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银昌
人体内的液体被称为体液,是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正常成年人体内65%以上是水分,儿童青少年身体内水分的占比可以达到70%~80%[1]。在人体运动时,特别是长时间耐力性运动和在极端天气条件下(炎热、高湿等)运动时,人体对水分的需求量更高。青少年由于认知水平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在运动中补液十分盲目,对运动补液的重要性、形式、量、时间等的认识存在着误区[2],因此,科学指导青少年运动员科学补液,对于提升青少年运动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一、运动中脱水
(一)脱水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依据美国运动医学学会的调查,根据环境温度和运动强度,运动员的排汗速率为0.4l/h~1.8l/h,平均速率为1l/h[3]。同时,伴随水分流失的还有多种电解质[4]。
如果有足够的水和电解质的补充,运动中汗液的丢失可以在8~24小时内得以恢复,使总体水回到正常状态。一般来说,脱水达体重的2%时,运动能力即受到輕微损害;当脱水超过体重的5%时,运动能力可下降20%~30%。脱水会导致核心温度、心率、主观感觉用力程度(RPE)的上升,肌肉耐力、协调性、灵敏性下降,加速身体疲劳的发生,削弱运动表现。而发生相同程度的脱水时,儿童的体温增加比成人更明显,因此他们补液的需求可能更高[5]。
(二)脱水的判断方法
通过运动前后体重的变化可以粗略估计运动过程中水的丢失量。此外,通过比对尿液颜色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尿色是反映机体水合状况的指标之一,具有经济、方便、快速易操作的特点。通过尿样与尿色表(图1)的比对,人们可以快速、及时地判断自己的水合状态。
每天测量2次以上,2次之间至少间隔1小时,连续2次测得值相近时,该值可用;评估尿色前几个小时最好保证机体摄入和失去水分处于动态平衡;操作步骤:收集尿样将其放于透明杯子中,将杯子放于明亮处,与尿色表比对。参考标准:1~3为水合优良;4~5为水合一般;6~8为脱水状态。
二、青少年运动员科学的补液策略
(一)补液的种类
1.纯净水和矿物质水。如果在运动中补充纯净水或矿物质水,渗透压过低,身体会在水分吸收的过程中损失一定量的电解质。另外,由于缺少一定量的矿物质和糖,不能及时补充运动时的能量消耗和汗液流失损失的电解质,所以在运动时不推荐饮用纯净水和矿物质水。
2.碳酸饮料。碳酸饮料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和糖,碳酸饮料释放出的二氧化碳会造成胃胀等不适症状。此外,碳酸饮料中的糖主要为葡萄糖、蔗糖等小分子糖,容易引起血糖的剧烈波动。所以,不建议在运动中饮用碳酸饮料。
3.运动饮料。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教练、家人的指引下在运动过程中选择运动饮料补充水分,但未必所有的青少年都能够辨别什么是运动饮料。运动饮料是依据运动时人体能量和水盐代谢特点,专门设计的饮料品种。运动饮料不仅可以补充运动中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还可以加快恢复,补充体能,缓解运动疲劳。
运动饮料含有一定量的糖(推荐含糖量为3g~8g/100ml,过高的糖影响吸收率,而过低的糖起不到补充能量效果),用于补充运动过程中的能量消耗。饮料中的糖主要是单糖(葡萄糖、果糖)、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和低聚糖(低聚麦芽糖等)。单糖利用速率最快,能快速提升血糖,但容易引起血糖的波动,影响运动表现;低聚糖吸收较慢,但不易引起血糖波动。在运动饮料中,一般会选择多种形式的糖提供能量。另外,钠和钾是运动饮料中必须含有的电解质。
(二)补液的时间和分量
1.运动前补液。美国运动医学学会(ACSM)建议,运动员在运动前4小时需摄入5~7m1/kg体重液体,这是运动前饮用较为合适的量。如果尿量少且颜色深,应多摄入3~5m1/kg体重液体。如果遇到炎热天气,建议在运动前1小时左右,饮用300~500ml运动饮料。
2.运动中补液。通常建议,长时间耐力运动中,每隔15~20min补液100~300m1,水温10℃~15℃较合适,但每小时不宜超过800m1。否则,会因为不能吸收而出现恶心、呕吐现象。
3.运动后补液。运动结束后应以食物或碳水化合物电解质饮料形式摄入钠。液体的口味和温度应适中,饮料(10℃~15℃)能增加液体摄入量。运动后应即刻以补充运动饮料为佳,运动后1~2h优先选择以进食的方式补充液体。
参考文献:
[1]贺石林,李俊成,秦晓群.临床生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29-230.
[2]郭红.华中.华南地区高校运动队运动补液的误区[J].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2001(8):3.
[3]Convertino V A,Armstrong L E, Coyle E F, et al.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position stand. Exercise and fluid replacement[J].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1996,28(1): i-vii.
[4]章硕,陈吉棣,李可基,等.青少年运动员热环境运动补液时汗电解质研究[J].体育科学,1998,18(2):66-68.
[5]张文栋,杨则宜.实用体能训练营养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