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胡安国兄弟五人,早夭了两个,剩下有三位,胡安国是长兄,其大弟为胡安止,小弟叫胡安老。游酢《宣义胡公墓志铭》、张栻《钦州灵山主簿胡君墓表》等文献中对胡安国的两弟有过记载。互相参证,可略考胡氏两人生卒及其生平。
关键词:胡安止;胡安老;家族
笔者曾发表《胡安国族系考证》一文,若干年里,通过进一步研究和深人挖掘史料,发现胡氏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说明且可以说明,今先将胡安国两个弟弟的情况考述如下。
一、胡安国大弟胡安止
胡安国兄弟本五人,早夭了两个,剩下的3位,胡安国是长兄,两个弟弟,大者为胡安止,小弟叫胡安老。游酢《宣义胡公墓志铭》称胡安国的父亲胡渊:“子男五人,二早卒。安国:朝奉郎、新差权发遣提举江南东路学士(此处书写错误,“学士”,应为“学事”),安止、安(此处脱一字),皆幼。”[1]
有关胡安国的大弟叫胡安止,游酢的《宣义胡公墓志铭》已有明确交待。张栻《钦州灵山主簿胡君墓表》亦可为证:“惟建州崇安胡氏,至文定公而始大,其上世皆居里中。文定公宦游荆楚岁久,皇考宣义公渊没,葬于荆州。绍兴初,因徙家衡岳之下。于是二弟实从,仲曰安止,仕为朝奉郎。”[2]1094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彐引《建宁府志·胄荫目录》称:“父渊临诀,以安止与其弟安老授安国,命严饬之。安国誓不忍挞,乃抚而教焉。皆感奋力学,俱以经术、行义著称。以兄安国荫,累官朝奉郎、岳州通判。政先抚字,不为钩距,民安乐之。子实。”
胡安止,不知何字。曾以胡安国的恩荫,补官朝奉郎,后来担任岳州通判。有关胡安止的情况,现在所能看到的仅止这样一些材料。
(一)胡安止生年
游酢在《宣义胡公墓志铭》中说,胡安国的父亲胡渊,于宣和元年(1119)十一月过世,而当胡渊过世时,胡安国的两个弟弟“皆幼”。《礼记·丧服》以“人年十五为幼。”胡安止当年最多不到十五岁。如此,胡安止最早不能出生在1105年以前,即宋徽宗崇宁四年以前,也就是不能出生在其小侄胡宏出生之前或者当年。又,胡宏《题祖妣志铭》称:“建炎己酉之秋,江淮河汉之间,群盗纵横,先文正被召趋行在,仲任行事,某当家责。以强盗逼人,沮、漳之间,非遗种处也,乃奉母令人及诸亲属,弃生生之资,渡岷江而南。”[3]175建炎己酉是1130年,胡宏26岁。根据胡宏这段记载可以断定,当年胡安止应该还没有长成,即不足20岁,否则不能袖手旁观,而由胡宏独自承当家庭责任,“奉母令人及诸亲属”一同逃难。如此,胡安止的年龄,应小于胡宏六岁以上。如此,胡安止最早只能出生在1111年之前。
(二)胡安止卒年胡安止长子胡实,次子胡寓。
《闽中理学渊源考》只称胡安止有一子,即胡实,却不知胡安止还有一个小儿子。张栻为胡实作《钦州灵山主簿胡君墓表》,称胡实另有一弟名寓:“始,朝奉公没时,幼子寓仅垂髫,君抚育教训,恩意甚力。”[2]1094
“乾道九年(1173)秋……十月庚辰殁于正寝,享年三十有八”[2]1094,由此推知,胡实生在1136年,即宋高宗绍兴六年。胡安止过世的时候,胡寓大约只有七八岁,胡实以长兄身份“抚育教训”,兄担父任,将胡寓抚养教育成人。
胡实既能在父亲胡安止过世后将弟弟抚养长大,其时必已成人。故知胡安止,最早不会过世在胡实二十岁以前,即不当在绍兴二十五年,也就是1155年以前。
根据张栻《钦州灵山主簿胡君墓表》,胡实“近岁始就广西铨选”,姑以两年为“近岁”。胡实过世前两年为1171年。宋人守丧三年,期间不能参加“科举”、“铨选”和其他明显游赏之类活动。故知胡安止不能过世在此前五年,即1166年以后。乾道三年(1167),朱熹偕弟子林用中、范念德赴长沙拜会张栻,期间胡实异常活跃,还陪同朱、张游南岳,可见其时胡实一定不在丧期之内了,否则不能那样忘情于朋友之间。如此,胡安止不会过世在隆兴二年,即1164年以后。又,胡宏有写给胡实的几首勉励诗,诗前有标注文字称:“实弟以诗来督作会文,又因大原侄寄声”云云,看来胡实当时一样活跃,不当在丧期之内。胡宏此诗作于何年,虽无明确标注,但其中有“我病死无日,经书更穷年,少年宜若厉,诗酒勿流连”[6]80-81之句。胡宏过世在绍兴三十一年,即1161年。如果胡实的父亲胡安止還在,教导激励的责任,或许还轮不到胡宏。而胡实又在忙着“诗会”之类的事情,显然不在丧期之内。据此推断,胡实的父亲胡安止,大约不会过世在绍兴二十八年之后。即胡安止在绍兴二十八年以前已经过世。根据以上所陈,胡安止大致过世在绍兴二十六、七年间,即1156~1157年之间。
如此,则胡安止生卒年份大致可以确定,即在1111~1157年前后。
(二)胡安止子嗣
1.胡安止长子胡实
胡实字广仲,长成后受教于堂兄胡宏。胡宏临终时,勉励胡实继承家学传统,希望他能把胡安国开创的真儒“门风”,延续和发展下去。胡实是胡宏过世后,湖湘学派的著名学者之一。
胡实曾经将自己的读书之斋,取名为“扩”,以扩充孟子所谓“仁义礼智”四端为人生理想目标,张栻为作《扩斋记》,收在《南轩集》卷十二。长沙之会以后,朱熹自称对“中和旧说”有新的理解,从胡宏的崇拜者变成怀疑者,转头质疑胡宏《知言》的纯正性,为此不断致书张栻等湖湘学派学者。胡实与吴翌、胡大原等学者群起为胡宏辩护,与朱熹发生很长时间的理论争辩。今《张栻集》中,存有写给胡实的信件4封,《朱熹集》中,则存有跟胡实讨论的信件6封。
胡实过世时,张栻将恶讯告知朱熹,两人皆很悲痛。胡宏另一弟子衡山吴翌为胡实作《行状》,张栻为胡实作《钦州灵山主簿胡君墓表》。胡实过世在乾道九年十月庚辰日,十二月癸酉日下葬于“衡山县云密峰之东,从其先君之兆”[2]1095,跟父亲胡安止葬在了一起。
胡实娶鄂州知州黄抚之女,生子胡大同、胡大有。胡实过世时还有一女,“才及笄”,十五岁。
2.胡安止次子胡寓
根据张栻《钦州灵山主簿胡君墓表》,知胡实还有一个弟弟,叫胡寓:“始,朝奉公没时,幼子寓仅垂髫,君抚育教训,恩意甚力。”今不知胡寓何字,后来情况亦不明。
二、胡安国小弟胡安老
再回到《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三所引《建宁府志·胄荫目录》的那段文字:“(胡安国)父渊临诀,以安止与其弟安老授安国,命严饬之。安国誓不忍挞,乃抚而教焉。皆感奮力学,俱以经术、行义著称……”由这段文字,乃知胡安国的小弟叫胡安老。可以填补游酢《宣义胡公墓志铭》所脱字。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三,对胡安国的小弟又作如下记载:“胡安老,字康年,恬简淡默,喜周人急。以安国荫补官,尝知宜春、罗江二县,终知袁州,子宪。”[4]
据此可知,胡安国小弟胡安老,字康年。同时需要说明一点,就是《闽中理学渊源考》称胡安老“子宪”,是明显失误,误将胡安国堂兄胡淳之子,安在了胡安国弟弟胡安老的头上。有关于此,别文再述,今且继续正题。
胡安老一生,大致都在官任上。有关胡安老的官任情况,《广西通志》卷六十引《林志》称:“胡安老,建安人,绍兴三十年宰宜春,政先抚字,不为钩距,民安乐之,为立祠。”《江西通志》卷十九另称:“宜春县署在府治北,初在东城内。隋大业三年,移于州之东七里。宋绍兴三十一年,县令胡安老始徙城内善政坊。”胡安老当过江西宜春县县令,这是没有问题的。
《江西通志》卷五十一又称:“胡安老于乾道九年以朝散郎任知贵州。”此贵州不是今天贵州省的贵州,辖境相当于今天广西的贵港市一带,南宋时州治在郁平县,属广南西路,即今广西省的贵港市。
胡安老在绍兴间即已出仕为官,胡寅《斐然集》中有两文可以为证。《斐然集》中有《代季父上湖北王帅启》(《斐然集》编纂时误为《代季父上湖北王启帅》),还有《代季父上刘帅求荐章启》[5]185-190。这两篇文字,都是胡寅代替他的季父,也就是胡安国的小弟写给湖北当时“帅臣”的推荐信。胡寅希望湖北的这两位“帅臣”,能够为自己的小叔安排适当的官位。
胡寅的这两封写给湖北帅臣的“启”,只提了姓,没有说到名和字。笔者考证这两位帅臣,一位肯定是刘锜,一位极有可能是王庶。刘锜从绍兴十一年到绍兴十七年间,首次担任湖北“帅臣”,第二次再任湖北帅臣时,胡寅已过世。王庶则在绍兴六年(1136)二月到绍兴七年(1137)九月间,担任知荆南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
另外还有一位叫王玮的人,也在胡寅可能的“有效推荐时间”之内,担任过荆湖北路总管。具体时间是绍兴十七年底,但在绍兴十八年十一月就过世了。因为胡氏一家与刘锜和王庶都有关联,而《斐然集》中这两封“启”的排序,是写给王姓在前,刘姓在后,王庶正是在刘锜之前担任湖北帅臣的。因此,胡寅先于绍兴六七年间,承父命为小叔写推荐信给王庶,一年后王庶离开湖北。再一年多,胡安国就过世了。又过了几年,胡寅再给湖北帅臣刘锜写信推荐叔叔,合乎情理。
胡寅过世(1156)后,胡宏继续关心自己的小叔,张栻父张浚复出以后(绍兴三十一年,1131)也曾予以关心、过问,胡宏致书表达感谢:“累蒙相公亲翰之赐,又蒙特遣名医切脉察病,而叔父处,又传至钧念之厚,下情感戴,不可言陈。”[6]132张浚曾经关怀过胡安老的为官情况,其时胡安老应当在江西宜春县县令的官任上。
如此,则《江西通志》与《广西通志》所载可信无疑。胡安国的小弟胡安老虽然不是一位学者,但是为官也是很有政绩的,深得百姓欢心,看来也不是一位等闲人物。
有关胡安老的子嗣情况,因为没有任何可靠文字凭证,本文无法再作进一步说明。
《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淳熙三年(1176)二月二十三日”条有:“新知袁州胡安老降两官,罢新任。以言者论其奸贪狼藉故也。”胡安老后来究竟如何“奸贪狼藉”,还是被人诬陷,今暂且不论。只看其年龄,胡安国绍兴八年过世时(1138)已经六十五岁,三十八年之后,他的小弟弟还在袁州知州的官任上。兄弟之间年龄的差距,当在四五十岁之间。
根据以上游酢《宣义胡公墓志铭》和胡寅的两封《启》的大致写作时间推定,胡安老大约生在政和中后期,即1115年前后,比小侄胡宏的年龄还要小10岁上下。而有关胡安老的卒年,今已无从查考。不过从其淳熙三年(1176)被弹劾(大致是被诬告)落职一事判断,胡安老一家,后来应该全部离开了湖南,迁至江西袁州,即今江西宜春一带居住。
游酢《宣义胡公墓志铭》虽然没有明确说明胡渊过世时究竟多大年龄,但其中有言及胡渊七十岁时还回家去拜祭祖茔之事,可见其卒时至少七十一岁。胡渊的原配夫人吴氏,即胡安国的母亲,是胡渊私塾老师吴先生之女。吴氏为胡渊刚刚成年时所初娶,年龄距离至多五六岁。吴氏过世在政和五年(1115),早胡渊四年过世。其时最小也得超过六十岁。胡渊过世后,两个小儿子依然“年皆幼”,显然不是吴氏所出。如此,则胡渊晚年纳妾,胡安止和胡安老当为胡渊妾出子无疑。
【参考文献】
[1]游酢.宣义胡公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
[2]张栻.钦州灵山主簿胡君墓表//张拭.张栻全集:卷40.杨世文,王蓉贵,校点.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
[3]胡宏.胡宏著作两种.王立新,校点.长沙:岳麓书社,2008.
[4]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文渊阁四库全书.
[5]胡寅.崇正辨.斐然集:卷8.容肇祖,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
[6]胡宏.胡宏集.吴仁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