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 洪
在中国,传统医学被称为“中医”,相对的,现代医学则被称为“西医”,后者向来是国外专家称霸的领域,国内西医从业者大多仍处于跟从学习的状态,鲜有能崭露头角并得到国际认可的,但在消化内镜界,却有这样一个团队,因其精湛的技术、创新的精神及严谨的学术水平,获得国际同行专家的一致好评,逐渐走出国门,进而成为各种国际学术会议的座上宾,这就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平红教授及其率领的内镜团队,以其制定的标准在国际上被称为“中国品牌”、“中山标准”。
一
“小姑娘168cm,体重仅仅40Kg。五年前由于技术水平有限手术失败,今天终于找到她,再次手术获得成功!这是为医者的一点欣慰和快乐,祝愿她早日康复!”最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教授的朋友圈留言,收获了无数点赞。
是什么样的患者让这位享誉国内外的“大国工匠”牵挂了整整五年?照片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医患故事?
“和周主任的医患故事,要从五年前说起。”患者的妈妈刘女士说,六年前,女儿被确诊贲门失弛缓症:“没得过贲门失弛缓症的人永远不能体会那种心情,面前一堆好吃的食物,吃下去以后噎在贲门的地方下不去,胃里是空的,饿得发慌,再吃食管压力太大就会吐出来,严重时喝水都吐。而作为孩子的家长,看到孩子吐得一塌糊涂,夜里因为食道的食物反上来呛咳,有心无力的感觉真的心如刀割。”贲门失弛缓症又称贲门痉挛、巨食管,是由于食管贲门部的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的食管功能障碍引起食管下端括约肌弛缓不全,食物无法顺利通过而滞留,从而逐渐使食管张力、蠕动减低及食管扩张的一种疾病;当地最好的医院的外科医生建议他们动“大手术”。
可是,当时女儿才10岁,刘女士实在不忍心让孩子经受创伤那么大的手术。万般无奈之下前往北京求医,然而住院一个月后,仍被建议到其他医院手术治疗。“办理出院手续的那一刻,我们万般失望和无奈。如果说有收获的话,那就是认识了一个六岁的同患贲门失弛缓的小病友。”
通过上网查询,两个家庭得知上海中山医院的周平红教授可通过微创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刘女士和小病友的家长都很开心。过了一段时间,小病友在上海成功接受了POEM手术,术后效果非常好,从她家长那里,刘女士拿到了周平红的联系方式。可是这样一位著名的医学教授,和他联系能有回复吗?
“抱着试试看的心情,2012年我冒昧给周教授发了一条短信,把孩子患病的情况和他说了一下,并表达了迫切希望做手术的心情。没想到的是,周教授很快回复了短信,告诉我如果孩子过去,可以直接去内镜中心找他加号,这真的是福音!”刘女士一家打点行装迅速赶往中山医院找到了周平红:“他很快给我们加了号,一天后为女儿安排了手术。前面两个病人半小时就手术成功被推出手术室,等待中,我一直在祈祷:从手术室出来的女儿一定是一个重获新生的孩子。”刘女士说。
一个多小时后,手术室的门开了。“周平红主任第一个走出来,告诉我们手术没成功,我的心顿时如同冰冻。”但当得知之所以手术时间较长,是因为医生觉得孩子太小,这个病会影响孩子日后的成长,所以在第一次尝试失败后,又试了一次,然而遗憾的是仍然没能成功。“那时,给我们家长的感觉就是,这是一个真正为患者考虑的好医生。”刘女士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依然十分感慨。
回到青岛,刘女士加入了贲门失弛缓病友群,看到很多患者的名字后面加了“P”,她知道一个又一个患者在中山医院得到了救治,然而让她揪心的是,何时女儿才能获得治愈?晚上她经常在孩子的呛咳声中醒来,睁着眼,一直到天明。2017年女儿上了高中,刘女士和孩子开玩笑:“要不你干脆学医吧,没有好的办法治愈你,你将来自己救自己。”可是玩笑过后,她心里止不住地难过:为什么创伤最小、效果最好的POEM手术,自己的女儿就是做不了呢?难道真的要去做外科手术吗?
2017年8月21日,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时强医生在群里发布了一个好消息:周平红教授8月26日要到青岛开展手术。刘女士回忆说:“我小心翼翼不抱希望地问,曾经在周教授那做过,没成功,不知道这几年有没有改良方法?”时医生很快联系了刘女士,询问具体情况后,迅速将孩子当年在中山医院的治疗情况调了出来,并汇报给了周平红。
“时医生将他和周教授的对话记录发给我以后,我真的很感动,他还记得我家这个青岛小姑娘,十分肯定地说现在有办法了!”从时强那里,刘女士得知这么多年来,周平红一直在寻找这个曾经手术失败的小患者,并拜托了青岛的医疗同道一起寻找。但是因为期间双方都换了手机,阴差阳错,始终未能联系上。“时医生告诉我,周医生会亲自给小姑娘做这台手术。一个知名大医院的内镜中心主任,一个大国工匠级的专家学者,还能记得当年那个手术未做成功的小姑娘,还在想方设法找她,心心念念要为她解除病痛,这是何等的境界啊?”万分感动之余,刘女士全家再次燃起希望。
8月27日下午约2∶40,手术开始了,3∶10左右,手术室喇叭传来声音:“某某家长请到谈话室。”刘女士大脑顿时一片空白:“不会是出啥意外了吧,不会是手术失败了要谈话吧?”进了谈话室,当地中心医院贺医生高兴地说:“手术非常成功,效果立竿见影!这手术也只有周主任能做!你们家长放心吧!”
刘女士说,“巨大的惊喜突然袭来,我真的控制不住自己,泪水奔涌而出。六年了,彷徨无助,四处寻医问药,其间孩子经历了那么多的病痛,在周主任妙手之下,一朝刀到病除,真的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大国工匠的称号真的名副其实啊,孩子是真的遇到了贵人!目前,女儿正在医院住院观察,晚上周主任特地发微信询问女儿的恢复情况,孩子目前一切顺利。除了感激感谢感恩,作为家长的我,不知还能说啥。唯有祝愿周教授一切顺利。
周平红教授也感叹这是他从医生涯中最难忘的病人之一:“第一次治疗失败后,我对这个孩子始终心怀内疚。这些年,我们不断钻研改进手术技术,研究患者、特别是儿童患者的生理解剖结构,一定要克服这个难关。只有带领团队不断提高医疗水平,才能够救治更多病例,包括曾经无能为力的。
二
“传奇、天才、中国的骄傲……”这是病人们在周平红教授好大夫网站上的留言。这赞誉对周平红教授来说并非是轻松得来,而是他日复一日不断努力、年复一年主动学习,“二十年磨一剑”后的“水到渠成”。
1994年,周平红教授与内镜“结缘”,并在此后的十年间潜心修炼“基本功”,全面掌握了包括胃镜、肠镜、超声内镜、ERCP(逆行胰胆管造影)等在内的内镜操作技术。而这十年的“勤学苦练”,也为他日后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比起做内镜,大多数外科医生似乎更喜欢‘开刀’,做内镜似乎是内科医生的事?”对此,周教授解释道,“我们这些做内镜的外科医生,平时也‘开刀’,普外科的手术我都会做,我们是一手‘持镜’、一手‘拿刀’。”“与内科医生相比,外科医生对消化道的解剖更熟悉一些,对止血、缝合等技术更精通一些,所以‘胆子’也更大一些。做内镜最怕发生消化道穿孔。一旦‘穿孔’,内科医生往往束手无策,只能向外科求助;而外科医生就会从容许多,自己就能处理。”
自2004年起,周平红开始涉足内镜治疗领域传统的治疗消化道息肉和早期癌的方法是外科手术,虽然疗效确切,但创伤大、患者恢复慢、住院时间长、治疗费用也高。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消化道病变可以实现内镜下切除,不再需要“开刀”。如果遇到较小或有长蒂的胃肠道息肉,他们可以直接用圈套器套住蒂部,电凝切除;如果病变长得很平坦,无法用圈套器,可以先在病变下方注射生理盐水,使病变部位“抬起”,再用圈套器套住、电凝切除,即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不过,黏膜切除术对于长度超过2厘米的平坦病变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只能像饭店里做“片皮鸭”一样,把黏膜一块块切除,不仅容易导致病变组织残留,且切下来的组织太碎、无法进行准确的病理检查。
2006年,周平红赴日本学习消化道早期癌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经过半年的学习,周平红发现,这项新技术其实并不复杂,只要先在肿瘤周围做一环状标记,随后在肿瘤下方注射生理盐水,使病变部位明显抬起,再沿病变边缘切开正常黏膜,使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离,最后用特殊的剥离器械将肿瘤完整剥离下来即可。由于胃肠道壁很薄,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很容易发生消化道穿孔。这时候,外科医生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因为无论是内镜下修复穿孔,还是需要中途“转开腹”,外科医生都能“搞定”。
凭借多年来积累的内镜操作经验,他很快就掌握了这项技术。回沪后,周平红克服了当时国内没有ESD专用剥离器械的困难,自己动手将“针刀”改为“镰刀”,开展起了消化道早期癌的ESD治疗。
2007年,周平红在中山医院召开首届ESD大会,并安排了4例高难度ESD手术演示。当时,大多数专家是带着怀疑的态度来参会的,毕竟这种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更“不巧”的是,在现场演示的4例手术中,有2例发生了穿孔。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质疑声,正在进行手术演示的周平红临危不乱,迅速修复了穿孔,成功完成了手术,以实际行动回应了众人的质疑。
万事开头难,为了推广ESD技术,周平红到全国各地讲课、每三个月办一次培训班,同时不断探索和完善ESD技术。渐渐地,人们的质疑声少了,主动要求来中山医院学习的人多了。
如今,周平红教授的学生已遍布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来到中山内镜参观及学习。周教授十分重视培训班的工作,他总是不遗余力地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临床经验传授给学员们,他希望通过这些医护人员,内镜治疗可以更快地得到普及,为更多的病患解除痛苦。
三
无论是ESD,还是后来的ESE(内镜黏膜下挖除术)、TES(隧道内镜技术),在内镜微创治疗领域,周平红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思考与探索的脚步。
57岁的张建文因食管癌手术导致无法正常进食,甚至无法平躺睡觉,伴随着他的就是不断地呕吐与反流。来到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找到周平红,这是张建文最后的希望。短短30分钟,周平红凭借娴熟的技术,为张建文打开了幽门隧道,使他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从“扒皮”到“挖瘤”
“扒皮”是周平红给“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起的“别名”,形象地描述了ESD的操作方法——像“铲草皮”一样,将病变组织从黏膜层剥离。在ESD的基础上,周平红又发明了一个治疗黏膜下肿瘤的新技术,俗称“挖瘤”,医学上称之为“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首先用圈套器掀掉肿瘤表面的正常黏膜,暴露肿瘤,再用特殊的器械将肿瘤完整地挖除。
从“被动补洞”到“主动开窗”
在内镜治疗的发展历程中,“穿孔”曾是制约该技术推广和应用的重要因素。当国内医学界普遍采取观望态度的时候,周平红“敢为天下先”,凭借娴熟的内镜操作技术和外科止血、缝合技术,成功克服了这一障碍。如今,周平红又另辟蹊径,在应用内镜技术切除累及消化道全层的肿瘤的时候,选择“主动开窗”,待切除病变组织以后,再行缝合,进一步扩大了胃肠道肿瘤内镜下切除的适应证。
从“打补丁”到“包饺子”
病变切除以后,创口的缝合十分重要。起初,周平红采用单纯的金属夹封闭;后来为了更“保险”,他又在金属夹底部扎一根尼龙绳加固。尽管这两种方法的“封口”效果都不错,但周平红总觉得不够完美。后来,他发明了一种充满“中国智慧”的缝合方法(“荷包缝合”),先在创口边缘放一圈尼龙绳,然后沿着绳子打一圈金属夹,再收紧尼龙绳,使切口边缘的金属夹收拢,将创口严密“封口”,既方便又“保险”,此招可谓绝妙!
从“腔内”到“腔外”
所谓“腔外”,就是通过“打洞”,使原本在腔内操作的内镜可以到“腔外”去“大展身手”,这就是隧道内镜外科手术(TES),周平红的解释让记者“秒懂”。周教授说,隧道内镜技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除了能治疗贲门失弛缓症(POEM术)、能经黏膜下隧道切除来源于胃肠道固有肌层的肿瘤,还能经食管壁和胃壁,进入消化道腔外(胸腔和腹腔),切除纵隔和腹腔脏器的肿瘤。
“POEM术”蜚声中外
消化道的管壁一共分四层,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其中,黏膜下层最疏松,注入生理盐水以后,可以成为内镜操作的又一空间,即内镜“第三空间”。内镜可以深入黏膜下层,在里面“打隧道”,直接到达病变部位,进行相应治疗,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POEM术就是运用了这一原理。贲门失弛缓症是由于食管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导致食管下端括约肌(LES)不能松弛,食物滞留于食管内,病人常有进食梗阻、频繁呕吐等症状,十分痛苦。要治疗贲门失弛缓症,药物疗效很有限,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是切断食管下端括约肌。过去,要切断食管下端括约肌只有“开刀”一条路,虽然疗效确切,但创伤大、并发症多、费用也较高。POEM术诞生以后,医生只要用特殊器械在贲门上方10厘米的食管黏膜表面切一个小口(“开窗”),随后将胃镜伸入食管黏膜下,通过特制的器械建立黏膜下通道,直达食管下端括约肌处,选择性地切断括约肌即可,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
经过数年的磨练,中山医院内镜团队已经完成了2500例POEM术,占全球手术量的一半,世界各地的病人都慕名来中山医院治疗。而周平红的“POEM”术也美名远扬,每例手术仅需15~30分钟就能完成。当他屡屡在国际内镜大会上演示POEM术时,在场专家们无不惊叹于他娴熟的技艺和那双不可思议的巧手!
四
金秋十月,在奥地利维也纳举办的欧洲消化病年会(UEGW)如期召开,中山内镜团队集体亮相,在周教授的带领下,数位医生获得了多达十个的海报展示及大会演讲。周教授作为主席主持会议并发表专家演讲;内镜中心徐美东教授、胡健卫医生及李全林医生均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表主题演讲,另外还有多个学术海报展示,使中山内镜技术水平及学术地位得到国内外同行的一致认可。
会后,周教授作为中国大陆唯一嘉宾,受邀参加了在维也纳市政大厅举办的主席晚宴,并带领内镜团队参加了Endoscopy杂志的年度答谢鸡尾酒会,主编Peter连声称赞:“Chinese team is wonderful!”,并将中山内镜团队的照片登在Endoscopy Facebook主页。
随后,周教授及其内镜团队又马不停蹄地参加了在日本神户举办的亚太消化病年会(APDW)。会上,内镜团队又一次集体亮相,频频参与到大会演讲、学术海报等活动中。会后,团队还受日本胃癌协会主席、内镜ESD手术发明者小野裕之教授之邀共进晚餐。日本专家对于中山团队勇于团结创新的精神连连称赞。
在国际内镜学界,大家都喜欢称呼周平红为“POEM Zhou”。尽管这些年,周平红早已在国际内镜学界崭露头角,但真正让他“一举成名”、蜚声国际的,还是“POEM”术。这些年,周平红凭借自己的高超技艺和“急病人所急”的医者仁心,勇闯手术禁区,创造了四项大世界基尼斯纪录。
2013年,周平红为一名98岁老人实施了POEM术(年龄最大),耗时30分钟解除了折磨老人60年的顽疾,现在老人已经101岁。2014年,周平红为11个月大的男婴成功实施了POEM术(年龄最小)。2013年,周平红用内镜为一中年男子切除了重124克、长16.5厘米的食管肿瘤(最重)。2015年,周教授用内镜为一名安徽老汉切除了困扰其30年、长达20厘米的食管肿瘤(最长)。
从最初默默无闻的外科医生,到如今鼎鼎大名、各大国际内镜会议的“座上宾”,周平红的“二十年内镜路”堪称“传奇”。二十多年来,他不断精进内镜技艺;他凭着一股大胆创新的精神,努力实践着“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内镜变成手术刀”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