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的是球体,但真正改变的是人

2018-05-14 20:12:17
中国学校体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球体教学效果案例

案例《改变,不仅仅是从球体的大小开始》源于课堂教学中引发的思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挥棒击打软式垒球,但教学效果并未达到教师预期目标。当学生兴趣下降,教学目标难以达成时,教师唯一要做的就是求变,而樊老师也正是这样做的。

一、促进儿童有效(真)学习

学习=学+习,需要经历2次信息转换;促进学习,即帮助儿童实现信息的自我转换。教师不断地追问和细致观察,“改变球体的大小,提高击球的命中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迎刃而解。这一改变,是基于教师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对学情的充分了解,对教材的重难点的把握,是完成以目标为导向的“学—练—评”的一致性。较好地诠释了“教无定法,教必有法,贵在得法”的教学理念。

二、球体变化-兴趣产生-主动练习-技术掌握-技能形成

通过球体大小改变,让学生反复体验“举棒、引棒、蹬地转体、挥击”的技术动作,在一次次“打中”中有了更多的成功体验,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完成了“使80%左右的学生能将球平击到T座3m以外的场地”的学习目标。教师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既提高了学生练习的主动性,又对运动技术的掌握及运动技能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

三、两点建议

1.对于“增大被击打目标面积,提高击打成功率”这一基本常识,教师把自己想到的方法告诉学生,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未尝不可。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教师能把“怎样通过器材、场地的变化来提高击球的成功率”这一命题抛给五年级的学生,然后再通过教师的提示、学生的思考,想出了通过改变球体大小来提高击打成功率这一办法,他们练习的积极性会更高,兴趣会更浓,掌握动作的效果会更好。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到发挥。

2.在3个层次的击球中,对于樊老师的“连续打出5个这样的好球就可以换中号球”这一条件,用其他形式表述可能会更好,如,击打20~30次,有10~15次能击中并达到3~5m以上的距离方可进入下一个环节,这样学生练习次数和质量都得到了保证,对于学生挥棒击球的技术动作定型也有更好的帮助。

球体大小的改变产生的效果,折射出教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而这种意识和能力的提高需要体育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正如樊老师所言:求变则新,多变则活。

改变的是球体,但真正改变的是人!

【校稿有感】

校对樊老师的案例后,不仅让人特想到现场一试教学效果,而且还触发了笔者的一些感想。

1.教学类案例,具有可复制性。教育案例具有个体性、独特性和偶发性,虽能给人以启发,但存在不可复制性;而教学案例则不同,它能让读者在教学中进行模仿,也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与延伸。读者既收获启发,也有拓展到别的项目中进行改进和思考的空间。樊老師在挥棒击球教学中对球体大小改造的思维方法,可以拓展到小学篮球、网球等球类教学中,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思维方法值得借鉴。

2.亲手制作器材,不断尝试与修正。教学效果好不好,不是凭主观想想而来,而是要经过实践验证。樊老师动手制作器材并一次次尝试教学,降低教学难度的亲力亲为的做法值得提倡。

3.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教师如果一味地按照教材上规定的教学步骤去教学生,而不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用教材教”就是把教材当做素材,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处理、调整、重组教材,活用教材,做到教学效益最大化。樊老师在教学中依据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的策略值得点赞。

小学生学习挥棒击球技术,不仅需要改变球体大小和颜色来吸引学生,可能更需要考虑降低T座高度、创编击球游戏等因素去提升教学效果。

江苏高兵

猜你喜欢
球体教学效果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少先队活动(2021年2期)2021-03-29 05:40:48
计算机生成均值随机点推理三、四维球体公式和表面积公式
消费电子(2020年5期)2020-12-28 06:58:27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广告创意新方法——球体思维两极法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中国公路(2017年7期)2017-07-24 13:56:38
Optimization of rice wine fermentation process based on the simultaneous saccharification and fermentation kinetic model☆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 11:16:06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2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河南科技(2014年24期)2014-02-27 14: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