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作余
【摘要】本文主要从商丘方言民俗的社会价值、商丘方言民俗存在的问题以及商丘方言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对策建议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并对商丘方言民俗中有代表意义的词语进行了生动描述,以唤起全社会对保护、挖掘、利用、开发方言民俗工作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方言;民俗;文化遗产;传承
一、商丘方言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价值
(一)有利于防止消失,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源远流长
商丘历史悠久,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代商丘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了商丘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力,蕴涵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凝聚着商丘人民的智慧,应当得到有力的保护和传承。目前,由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人们逐渐开始重视商丘独特的文化遗产,无论是商丘坠子,还是柳琴戏等,这些艺术形式都离不开原汁原味的商丘方言民俗。保护商丘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能不保护好承载它们的商丘方言民俗。任何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都主要是依靠语言来传承的,人们生活中大量的社会文化活动也是靠语言来实现的。
(二)有利于引导教化,促进商丘人文精神的健康发展
商丘方言民俗词语记载着社会的历史变迁,反映着商丘的民风民俗,是人民群众道德伦理、自然观、人生观等意识形态的生动表达,有利于丰富教化商丘人的精神世界。比如“拦坟”现象反映了商丘人视死如生,提倡孝道的思想。又如“败坏”,秦崇海先生的《商丘方言研究》认为:“败坏(bai31huai),进谗言,说人坏话。如:他到处败坏人,也称编排人或糟践人”。“败坏”反映了人们对说人坏话现象的抵制。
“鸟贵有翅,人贵有本”“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过了端午节,锄地不能歇”“生女不要烦,没女哪有男”等谚语浅显易懂,富有哲理,易于教化人心。
(三)有利于文化创新,促进民俗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近年来,商丘方言类影视作品《笑到最后》《你别跟得乱》等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欢迎和热捧,就因为它们体现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发挥了地方文化优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方言反映着区域文化,承载着当地居民的情感,运用它制作成的节目很容易被这个环境中的人群接受并产生共鸣。丰富的方言民俗文化有利于发挥特色优势,从而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促进本地区民俗文化產业的发展。
(四)有利于深化阅读,促进对文学作品的领悟理解
商丘方言民俗词语是民俗和商丘方言结合的产物,记录着商丘人的饮食起居、风俗习惯,是宝贵的民俗文化矿藏,体现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商丘民俗文化。我们在阅读古代以及现代文学作品时,会遇到一些方言民俗词语,因为忽略了作者是某地人,从而将方言民俗词语误作普通话词语进行理解,造成了理解错误。比如,在《诗经·商宋》中“有娥方将,帝立子商”,对诗文中的“将”的意思有不同的理解。其实,假如知道商丘方言民俗,就知道“将”是生育的意思,现在商丘方言称牛羊生育还叫“将”。
二、商丘方言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问题
(一)社会发展的影响
丰富多彩的方言民俗反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而方言民俗的变迁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城镇化进程加速了人们语言交际中偏离方言、发生变异的可能性。民俗文化渐渐地消失消退,在历史长河中长期积淀的方言民俗文化也许一朝一夕之间消逝,人们的某种认知心理也许会如流水东去而不复返。比如,在旧社会产生的一些方言民俗词“洋碱…‘洋车得”“洋油”“洋火”等随着社会的变迁以及经济的发展已经消失,这反映了我国国力的增强,民族自信心的成长,再也不依靠国外就能解决日常生产生活必需品。再如传统的节日习俗也悄然发生变化,“春节”有的地方已经不再“起五更”,“拜年”红包越来越重,年味渐渐消失;“乞巧”习俗已经消失,只保留牛郎织女相会的传说;“庙会”呈现的更多的是烧香拜神,世俗性极其浓厚等。
(二)普通话的影响
商丘方言是解开商丘民俗文化的一把钥匙,但是随着普通话的推广,越来越多的方言土语已经退出交际领域,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不说甚至听不懂方言土语。我们倡导普通话并不是消灭方言,方言也不是人为能够消灭的,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真正绝对标准的普通话是不存在的,我们在追求语言共性的基础上,一定不能忘记语言的个性特征的完美体现者方言。
(三)认知心理的影响
方言是一个特定区域的人们最方便、最自然的交际工具,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和保守性。人们对方言民俗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方言和民俗都是落后和保守的文化。其实,我们必须转变心理观念:方言民俗是最具鲜明特色的、最先进的文化。正是因为固有观念的影响,才使得人们始终认为关注方言、关注民俗都是不值一提的,这种旧观念直接影响着对方言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三、商丘方言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对策
(一)运用新旧媒介加大宣传,凸显商丘方言民俗魅力
我们要积极树立商丘方言民俗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意识,树立方言民俗不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观念,相信方言民俗是最能反映商丘本土文化的工具,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担,是一种先进的而不是落后的文化。另外,我们也要善于通过现代传媒手段,积极凸显商丘方言民俗的独特魅力。创作反映方言民俗的文学作品、戏曲、影视、歌曲等,让方言民俗成为沟通情感的联络员,在陌生的环境以及遥远的异国他乡,使其产生家乡、地域、文化、根和亲情的认同感。
(二)科学对待精华糟粕,妥善处理方言与普通话关系
今天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使方言一步一步向普通话靠拢。方言是民俗的载体,民俗依托于方言方能传之久远。保护传承商丘方言民俗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反映出时代性和科学性,我们寻求的是传统民俗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保护传承的应该是科学性的传统民俗文化,而不应该是迷信的、糟粕的垃圾文化,要继承那些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的、能够反映出商丘传统民俗文化精髓的“正能量”。像指称无儿子的人为“绝户头”,指称作风不正派的女人为“半拉门得”,指称说话办事莽撞的人为“半熟”或“半吊得”等不文明现象,应该坚决予以禁止。
(三)注重方言民俗个性特征,深入融合文化旅游资源
只有保护传承好商丘方言民俗文化的独特个性特征,我们才可以说这是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才能在与当地文化旅游资源结合的过程中,不失掉其本质,保持自我,彰显出品位风格。
(四)举办方言民俗会议活动,归纳统计方言民俗词汇
在保护与传承方言民俗活动中,我们可以举办商丘方言诗歌朗诵会,寓教于乐。邀请专家学者,召开商丘方言民俗讨论会议,为商丘方言民俗发展建言献策。在网络上,征集网友意见建议,最大限度发挥人脉智慧。查阅历史文献,深入基层民间调研,切实做好方言民俗词汇调查统计工作。
(五)强化方言承载民俗事项,赋予新时期文化生命力
我们研究方言民俗重在传承教化,移风易俗。如今,许多方言民俗词语所承载的民俗事项含有较为浓厚的奢侈、迷信等现象,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深入挖掘,赋予其新时期新的生命力。比如,在节日习俗中,最隆重的莫过于“春节”了,可是我们现在对春节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年味渐渐弱化。以前我们只能在过年才能吃到的丰盛的食物,如今在平时就可以吃到;沉重的压岁钱让人们的心理远离春节;一场春节联欢晚会看了一遍又一遍,禁放鞭炮使人们再也不用起五更爬半夜等,这样的春节我们怎么不失落。新的历史时期,要求我们春节要有新的形式、新的内容,摒弃陋习,要让个人全身心的融入春节之中,感受到春节的新气氛。城市可以在广场举办春节活动,农村可以以村为单位举办节日庆祝,男女老少齐参加,恭贺新春。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重在全民参与,全民同乐,让旧的民俗现象得到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