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喆
今年初,银监会对邮储银行甘肃省武威文昌路支行违规票据案件进行了查处,对涉及该案的12家金融机构共计罚没2.95亿元。这桩违法违规套取票据资金案件,涉案票据票面金额79亿元,非法套取挪用理财资金30亿元。
近年来,票据大案频发,每每让人震惊。以如此简单粗暴的方式,涉及这么多人员、机构,造成这么大损失,更是令人倒吸凉气。
票据作为买卖双方易于接受的融资结算工具被广泛应用,但因为离普通民众的生活有距离,并不为大家所关注。但这其实是银行业的缩影,其背后折射出的,是银行业生态和发展环境的异化,以及由此带来的金融乱象与经济“脱实向虚”倾向。
总体而言,票据运用先是企业方需求。企业通过存入保证金开出银行承兑汇票,将银票贴现以满足资金流动需求。但他们有办法让这种“流动”停不下来,也就是说,将贴现资金作为保证金开出银行承兑汇票,再将银票贴现,如是不断循环往复。
一些企业没有资金,便用贷款等作为初始资金。但贷款作保证金,这是违规的。所以,假造合约、假造账单、假造资质等也就不可避免,造着造着,假公章、假票据单也都出现了。
这样看来,似乎是企业为了拿到钱而造假,银行则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的确,由于早期银行票据查询手段比较落后,缺乏全国统一联网的票据信息查询系统,无法完全识别票据的真伪。不过,如果较起真儿来,难道真就解决不了?关键是,银行本就是半推半就。
对银行而言,发展票据业务可增加保证金存款,还可赚取手续费和贴现利息。对于中小金融机构而言,这部分收入是重要利润来源。因此,有些银行内控形同虚设,个别银行甚至主动去找有业务往来的企业进行贷款,让企业用贷款资金作为保证金签发银行承兑汇票。
票据造假折射出的,仿佛是个体的法规意识差、道德意识差,其实是公司治理出了大问题。从企业方看,用票据造假来掩饰财务窘境,进行财务造假,反而损害了企业发展。从银行方看,票据空转作为一种短期行为,确实可以在短期内虚增存款,但会影响银行的负债结构,损害到银行的流动性和市场信用。
更重要的是,经济“脱实向虚”由此而来。这些流程中,大家靠的是套取利差獲得收益。银行票据签发、贴现如此“容易”,企业还愿意费劲管理运营吗?当然不!企业的主要精力放在了不断获得利差上,获得融资也不会投入实体经济中,原本应该用于支持企业生产、流通的信贷资金只能体外循环。
所以,有时中央出台经济刺激计划,需要大量银行资金支持,看似银行信贷规模急剧膨胀,实际有大量资金在空转,进不到生产流通领域,企业得不到融资扶持,内需也拉不动。M2(反映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同比增速远高于GDP+CPI(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同比增速,也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