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地市党报记者队伍的培养与管理
——以左江日报社推行新闻精品工程打造记者队伍为例

2018-04-02 13:18:31农彩云
视听 2018年10期
关键词:左江党报策划

□ 农彩云

报纸事实上就是新闻产品,只有增强产品的附加值与吸引力,报纸的传播力才能得到提升。增加新闻可读性,办得既让读者满意又让领导机关满意,关键要看有没有一支过硬的采编队伍,写出好的、吸引读者的新闻稿件。

近年来传媒业发展迅速,新媒体发展更是势如破竹,记者、编辑等媒体人才呈现参差不齐的水平,媒介融合成为大势所趋,受众也从大众化走向小众化。新形势新变化,给地方性报纸带来了冲击与挑战。《左江日报》作为崇左市委机关报,一直探索地市级报纸记者人才队伍的建设之道,在应对行业变化、谋求生存发展上不断反思改进,找寻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地市级党报记者队伍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近年来,传媒业的结构不断在调整与发展,地市级党报除了要面对行业变化以外,还要面对自身发展所处的背景环境的新变化,记者队伍建设面临着新形势的考验。

(一)媒体融合带来行业发展的新环境

新媒体可以说是当代传媒研究领域的一个热词,新媒体技术对传统的媒体模式具有重大的影响,它加剧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加强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以互联网媒体、电视媒体、手机媒体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新媒体时代”,为报纸等传统媒体带来的是不同于以往的传播理念、媒介环境和社会环境。

新媒体有着几个显著的特征:传播即时性强,发布便捷,交互性强;名人效应强大,用户黏性显著;开放性的数据平台、应用模式广泛多样;强大的社会协作能力。媒介的融合带来了报纸组织机构和业务模式的变化,媒体的信息渠道由单一走向多样,也对记者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二)市场需求变化带来新闻产品的新要求

媒体融合使得作为信息接受者的受众身份出现了复杂的变化,受众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商品的消费者,更是整个大众传播过程的参与者。受众需要从不同渠道获得信息,从不同终端交流互动,同时,他们对新闻内容的接收选择也出现细化和深化的趋势,促使媒体在新闻事件的选择、策划、制作、报道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地市级党报一方面扮演着党和政府的喉舌角色,肩负着上传下达的使命,自然要把方针政策解读好。另一方面,群众对发生在自身周边的社会发展动态等新闻内容,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与期待,“接地气”的新闻需求度与传播度大大提高,记者能否将目光聚焦大众热点关注问题,唤起民众的呼声,同时对社会问题的解决产生实质性的帮助,也是地市级党报取得传播基础的关键点。

(三)采编人才素质差异带来记者培养的新挑战

目前,地市级党报现有新闻采编人员职业素质不高,亟需加强。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是专业水平低,文字功底差,许多记者、编辑所学并非新闻专业,新闻的采、写、编等业务相对陌生,能力不足。二是思维模式固化,新闻敏感度不高,部分记者对长期的传统工作模式习以为常,对新媒体时代的认识不足,对于新媒体的特点和运转完全没有了解,也没有相关方面的经验积累。加之当前新闻的来源多元化,不同的记者对新闻热点的把握是不尽相同的,在实际的报道中,缺少新闻敏感性导致记者挖掘不出好的新闻素材,对记者工作的转变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二、地市级党报如何锤炼新形势下的记者人才

传媒行业不断涌现新变化的形势下,地市级党报在时政的边缘化和新媒体的快餐式报道夹缝中冲出,需要更好地确立记者队伍在报社采编业务的地位,如何对记者进行行之有效的培养与管理,是左江日报社近年来思考很多的问题。

(一)树立媒体融合思维

媒体融合已经是必然的结果,近年来,左江日报社搭建了崇左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在崇左”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宣传平台,针对新媒体发展趋势将采编部门划分成时政要闻部、重点报道部、编辑部和新媒体中心四大采编部门,提出开展“媒体融合发展年”工程,在加强记者在不同特质的媒体上的采写编与合作、转化等方面下功夫,着重对记者进行多媒体业态下的思维转换。

网络的优势在于快,纸媒的优势在于深度。目前,在报社,传统纸媒和新媒体普遍处于双轨并行发展,人力和新闻源有限却分开,常常出现不当使用人力和新闻源的状态。针对资源重复浪费,报道效率低下的情况,报社从新闻线索分享、报道互动和在新闻稿件分享出发,建立稿件交流机制和共同策划报道机制。基于纸媒的出版时间限制和新媒体的传播特质,要求记者树立动态时间观念和深挖新闻做深度报道的意识,针对选题性质共同策划,进行分工合作。传统媒体的记者在做动态、时效性比较强的报道时,采写完稿件可以首先在新媒体上稿,同时,新媒体的记者采写新闻稿也不一定局限在短平快的快餐式新闻上,在采写新闻时如遇上可以深挖做深度报道的新闻,也可以做有思想、有深度的新闻报道。

如此,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工作有分工有合作,记者之间增强了沟通和合作意识,报社逐步探索媒体互动、交流和共同策划报道的机制,进一步加强全媒体采编的融合,促使记者在媒体融合的道路上不断熟悉新形式下新闻的采编流程与趋势。

(二)树立精品意识

主流信息被边缘化、负面题材报道被极度限制、新媒体快餐式的报道对新闻线索的占用和不恰当使用,这些现状对地市级党报的采编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受众对新闻产品细化、深化、接地气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对地市级党报提出了新要求。左江日报社为此提出了“精品工程打造年”,对记者人才进行分类培养与管理。

首先,除了进行多个全市重点工作报道策划以及民生新闻策划外,左江日报社每个月至少做一个主题策划,树立精品意识,挖掘有正能量和新闻价值的新闻线索。采用专人管专版的方式,针对版面不同的要求,根据每个记者编辑的特长对采编部门人员进行合理分工,调动编辑记者的工作积极性,增强记者的责任心,强化个人专长。同时,做好领域与县域分工,让每个记者交错领域和县域采访,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和县域做出有深度的重点报道。

在采编工作中,报社要求各部门记者坚持第一手素材写作的原则,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实地采访、面对采访对象,采写编发的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精心策划、重点打造的社会新闻版“记者调查”栏目中,记者们把笔触投向经济、社会、环保、产业、村民自治、教育、反腐等,进行深入思考,采写多个专题系列报道,形成了强有力的舆论氛围,受到广大市民的广泛关注。

报社要求坚持“三贴近”、力行“走转改”,在实施策划中,既要让记者在熟悉的领域发挥自己的专长,更要让他们沉下心来,深入基层,冷静思考,由此才能写出专、细、精、深的新闻报道,满足新闻市场需求。

(三)树立制度培养人才意识

报纸的良性发展不是某个人的行为结果,而是建立在每位采编人员的整体素质上,提升记者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是记者队伍培养与管理的根本。针对实际情况,左江日报社提出“队伍建设年”的年度工作要求,探索用制度管理队伍的方法。

记者的培养,首当其冲是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每个记者入行的必修课,要求记者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在采写新闻中要做到尊重新闻事实,尊重采访对象,言出必行,不乱承诺。地市级党报普遍存在记者年轻化的现象,为了培养新人,报社通过新老记者搭配的采访小组分工合作办法,日常报道以老带新,深度报道和重点报道任务由较有经验的编辑、主任等亲自带队采写,根据新记者的个人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策划选题和业务辅导,通过传帮带,有意识地培养新记者,帮助新记者快速成长。

报社还完善采写编辑学习制度,定时对记者的采编状况进行阶段性总结,各部门在内部以及不同部门之间进行业务交流和探讨,并对现状提出针对性的整改意见和建议。同时坚持评报,组织报社内业务骨干、资深记者和编辑对比分析点评当天交稿的作品,总结点评采写重大选题过程中的缺失与收获,鼓励记者采用“如果这篇稿件是我采写……”换位思考采写等多种学习方式,引导他们充实自身内涵,提高新闻敏感度。科学的制度建设有效地激发了记者的学习动力,新入职的记者在总结中提高、在讨论中改进,成长为报社的坚实骨干。

三、结语

除了必要的思维转变、因地制宜、布局策划等手段,地市级党报还应该尽可能地为记者提供对外交流、“请进来、走出去”的向外学习机会,建立奖惩分明的评审机制,激发记者的进取心。

左江日报社通过因地制宜的探索尝试,让记者对于自身的职业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思考,更好地提升记者队伍整体业务水平,适应了新形势下地市级党报发展的要求,这也是记者队伍培养与管理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左江党报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悠悠左江情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传媒评论(2018年12期)2018-03-21 07:51:48
广西左江、右江流域石器时代文化概述
宝藏(2017年6期)2017-07-20 10:01:06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传媒评论(2017年3期)2017-06-13 09:18:10
巫山
花山,锦绣画图
歌海(2016年5期)2016-11-15 09:29:28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