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理念下非IT行业院校信息类专业群建设探索

2018-04-25 08:20:18刘倍雄
计算机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资源共享院校资源

张 毅,刘倍雄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机电工程系,广东 佛山 518216)

0 引 言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是指导“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核心理念,它对教育事业发展同样具有指导作用。当前各高职院校基本都开设了信息类专业,但信息类专业在非IT行业院校往往难以享受学校的集中优势资源,处于较为被动的发展局面。面对非IT行业院校信息类专业群建设困境,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开展了信息专业群的 “共享”发展实践,取得了较好成效。

1 非IT行业院校信息类专业群建设困境

专业群的理念主要是面对教育资源分散、产学合作难以深入等问题提出的。如有学者提出“以专业群变革传统的专业发展方式和教学组织,能够突破当前教育资源过于分散、产学合作难以深入、就业质量难以提升等发展瓶颈问题”[2]。当前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一流高职院校都离不开专业群建设,专业群建设已然成为各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国高职院校对专业群建设探索已有十余年经验,大家普遍认同可以按照课程联系和学科联系两个方向组建专业群。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以学科联系组建专业群。在高职教育大发展的今天,专业群建设在节约资源、突出特色、创优争先方面取得较大成效。然而,大多数高职院校拥有行业背景,在学科专业群建设中往往将优势资源集中于培养与行业背景相关的行业特色学科专业群,非行业特色的学科专业群如何发展、如何争取优势资源则成为困扰非行业特色专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已建立信息类专业群,信息类专业群在IT行业高职院校由于对接该类院校行业特色,属于该类院校优势学科,专业群建设自然占据优势。但大部分高职院校为非IT行业类院校,它的信息类专业群建设则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一方面,信息化时代,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IT人才,各院校争相开设信息类专业;另一方面,信息类专业非学校行业特色学科,专业群属于游离于核心群之外的补充专业群,在专业群发展动力、专业群发展资源、专业群发展前景等方面都面临着挑战。由此,如何发展信息类专业群是非IT行业院校信息类专业群“群主”的长期困扰。

2 共享发展理念在专业群建设中运用的理论基础

共享的发展是教育界一直追求的理想状态,共享的目的是发展,发展的成果为共享提供基础。教育的共享发展从大局来看,能够为全体国民提供优质均衡的教育资源,保障教育事业的公平公正,使人们更大范围地共享教育服务。当前国家精品课程、大规模在线课程、共享名师课堂等大范围教育资源共享,校企协同、共享实训基地、专业群共享资源等

区域性资源整合与共享都是共享发展理论的现实实践。

专业群的概念源于经济学领域中的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集群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的竞争战略和国际竞争领域研究权威学者麦克尔·波特创立的。它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相互联系,空间上集中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专门化协会等经济组织的集合,通过区域积聚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优化构建出专业化生产要素集聚洼地,使企业共享区域公共设施、市场环境和外部经济,降低信息与物流成本,形成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区域竞争力”[3]。产业集群以资源的共享为手段,以形成各种有利资源共享为目的,它对专业群建设有极大的启发。

“教学资源是专业群的纽带,其共享程度决定了专业群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包括教学资源的方方面面,是专业群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4]“利用现有专业的相关性,合理使用教学资源,降低建设成本,保证设备和设施得到充分利用。”[5]在共享发展理念指导下,实现专业群的资源共享就是重要的实践运用。专业群的资源共享是在一定范围内实现的共享,包括专业群内部资源共享和外部资源共享。内部资源共享是指在专业群中几个相关专业相互开放,相互之间最大限度的共享,其共享资源包括:校内外实践基地、平台课程、信息、师资、学生资源等,内部资源共享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外部资源共享是指以专业群为单位的专业群与专业群之间的资源共享,在专业建设中,外部资源共享经常被忽视,有效共享外部资源可以实现专业群突破创新,外部资源共享包括:校内外实践基地、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资源等。专业群资源共享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群资源共享示意图

3 共享发展理念指导下非IT行业院校信息类专业群建设思路

非IT行业院校中的信息类专业群作为非主流专业群,需要清楚认识自身所处的现实环境,充分认知在专业群建设上只有通过资源共享,共谋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边缘化。

3.1 对接学院行业背景,谋求共同发展

建设信息专业群,必须立足自身学院行业背景,洞察行业动态,瞄准未来方向,确定专业群发展总体定位。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对接学院行业背景,在专业群内、外实现资源共享,在校企间实现资源共享,合理争取资源的有效利用,制定柔性的专业群运作机制,依靠集团优势,在推进共同发展的前提下,谋求信息专业群的发展,培养跨界的信息技术人才。

3.2 全面全力共享资源,践行共享发展

共享师资。专业群中的教师属于所有专业的共享资源,服从统一调度,并非只服务于某一个专业,信息专业群组织中所有教师要统一思想,以共享、开放的心态参与到专业群的发展建设中,只有以开放的共享的精神,才能促进群体知识水平的增长,教师之间坚持共享教学经验、方法、技术,坚持共享教学科研成果和相关信息。同时与其他专业群的教师经常交流,共享知识经验,寻求互补,共谋发展。

共建共享课程。建立专业课程组,将教师集中归口到对应的课程组,将课程组分为公共基础类、专业核心类、专业发展类,实行“基础共享”“核心独立”“发展互选”的课程体系,对公共课程组、专业发展类课程组集中建设,实现优势互补,打造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平台。

共享实践教学基地。专业群建立的校内专属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实训室、创业类实践基地等应由专业群集中共享。校内实践基地资源动态分配使用,提高使用效率,实践基地使用涵盖度越高,专业群的发展越有利。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专业实训、实习的重要支撑平台。信息专业群立足自身特点,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以专业群为单位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享资源,共谋发展。有学者提出:“从产学合作、资源利用、专业影响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来看,以多个专业群对接产业群(链)的方式有许多明显优势,这是高职院校优化专业结构布局的改革方向。”[6]这也为专业群之间的互动和资源共享指明了方向。

专业群之间的资源共享。专业群内部的专业因在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教学目标、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存在内在的联系而形成了更为紧密的群体,他们的资源自然会走向共享。每个专业群作为相对独立的单位与其他专业群之间也需要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特别是其他拥有行业背景的主流专业群,他们拥有行业优势,掌握行业热点,但无论是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还是行业在人才需求上都需要信息类专业的支持。与其他专业群在教师、学生、信息、技术等方面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谋求共同发展。

学生资源共享。学生作为专业群中的资源也是可以共享的,在创新实践项目方面、技能大赛方面都需要专业群中的学生共同参与组建团队,发挥各自所长,相互学习,促进共同发展。教师在指导实践方面需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培养人才。

信息共享。专业群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共享是最基本的资源共享,首先要号召大家有分享精神、积极分享资源包括公共信息如教学科研方面的文件、资料、信息等和私有资源如个人的经验、方法等;其次是选用合适的工具手段。通常都选用实时聊天工具(QQ或微信)以分享信息,但此类工具对于系统性较强的信息不利于共享。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推进信息共享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可以利用实时聊天工具加信息管理系统和云服务全方面推进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3.3 效率公平协调兼顾,实现共同发展

在共享发展的理念指导下,资源必然走向整合,但共享发展并非追求平均主义。“统筹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7]无论是双核心还是单核心类专业群,专业群中也需要发展领头羊专业。在专业群内部建立协调机制,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对资源进行动态分配,支持优势专业优先发展,起到引领带动作用。专业群的发展必须保持公平与效率的均衡协调发展,才符合时代教育规律要求。

4 共享发展理念指导下非IT行业院校信息类专业群建设实践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是以环保为特色的高职院校,广东省环境大数据与“互联网+环保”应用建设方案(2016—2020)中明确提出:“加强与高校在人才培养、项目开发、管理培训等领域的深度合作,通过自主培养、引进等方式,建设一支既懂环保又精通信息技术的专业研发和管理人才队伍。”该规划为我院信息专业群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也为加快环境信息专业群的建设提出了要求。信息专业群立足环保大背景,依托自身优势整合资源,以软件技术专业为核心,联合移动应用开发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组建了环境信息专业群,该专业群与环保行业的对接如图2所示。

4.1 专业群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图2 信息专业群服务于环境大数据与互联网+环保应用对应图

环境信息专业群在学院属于弱势专业群,专业群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在专业群内部实行“全面共享”。课程方面建立了共享课程平台,如公共基础类课程(含计算机导论、C程序设计或Java程序设计,此类课程属于所有专业必修),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建成立体的支持课上、课下教学的网络课程,实现共建共享;发展互选类课程(含智能硬件开发、大数据技术基础、软件测试,此类课程是某一专业的必修,是其他专业选修课程)。在某些特色课程上与其他专业群共建共享,如环境监测系统设计与实施既可作为监测系选修课程,又是物联网专业的选修课程,可集中两个专业群的资源共同建设。通过共建共享,实现优势互补,既能确保课程的质量,又能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

在实践基地方面,整合实训室多用途功能,实现资源有效共享。如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室整合了软件测试实训室、移动开发实训室、智能硬件开发实训的功能,并作为组织职业技能大赛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大赛、软件测试大赛的培训基地,最大限度实现了各个专业的共享。所建立的25家校外实习基地都以专业群的名义开展活动,企业对专业群的学生专业多样化也较感兴趣。在组织参加技能大赛方面,也发挥了专业群共享优势,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4.2 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为了高效实现资源共享,专业群建立了资源共享平台,本平台主要为专业群教学、科研、实践项目资源提供服务,为教师、学生搭建共享平台。平台面向校内学生和教师开放,采用注册管理机制,由信息专业群管理,平台包括3个子系统,即教学资源共享系统、科研信息共享系统、校内项目服务系统,资源共享平台系统框架如图3所示。

教学资源共享系统是面向专业群教师共享教学资源,通过即时沟通工具QQ、微信组建立沟通渠道,实现信息共享。通过亿方云协同工作平台,实现对课程教学文件(如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件、教案等)的共同制定、共享共用,该平台可以设置不同课程组及权限,实现本地和云同步,解决了教学资源多版本的问题。也可借助协同工作平台辅助完成其他项目。教学资源组是由专业群中多门网络课程聚合构成的教学资源库,实现课程资源共享。

图3 资源共享平台系统框架图

科研信息共享系统是为了汇集资源完成课题而设立的子系统,系统设置课题前期申报版块和课题后期完成版块。课题负责人在系统中登记课题信息,通过平台招聘教师和学生进入课题组,共同完成课题的申报及完成,为师生共同完成课题搭建了平台。该系统为信息专业群的教师和学生参与环保类的项目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实现了校内资源有效配置。

校内项目服务系统是为了增加信息专业群学生参与校内实践项目机会而设立的子系统。项目主要包括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组和校内其他部门需要完成的项目,所有项目必须由专业老师指导,项目来源于学生的创业实践和其他部门,通过系统发布信息招募学生参与项目,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基础上,也解决了部门的难题。环院招生办通过该系统招募信息专业群的学生,成功开发了“招聘会单位报道系统”并一致使用,通过平台也实现了项目的不断更迭。

5 结 语

在共建共享的理念指导下,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信息专业群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软件技术专业在学校重点专业竞选中脱颖而出,被确定为校级重点专业,打破了环保类专业一统全局的局面。作为非IT行业院校的信息类专业群要寻求发展,需要以共享发展为理念指引,以开放的心态寻求更多的资源,争取更大的帮助和支持,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进而实现华丽转身。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130.

[2]沈建根, 石伟平. 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 概念、内涵与机制[J]. 中国高教研究, 2011(11): 79.

[3]Michael E P.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3): 73-93.

[4]吴翠娟, 李冬. 高职教育专业群的内涵分析和建设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14(23): 15.

[5]董淑华.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实践探索[J]. 职业技术教育, 2012(26): 29.

[6]沈建根, 石伟平. 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 概念、内涵与机制[J]. 中国高教研究, 2011(11): 79.

[7]孙新. 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教育发展观[J]. 成人教育, 20119(3): 56.

猜你喜欢
资源共享院校资源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资源再生(2017年3期)2017-06-01 12:20:59
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公布
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