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婷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行业的发展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技术对传统金融行业渗透不断加深。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需求旺盛,但人才供给却严重不足。本文主要从互联网金融行业需求切入,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第二课堂等方面提出高职院校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模式,是网络信息技术与金融产业高度融合发展的产物。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不仅仅在于业务形式的不同,更重要的是互联网金融体现了普惠金融的特性,使广大中小微企业及个人消费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都可以享受到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态包括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支付、互联网保险、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信托和互联网消费金融等。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大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与传统金融行业人才供需两旺的情况不同,新兴互联网金融行业需要具备金融知识和互联网技术、拥有互联网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专业化、创新型人才,而目前此类型人才供给远远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因此,需要依托众多的高等院校来填补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的巨大缺口。
一、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需求
目前我国从事互联网金融主要业态的组织可分为三种:一是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拓展业务渠道;二是互联网企业开展金融服务业务;三是新兴互联网金融公司。它们的岗位需求包括:
(一)运营类。包括金融产品设计师、产品经理、运营专员、客服人员等。以阿里巴巴、京东、腾讯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公司,它们本身在客户体量、信息技术、创新创意方面掌握巨大优势,但在金融产品设计、开发等方面缺少相关专业人才,虽可通过传统金融机构进行人才补充,但随着发展的深入和规模的扩大,各类机构对于细化专业人才需求的缺口会越来越大。
(二)技术类。包括数据库管理维护工程师、网络管理工程师、数据分析师等。传统金融机构如银行、保险、证券等在互联网技术的驱动下,开启了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转型尝试,官网平台建设、APP移动客户端研发、电子商务运营等,亟需专业的技术型人才。
(三)营销类。包括产品服务销售经理、消费金融营销专员等。互联网金融的虚拟化、跨区域性、无纸化的特点,决定了互联网金融产品或服务营销多采用线上形式,据调查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企业产品经理最为稀缺,在未来几年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将对营销类人才产生巨大的人才需求。
(四)风控类。包括线下尽调专员、风控专员等。近几年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规模的壮大,非法集资、卷钱跑路、金融诈骗等风险案件屡屡发生,给投资人带来极大的恐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法律监管空白,风控工作缺失。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能够对市场风险、技术风险、操作风险等进行积极防控。因此,在未来发展中对于风控分析员、尽调专员等风控岗位需求较大。
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整体人才供应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无论是以阿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还是以宜信、点名时间为代表的新型互联网金融平台,或是银行、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都亟需兼具金融知识与互联网背景的复合型稀缺人才。
二、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无论是P2P企业,还是支付企业、众筹企业,各类互联网金融企业普遍表示,在用人标准上更注重语言表达能力强、实操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等素质;尤其是在从事一线工作时,目标定位准确,在工作中敢想敢干、责任感强、业务能力突出的求职者更受企业欢迎。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要求各大高职院校在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及教育教学方面必须进行变革,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无缝对接。
(一)优化课程设置
互联网金融专业不是简单的互联网+金融,而是更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动手能力的提高。与传统金融专业重视金融基础理论知识,把教学、学习重点放在银行、证券和保险知识上不同,互联网金融专业应当更重视新兴互联网业态、大数据、区块链、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等方面内容的掌握,在传统的金融实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互联网金融基础、第三方支付、P2P与股权众筹、征信技术实务等契合互联网专业的课程。培养学生既掌握金融基础知识,又具备从事互联网金融工作所必需的专业技能,通过定向培养的模式为企业输送人才。
(二)创新实践教学
互联网金融专业不仅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当采用理实一体的方式,学生在每门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后,接受实训项目的训练,将所学内容能够及時运用,在项目中延展知识深度与宽度,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其次,教师应当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多采用能够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通过案例分析、小组学习、演讲展示、实践调研等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此外,教师应当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蓝墨云班课、互联网金融仿真实训软件、微信公众号、论坛等资源,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教师也可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实现教学方式及考核评价的改革。
(三)开展第二课堂
由于互联网金融对实践能力要求更高的特性,传统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学习已不能满足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用人需求,高校互联网金融专业应当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各科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内专业学习”+“课外能力提升”组成的“双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高校可创建“互联网金融工作室”或“金融协会社团”,与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项目合作,指导学生参与互联网金融产品营销、客户关系维护、推广方案设计、市场调研、网站维护等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了解企业的工作内容及工作要求,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同时也为企业节省用人成本。
(四)构建“双师型”团队
要想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教师首先要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工作要求。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教师具有较高的金融知识理论水平,但对于互联网信息、大数据技术等掌握不够,创新意识不强,教师专业素养不高,这就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果。因此,应当鼓励教师走到企业中去,学习最新的行业知识,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为企业提供服务,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也可邀请企业工作人员走进课堂为学生们授课,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与企业共同商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等问题,实现教师与企业、专业与职业、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对接。
三、结语
互联网金融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各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也应当顺应时代发展,满足行业所需。在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紧密与企业对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深入校企合作,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提升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作者单位为天津城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