也给了古代建筑家们施展拳脚的舞台,为我们留下了一大批徽州建筑的典范。

左右页图:晨光破晓,衬托着渐渐苏醒的婺源,如同一曲山林间的圣歌。

江湾梯田的千年一瞬

山中的变化是缓慢的,千年一瞬,瞬息千年。但也正因为缓慢,很多古老的东西才得以保留。典型的江南红土丘陵,寂静的山村就坐落在山坳之中,两边的山坡之上,逐级累土,沿山型平整取势,修起一级一级的梯田,这就是婺源有名的江湾梯田。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传统的农耕文化在皖南的这片山区留下的是见缝插针、见机而作的梯田,尤其是江湾的梯田,更有一种不可方物的美。用精耕细作来形容它的巧妙已远远不够,千百年的耕耘展示的不单单是为了生计的操劳,而是一种劳动之美,人文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浮生得闲,悠然静坐于这天造地设的如诗如画的乡间,将会是怎样的体验,无怪人们说婺源是“中国最美的乡村”。每年三四月间,山间的油菜花盛开,如一层金黄的地毯铺盖低缓的山坡,金黄的油菜花衬托着山间白墙青瓦,如一幅绚丽的粉彩挂在天幕之上,喜欢摄影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

庆源隐卧看烟霞

庆源是婺源一个非常普通的小村子,同名气颇大的江湾比起来,它的声望小得多。独特的地理位置给了它一个隐蔽幽静的优势。

庆源位于婺源县东北部的段莘乡。整座村落位于深山峡谷之中,建于高山之上,两座一千米高的山峰将村子与外界隔离开来,这里峡谷深幽,宽如太行之盘谷,美如武陵之桃源。地处万山之巅,是始祖几经选择的避乱胜地。因此至唐末以来,这里一直是躲避战乱的天堂。庆源村口“别有天”古亭内现仍留有古人绝句“空山隐卧好烟霞,水不通舟陆不车,一任中原戎马乱,桃源深处是吾家”。

庆源在民国时期还曾出过两位巨商,其中之一的詹励吾在中缅公路开凿之际,垄断生活物资和建材物资的供应。为了给母亲祝寿,他专门在庆源建了“福绥堂”“敬慎堂”,建筑外表中西合璧,内仿南京总统府结构,当地人称作总统楼。值得一提的是,在正门墙壁上还有精湛雕工刻成的108个形态各异的寿字,称为“百寿门”,深山幽谷中却有如此宏伟建筑,这不能不说是婺源的一个奇迹。

除了精巧的建筑,村里的水街也是一个可看之处。青山之中,小溪穿村而过,一条以水为道的街市恣意延伸。我们可以看到每家的大门都朝向村中这条小溪,孩子们沿着这条小溪追逐打闹,哑巴沿着小溪赶着鸭子,乡村的生活全都沿着这条小溪展开。同大多皖南村落一样,村里的建筑大多沿河而筑,小桥流水人家,还有电影中印象深刻的河漫滩,也可以在不远的溪流处找到。

左右页图:婺源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在这里,自然与人工造物完美地共处,琴瑟和鸣。更重要的是,它或许是画家们最青睐的采风地。

理学宗师朱熹的故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水的美妙绝不限于奇峰怪石、飞瀑流云。婺源的美还在于它的深刻内涵,它自身的灵性,而这种内涵和灵性不是别的,正是一千多年兴于斯盛于斯的理学。是理学决定了婺源的审美趣味,是理学主导了这许许多多皖南村落的布局结构,更是理学沉淀了居住和过往这里的人们的心智。

婺源是南宋理学宗师朱熹的家乡。说起朱熹,可谓声名显赫。很多儒学大师生前都境遇不佳,身后却声名鹊起,朱熹也是如此。因为生前陷入政治斗争,他的仕途一直不甚显达,但死后却被奉为儒学中兴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如《四书集注》《朱子语类》被视为封建社会科举取士的圭臬,性命天理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人近千年。他的出现和成名,似乎给婺源播下了理学的种子,此后历朝历代,婺源的理学大师、进士举人层出不穷,他们代代吸收和传承了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滋养,使得这里的山水人文相得益彰。

朱熹的故里就在婺源县城所在的紫阳镇,这里也是到婺源各地的始发地。紫阳本身也是值得一游的,这里依山靠水,因古婺星所在而命名的星江汇合东北方的诸水,流淌至此,形成一个大弯,将大半个镇环绕起来。全镇三面环水,背山一面建有森林公园,镇外还有万亩茶园,山水映天,景色秀美。

落雨洗净了理坑的青瓦

除了庆源外,婺源地区的徽派村落,星罗棋布,但最有代表性的要数理坑了,特别是理坑的古建筑在所有婺源的村落中保存得最为完好,而且少有商业开发的痕迹。这里同皖南的宏村、西递一起,一直被视作徽州建筑最集中最典型的代表。

电影中的庆源显得有些破落与颓废,但来到理坑绝不会让你失望。如果是一个雨天,漫步在理坑,窄巷,深雨,或许会勾起我们对于古典浪漫的激情想象,好像时光回转,不知不觉走入丁香诗人戴望舒的那首《雨巷》。

天井可以算作理坑建筑的代表和精华,它宽约等同正方的中央开间,长则同于两边厢房大小,但如果扣除两边房屋的挑檐,真正露天的面积是极小的。这样的设计正合乎南方多雨的天气,它的主要功能是整个建筑内部的采光、通风、聚集和排泄雨水。为了防盗,临街的窗户普遍开得较高,有的一楼甚至不开窗,就算开窗窗口也极小,所以天井的采光就十分重要。另外,窄而高的天井犹如一个烟囱,把屋内的浊气与外面的清新空气相交换。收集雨水也是天井重要的功能,四周屋顶都向内倾斜,雨水顺势流向天井中的地沟排出宅外,地沟经年不会拥堵,据说是主人在沟中养龟的缘故。

下雨的时候,待屋瓦被雨水冲刷干净,主人就会用特制的导管将雨水引入天井的瓦缸中,当地人叫作“天落水”,被视作比井水更为清洁的水源。除了实用的考虑,天井还被设计为一个小型的室内庭院,主人在其中养鱼种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闲时于院中品茗,悠然自得,只觉壶中岁月长。

清华镇有千年“彩虹”

在婺源地区名气最大的应该算是位于清华镇的彩虹桥。这里是唐代以来婺源的县治所在,比现在的治所紫阳镇历史更为悠久。5里长的青石板铺就的老街可以让游客真正体会自助游的乐趣,可惜的是两边的建筑多有修缮,已不复旧貌。彩虹桥始建于宋代,据说由当时的一名和尚化缘修造,历经4年,最后即将完工之时,正好是傍晚时分,西山上突然出现一道亮丽的彩虹,被村民视作吉兆,因此将该桥取名彩虹桥。整座桥由六亭五廊连成,全长140米,宽近3米,两头和4个桥墩上建有6座亭,之间用廊连接,亭廊全用木质榫卯构建,上覆以青瓦,简洁朴素。远远望去,恰如一条彩虹连接小河两岸,勾起游人无限的回忆与畅想。

婺源民俗中的楚文化遗韵

同很多南迁的中原氏族一样,婺源也比较完好地保存了在大多数汉族地区已经消失的宗族观念,虽然现代文明和旅游业的兴起对它的冲击很大,但现在我们很庆幸还能看到很多遗存,比如每个村子里都有豪华的祠堂,还有代代不休的族谱修撰,现在依然是一项村人很看重的大事。

左右页图:经年流传的装饰记录下了人们的旧日生活,而今天,婺源的悠闲与淡然并未有太多改变。

当然,作为一名旅客,我们还是更关心有些什么热闹可看,这里就不能不提它的傩戏了。其实,傩这种东西,很多地方都有,像黔东南和湘西的少数民族都还保留了这种原始的娱神舞戏。据说,婺源古代地处吴楚分界之地,所以这里很多民俗也沾染了楚文化的遗风,傩戏据说就是楚文化的一种代表。楚人信鬼,鬼神常常相提并论,所以傩戏也叫鬼戏,古代常用来驱疫祈福。现在流行于古徽州也包括婺源等地的傩戏,加入了许多地方戏的因素,比如剧目内容上互有借鉴,但它用木刻的脸谱还是比较有特色的,据说有四五十种之多,按照人物的忠奸贤愚而各有表现,刻画得栩栩如生、性格鲜明,而表演以夸张、粗狂、简练著称。

婺源的傩戏以庆源的历史最为悠久。电影中的京剧其实是导演的一个美丽的误会,在本地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历史上婺源的居民都是傩戏的忠实观众。千百年来,庆源有“狮班”“鬼班”两大戏班统称木莲戏。面具多为木雕,也有铜铸。民间流传“石佛人家挖木勺,庆源人家戴面壳”,说明庆源傩舞戏在婺源有相当高的知名度。1958年还有人在庆源庙坛地下挖出了一个当年演傩舞时戴的铜面具,上有康熙年间字样。这一历史的化石,再现沉淀了的昔日辉煌古文化。

除了傩戏,徽剧、灯彩、抬阁等活动也是婺源当地极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有机会不妨也去看看。

猜你喜欢
傩戏婺源
婺源美
心声歌刊(2023年4期)2023-08-18 12:49:36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软陶傩戏面具
少儿美术(2020年3期)2020-12-06 07:32:42
婺源工匠的情怀(婺源徽调戏歌)
心声歌刊(2020年1期)2020-04-21 09:25:04
论傩戏剧本的现存状况、类型与价值
戏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 02:50:56
德江傩戏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池州傩戏面具在动漫角色创意中的应用
在婺源,邂逅最美春色
台声(2016年6期)2016-09-13 08:56:20
中国傩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问题研究——以贵州傩戏表演文化为例
画中婺源游
小主人报(2015年5期)2015-02-28 20:4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