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自尊心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018-04-13 09:14:24白晨曦
考试周刊 2018年35期
关键词:自尊高职院校大学生

摘 要:运用问卷测量法和深入访谈法相结合,调查大学生自尊心理及其成因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 不同性别大学生自尊心理存在显著性差异;2. 大学生自尊心理由自我评价方式、人际交往能力、社会支持系统、主见与否、生活满意程度五方面构成,几方面成因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年级和性别差异;3. 生活满意程度、主见与否、社会支持系统对大学生自尊心理形成的影响相对较大;4. 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自尊水平有一定的提高;5. 影响男女大学生自尊心理差异化的主要因素为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大学生活环境的变化因素。

关键词:自尊;大学生;高职院校

一、 研究背景与内容

信息化社会竞争愈加激烈,大学生群体相比较于同龄群体,在成长经历中更加具有优越感,加之青年期的敏感性和激进性,因此对自我的期望更高、自尊水平要求也更高,但由于心理尚未发展成熟,认识水平、价值判断尚有不足。加之高竞争、高对比环境,使许多大学生对自我缺乏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方式出现了偏差,容易产一系列自尊异常的心理问题,如自尊敏感等。本研究对于了解我院大学生自尊心理健康状况,调整适应学生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促进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维持稳定工作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当代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规律就非常必要。本研究拟从影响自尊心理的因素入手,探索大学生群体中自尊心理的性别和年级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二、 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对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大学生采用“自尊测试问卷”,随机抽样测查了三个年级共260名大学生,实得有效问卷248分;最后,采用spss统计软件统计数据,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与回归分析进而分析讨论结果,并进一步分析形成目前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大学生自尊心理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

三、 研究结论

(一) 不同性别大学生自尊心理存在显著性差异。大学生自尊心理由社会支持系统、自我评价方式、人际交往能力、主见与否、生活满意程度几方面共同构成,几个方面的成因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年级和性别差异。

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自尊心理是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和性别差异性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来获得和构建自尊体系,但在实践中由于不同的获得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许多学生的获得方式尚未稳定。其中自我评价方式是各类自尊获得方式中最为积极成熟的,但在大学生自尊构成方式中却并未占优势,说明不同性别大学生目前的自尊获得方式尚不成熟。

在五类自尊获得方式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表明不同的自尊获得种类,在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构建其自尊体系时,具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和地位。这是由于不同的社会文化期待造成的,社会文化中隐含着对不同性别人群的性别角色期待。大学生自尊发展中所表现出的性别差异,也说明了随着学生渐趋成人化和社会化,大学生的自尊心理发展会更多的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削弱其个性色彩。体现在男大学生身上,会更注重自我内在的认可,如追求个人价值、体验自我成功等;而在女大学生身上,则表现为更注重他人评价和群体的认可,自我评价方式的发展与男生开始趋异,许多女性在职业发展和对家庭的照顾中选择后者,便是这一时期在自尊获得方式上发生变化的一个后滞表现。

(二) 生活满意程度、主见与否、社会支持系统三种自尊获得方式,对大学生自尊心理的影响较大。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自尊水平有一定的提高。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某种自尊获得方式上,表现出的侧重是不同的;同性别的大学生在不同种类的自尊获得方式上,其影响方式的排序也是不同的。具体表现为,男大学生在生活满意程度、主见与否、社会支持系统几个维度上,对总分影响较大;而女大学生在社会支持系统这一维度上对总分影响较大。不同的性别角色心理认同、社会心理认同和文化背景下的角色规范,是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不同性别大学生自尊获得方式的选择,是在相应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下,选择可以为社会所接受的角色规范以及角色心理。因此,对于男性而言,身份、地位等因素,在社会评价中被更加看重,因此男大学生在与此相关的几类自尊获得方式上,如生活满意程度、主见与否、社会支持系统等,维度的得分普遍高于女生;而对于女性而言,在社会传统观念中,更看中外在美与顺从性,因此女大学生更关注自我的外显部分,更在意能否获得他人的认同。

(三) 影响男女大学生自尊心理差异化的主要因素为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大学生活环境的变化因素。

1. 性别角色心理。性别角色心理是被人们所接受、认同并内化的角色心理。性别角色心理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接受外界刺激,被社会教化而后天习得的,这种习得最早要追溯到儿童期,通过成人的教养方式和态度传递给儿童固有的性别角色观念来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和继承了社会希望的性别角色心理。这在个人自尊心理形成与方式选择的过程中,将会持续的施以影响。

2. 性别角色期待和性别角色接纳方式。性别角色期待和性别角色接纳方式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早已被潜移默化的被灌输的成人社会的性别心理模式。大学生正处于成人化过程当中,因此这种早已耳闻目睹的性别规则的影响更为深远。在传统观念下的性别角色期待中,男性的心理模式一般是“刚强、勇敢、独立自由、积极、保护、自主、争强好胜、富挑战性和攻击力”等等“阳刚型”品质的集合;能够被接纳的女性心理模式是“温柔、被保护、服从、谨慎、守规矩、体贴、与人为善”等“阴柔型”品质的综合。以上性别角色特点的“潜规则”是形成男女大学生自尊心理发展差异的根源所在。传统的社会文化中特定的性别角色期待和接纳方式对于男性,除“事业心、责任感、社会参与”外,还有名誉、地位、保护女性、赚钱养家等要求;而对于女性,除“相夫教子、甘于从属、勤于家政、服从”等外,无更多要求。

这种被广为接受的“文化无意识”行为,其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束缚和阻碍了女大学生潜能的更大发挥,压抑了她们在更广泛的舞台获取更高水平的自尊发展的可能性;同时,它看似为男性在社会活动中提供了更大的機会概率,但事物是一体两面的,获得机会的同时男性也承担了更多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而过重的负担对于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讲显然是无法担负的,这样造成了男大学生在成人化的道路上的过多焦虑感。因此,对于社会所给予男女大学生的机遇而言,对女性是不公平的;而从传统社会文化对男女大学生自尊发展的影响而言,具有的负面效果是同样的。

(四) 社会文化因素对大学生自尊心理的影响,主要通过成就动机和社会参与意识表现出来。

在成就动机方面。一般来讲在大学期间男女大学生在成就动机和事业心方面还没有明显的差异,但在毕业后生活环境际遇的不断变化中,随着在成人社会中心智的日益成熟,其成就动机的异化也会日益明显。具体表现为男性比女性事业心及成就动机更强,这与在漫长的成长学习期,男女大学生受到的潜移默化的社会文化压力有直接的关系。

在社会参与意识方面。在传统的社会文化中,存在鼓励男性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的倾向,但却限制了女性有更多机会进入更大舞台展示自己的才华。这种影响尤其在不同性别大学生走进社会这个过程中有明显表现,这种差异性的无形压力促使了男女大学生的心态差异。当然,以上种种影响将会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普遍解放、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需求、文化逐步多元化的发展而减弱,但在目前来看不同性别大学生依旧在这一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之下。

参考文献:

[1]唐辉一,贾德红,倪磊.大学生完美主义与自尊的关系研究——自我认同的中介作用[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33):59-61.

[2]张林,张向葵,谭群.不同类型高自尊个体在受威胁情境下对社交线索的认知特点[N].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0(06):7-15.

[3]张琪,吴任钢,郝树伟,徐震雷,官锐园.大学生自尊在领悟社会支持和抑郁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11):1683-1687.

作者简介:

白晨曦,天津市,天津滨海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自尊高职院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用赏识让教育走向成功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8:21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6:14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31:29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大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相关关系的研究综述
中国市场(2016年1期)2016-03-11 21:21:57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中国火炬(2010年9期)2010-07-25 11:4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