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清秋,田晓燕,韩俊伟,付会期,程 伟,师树新,王 伟,葛朝红,张冠峰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三十四团,新疆 尉犁 841500;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农业科学研究所;3.河北农科院棉花研究所;4.新疆尉犁县铁干里克气象站)
棉花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物资,又是我国较为重要的经济和油料作物之一,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较大作用。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棉花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总产和单产均居世界首位,棉花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新疆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在国家大力支持下,通过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面积、单产、总产、调出量连续十几年位居全国首位,已建成国家最大的优质商品棉和国内唯一的长绒棉生产基地,植棉收入在全疆农民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近年来,新疆棉花不断创造出高产和超高产记录,但年际间重复性较差,高密度、膜下节水滴灌施肥虽已普遍应用,但其配套栽培技术尚需进一步完善,在生产实际中出现了水肥运筹不当、调控管理技术不规范、高产棉田群体株型控制不到位等具体问题,导致棉田空果率高[1],中后期棉铃比例增加,造成产量不稳、纤维成熟度差,断裂比强度变低,棉花品种的纤维内在品质和抗病性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给皮棉销售带来极大的不利。新疆农业科学院棉花专家近年在生产中提出了增加水肥投入次数、提前滴头水时间、以灌溉与密度配置为主要措施调节群体结构、以肥料投入优化为主要措施调节生育进程与成铃质量[2],及早搭好丰产架子。本研究主要针对生产中产量不稳、棉花品质下降等问题,在大田栽培的基础上,通过水、肥促,缩节胺控,优化棉花单株空间及群体结构,控制单株结铃部位和群体棉铃数量,为实现大面积优质高产高效提供理论依据。
选用三十四团主栽的棉花品种中棉所88号作为供试材料,该品种纤维长度30.0 mm,断裂比强度30.8 cN/tex,马克隆值4.1,抗枯萎病。
试验于2016—2017年在新疆兵团第二师三十四团农业试验站开展,使用1.25 m 宽地膜,1 膜种植4 行,在2 个窄行中间各放1 根滴灌带。设置两种模式,即处理1:采用水肥优化模式,(20 cm+50 cm+20 cm)×14 cm 宽、窄行配置方式,理论株数187 710 株/hm2,膜上宽、窄行距分别为 50 cm 和 20 cm,膜间行距 66 cm,株距 14 cm,1 穴 1 粒,不施任何基肥,提前灌头水和第一次化控的时间;第一片真叶开始喷缩节胺进行化调,生育期共化调8 次,缩节胺用量为 153.75 g/hm2。处理 2:采用(4 cm+72 cm+4 cm)×11 cm 株行距配置模式,理论株数237 600 株/hm2,膜上宽、窄行距分别为72 cm 和4 cm,株距11 cm,膜间行距66 cm。试验面积共11 hm2,两种模式分别5.5 hm2。子叶期开始喷缩节胺进行化调,生育期共化调6 次,缩节胺用量为118.5 g/hm2。不同处理水肥使用及化调情况祥见表1 和表2。
试验地均采用冬灌春不覆水,冬灌水量5 250 m3/hm2,处理 1 和处理2 的播种日期分别为4月 7日和 4月 3日,6月 25日打顶。
表1 表明,处理1 与处理2 相比,生育期灌水次数前者比后者多2 次,灌头水时间比后者提前11 d,总灌水量多300 m3/hm2;从追肥看,头肥时间前者比后者早14 d,肥料总量比后者少157.5 kg/hm2,磷钾肥前者是少量多次,后者是次数少,每次用量多。
表1 不同处理水、肥使用情况
表2 化调次数及缩节胺用量 g/hm2
1.3.1 水、肥使用次数及用量
记载灌水日期、每次灌量和施肥时间、次数、每次用量等。
1.3.2 生育期
调查播种期、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吐絮期,记载生育期。出苗期分别选取5 个点,每个点固定选取有代表性的中间行(不包括两端植株)的连续60株进行调查,取平均值。现蕾期、开花期、吐絮期的相关农艺性状、棉铃空间分布情况及主茎节间长度均选取该固定的60 株进行调查并取平均值。
1.3.3 植株农艺性状
调查株高、叶龄、始果节位、始果高度、单株铃数、果枝数和有效果枝数。
1.3.4 主茎节间长度
调查棉花主茎各节之间的距离。
1.3.5 棉铃空间分布及脱落率
调查上、中、下和内围、外围铃的分布情况。
1.3.6 产量及纤维品质
处理1 和处理2 整个地块收获后的平均产量记为公顷籽棉产量,由籽棉产量与衣分计算出皮棉产量。检测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等纤维品质指标,检测样品为固定样点中测定单铃重的皮棉充分混匀取30 g,由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统一测定。
从表3 可知,处理1 与处理2 相比,棉花播种时间晚4 d,但出苗时间相同,生育期早2 d,说明处理1 更有利于棉花生育进程加快。
表3 不同处理棉花生育期
表4 不同处理棉花植株农艺性状
表5 不同处理棉花主茎节间长度 cm
表6 不同处理棉花植株中部各器官鲜重与干重
由表4 可知,处理1 与处理2 相比,棉花株高高3 cm,单株铃数多2.6 个,叶龄、始果节位、始果高度及有效果枝数差异不大。
由表5 可知,2 种处理的棉花 1 ~12 节主茎节间长度基本相同,13 ~17 节主茎节间长度处理1 均比处理2 短。1 ~17 节总体主茎节间平均长度表现为处理1 较处理2 短0.40 cm。
由表6 可知,在2 个不同时期取样称重,处理1的果枝及叶、铃的干重、鲜重均比处理2 重,花、蕾的干重、鲜重均比处理2 轻,说明处理1 植株发育健壮,生育进程快,结铃早且铃较重,有利于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
由表7 可知,处理 1 与处理2 相比,上部铃比率低7.6%,中、下部铃比率分别高4.8%和2.9%,内围铃高10%,外围铃低15%,双铃率高10%,脱落率低4%。
由表8 可知,处理1 与处理2 相比,棉花铃重多0.6 g,皮棉产量多251.72 kg/hm2,霜前花率高2%;从品质上看,前者比后者纤维长度长1.2 mm,比强度大0.2 cN/tex,马克隆值较优。
由表9 可知,处理1 和处理2 的净利润分别为19 277.4 元/hm2和 14 625.6 元/hm2,处理 1 比处理 2净利润多 4 651.8 元/hm2。
表7 不同处理棉花棉铃分布、双铃率、脱落率 %
表8 不同处理棉花产量构成及纤维品质
表9 经济效益
表10 不同时期土壤N、P、K 含量 mg/kg
由表10 可知,冬灌前至头水前的4月19日,免施底肥的处理1 中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均低于处理2,但此时棉苗小,生长缓慢,需肥量甚微;处理1 灌头水和施肥后,在棉花蕾期和铃期,土壤中N、P、K 含量差异不大。说明免施底肥基本不影响苗期、蕾期生长,通过后期肥料合理运筹,完全能满足棉花正常生长发育。
滴灌棉花灌水时间、次数和每次灌水量对棉花果枝数的影响不大,但对蕾铃脱落及体现最终经济产量的成桃数均有明显影响,作物关键生育期灌水可适当控制营养生长,促进干物质向生殖生长转化,不仅有利于提高作物的经济产量,而且还有利于大幅度提高水分利用效率[3]。新疆南疆土壤大部分含盐量偏高,所以棉花灌溉采用独特的膜下滴灌技术,缓慢、均匀、定时、定量地浸润棉花根系发育区域,实现棉花根系范围内局部灌溉的目的。新疆南疆棉花采用高密度高产栽培,其核心是确保棉株全程稳长,而水肥调控是保证全程稳长的主要措施,尤其是滴灌,为高密度栽培实现高产更高产提供了保障[4]。棉花高频灌溉对棉花的生育期影响不明显,但可形成优越的田间小气候,充分体现水肥耦合优势,使棉花生长势较强,单株优势发挥优良,为提高棉花产量奠定了基础[5]。
本试验研究中,针对新疆南疆气候、土壤及棉花生长规律,提前头水灌溉时间,头水在5月27日灌溉;增加灌溉频率,整个生育期灌溉次数为17 次,比对照多2 次;加大了灌水量,生育期内比对照多300 m3/hm2,达到及早满足棉花苗期对水分的需要,使植株迅速生长,尽早抽出果枝,较早搭好丰产架子。
合理施肥是促进棉花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是促进棉花稳产、高产的重要关键。氮、磷、钾配比及使用时间对棉花的生育特性、皮棉产量和纤维品质均有重要的影响[6],适当推迟磷、钾肥使用时间能防止早衰,有利于提高棉花产量,增强棉纤维品质。合理施肥和合理灌溉均能很好地改善棉株生长状况,保障棉花蕾铃养分和水分的需求,减少蕾铃脱落率[7]。氮素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作物的光合作用,苗期生长状况直接影响中后期生长[8]。氮素不足不利于提高棉花叶片光合性能,不利于提高棉花生长中后期光合生理活性[9-10]。在棉花现蕾期,氮素营养对促进棉株的高度和增加果枝台数有明显作用。
水肥优化栽培技术中,在不施任何底肥的情况下,通过氮、磷、钾肥的合理追施,提早氮肥供应,头次供肥为5月27日随水施入,比对照早14 d;增加磷、钾肥使用频率,整个生育期滴施8 次,比对照多2 次;推迟结束时间,最后一次是在8月4日,比对照晚22 d,使棉纤维发育更加完善,增加了纤维长度和比强度,提高了霜前花比率。
棉花产量的构成因素是总铃数、单铃重及衣分。其中总铃数是决定产量的主要因子,而株数是棉花结铃的基础。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棉花株高呈先上升然后略降之后再升的趋势,单株外围铃、下部铃、上部铃的成铃数呈下降趋势,而单位面积的成铃数则均为先升后降趋势[11]。不同密度结铃数及铃重变化规律不同,密度对产量有极明显的影响,在生产中既要充分发挥个体的潜力,又要考虑到群体的综合效应,才能获得高的经济产量[12]。
本试验研究条件下,处理1 的配置方式,理论株数相对较少,膜上宽、窄行和株距分配更加合理,更有利于棉田和棉株理想株型的塑造,使单株结铃数增加,铃空间分布更趋合理,棉铃发育更加充分,使棉纤维品质得以保证。
本试验条件下,免施底肥不影响苗期、蕾期生长,通过后期肥料合理运筹,完全能满足棉花正常生长发育。提前头水灌溉和头肥使用时间、增加灌溉频率,推迟磷、钾肥使用结束时间,适当加大株、行距,减小种植密度,有利于降低成本,对优化群体结构、塑造理想个体、提高棉花产量、增加纤维品质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