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宁
(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清修《明史》虽倍受史家的赞誉与推崇,但由于成于众手、历时过长、多次删改,故疏漏讹误之处亦不在少数。尽管多位学者已做过考证、订误和补漏类工作,如黄云眉《明史考证》,庞乃明《〈明史·地理志〉疑误考正》等,其中庞先生一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考订出《明史·地理志》中的一千余处错误,为近年来的集大成之作。然笔者查阅有关史料,发现《明史·地理志》仍有若干错误,今选取5则详作考辨,以就正于方家[1]本文体例说明:(一)本文以1974年中华书局点校本《明史·地理志》为底本,繁体字、异体字转化为对应简化字,专有名词未标专名号,其余引文以底本为准。(二)考正时将相关条目完整抄出,所属府名、州名、县名于句首“[]”内标出,所在页码以阿拉伯数字于句尾“()”内注明。。
1.[大名府长垣县]旧治在县东北,洪武二年以河患迁于古蒲城。南有黄河故道。东南有朱家口,正统十三年,河决于此。(第899页)
按:“正统十三年”,误。明正德《大名府志》卷 2《山川志·堤堰》“长垣县”[2](明)石禄等.正德大名府志(卷2).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3册).上海古籍书店,1966.(P137)、嘉靖《长垣县志》卷1《地理·堤堰》[3](明)杜纬等.嘉靖长垣县志(卷1).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50册).上海古籍书店,1964.(P47)皆云:“朱家河口,在宜丰里,正统十四年河决,尝补塞之。”《读史方舆纪要》卷16《北直七·大名府·长垣县》“阎家潭”条云:“朱家河口堤,在县东七十里,正统十四年黄河决溢,因筑塞之。”[4](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16).中华书局,2005.(P744)嘉庆《长垣县志》卷 5《地理书·河堤》“黄河故道”条[5](清)李于垣等.嘉庆长垣县志(卷5).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P396)、嘉庆《重修一统志》卷 35《大名府·山川》“古黄河”条[6](清)穆彰阿等.嘉庆重修一统志(卷35).影印《四部丛刊续编》本(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P509)载:“正统十四年,河决长垣朱家口。”此外,上文嘉靖《长垣县志》卷5《官师志·名官》“明知县”条曰:“萧翼,字体全,江西永新人,由进士正统间知县事,政尚宽简,而不纵弛。十四年,河决没稼,大饥,翼百方抚绥,民无失业。后历升顺德知府。”[7](明)杜纬等.嘉靖长垣县志(卷5).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50册).上海古籍书店,1964.(P93)
一般而言,黄河决口上报至朝廷的时间可能会晚于实际决口时间,但此处情况却相反,故《明史·地理志》记载讹误的可能性较大。据此,似以“正统十四年”为是,治理者是当时的知县萧翼,此处决口与塞补很有可能发生在同一年之内。
2.[兖州府东平州东阿县]又张秋镇在西南,弘治二年,河决于此。七年十二月塞,赐名安平镇。(第943页)
按:“弘治二年”,误。《明史》卷83《河渠志一·黄河上》云:“弘治二年五月,河决开封及金龙口,入张秋运河,又决埽头五所入沁。郡邑多被害,汴梁尤甚。九月命白昂为户部侍郎,修治河道”[1](清)张廷玉.明史(卷 83).中华书局,1974.(P2021)《明孝宗实录》卷26“弘治二年五月庚申”条云:“河南守臣奏河决开封黄沙冈苏村野场,至洛襄堤、莲池、高门冈、王马头、红船湾六处,又决埽头五处入沁河,所经郡邑多被害,汴梁尤甚。”[2]明孝宗实录(卷26).中研院史语所校印本,1962.(P580)据此,弘治二年黄河应决口于开封府附近(金龙口位于封丘县,埽头位于开封东约四十里),而非兖州张秋镇,朝廷派白昂修治。
至弘治五年黄河决口于张秋镇,朝廷派陈政、刘大夏修治。陈建《皇明通纪法传全录》卷25云:“弘治五年秋七月,河决张秋。六年二月,擢浙江左布政使刘大夏为右副都御史,督治决河。先是,河复决杨家、金龙等口,东冲张秋堤,命工部侍郎陈政治之,政卒,乃命大夏。”[3](明)陈建撰.(明)高汝栻订.(明)吴桢增删.皇明通纪法传全录(卷25).续修四库全书(第35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P428)谢肇淛《北河纪》卷3《河工纪》云:“(弘治)五年,河复决金龙口,由黄陵冈北趋张秋,绝运河而东掠汶入海。命工部侍郎陈政治之。未几,政卒。六年二月以浙江布政刘大夏为右副都御史往治决河。”[4](明)谢肇淛.北河纪(卷3).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7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P594)《明史》卷83《河渠志一·黄河上》又云:“(弘治)六年二月以刘大夏为副都御史,治张秋决河。先是,河决张秋戴家庙,掣漕河与汶水合而北行,遣工部侍郎陈政督治。政方渐次修举,未几卒官。帝深以为忧,命廷臣会荐才识堪任者。佥举大夏,遂赐敕以往……七年五月命太监李兴、平江伯陈锐往同大夏共治张秋。十二月筑塞张秋决口工成……帝遣行人赍羊酒往劳之,改张秋名为安平镇。”[5](清)张廷玉.明史(卷 83).中华书局,1974.(P2023-2024)夏燮《明通鉴》卷37“孝宗弘治五年七月”条亦云:“是月,河复决数道,入运河,坏张秋东堤,夺汶水入海,漕流绝。命工部侍郎陈政总理河道,集夫十五万,治未效而政寻卒。”[6](清)夏燮.明通鉴(卷 37).中华书局,2014.(P1451)据此,似以“弘治五年”为是[7]黄云眉先生亦主张《明史·地理志》此处所记为一次河决(明史考证.中华书局,1979.322),故此句中间之句号当为逗号,结合“赐名安平镇”五字与上文考正来看,当作弘治五年为是。。
3.[开封府原武县]北有黑阳山,下临大河。洪武二十四年,河决于此。正统十二年复决焉。(第979页)
按:“正统十二年”,误。万历《原武县志·河防》云:“正统十三年河溢至城。”[8](明)张祥等.万历原武县志.国家图书馆藏明万历二十二年刊本.《读史方舆纪要》卷47《河南二·开封府·原武县》“黑阳山”条载:“在县北二十里,连阳武县界,黄河经其下。洪武二十四年河决于此。又正统十三年,河决荥泽县东及黑阳山,由蒲经澶四百余里,合黄河故道北入会通河。”[9](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84).中华书局,2005.(P2166)又嘉庆《重修一统志》卷202《怀庆府·山川》“黄河”条[10](清)穆彰阿等.嘉庆重修一统志(卷202).影印《四部丛刊续编》本(第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P180)、乾隆《怀庆府志》卷6《河渠志·河防》亦云:“正统十三年,河决原武。”[11](清)唐侍陛等.乾隆怀庆府志(卷6).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书店,2013.(P123)
此外,此乾隆《怀庆府志》卷6附有明朝原武人吴英所作《黑洋山河渎庙碑记》:“洪武二十三年,黄河始自荥泽地名姚村口溃泄,历本县黑洋山西北,过胙城地名沙门儿,沿迄开州等处下达直沽注海。洪武二十四年,又自姚村口溃泄,更历洋山,过汴城,迤北下达徐、吕二洪,历永乐、宣德以迄正统十三年夏,黄河仍自姚邨口溃泄,又历本县南行二十余里。”[11](P123)此碑文记载黄河决口的时间也是正统十三年。夏燮《明通鉴》卷24“英宗正统十三年”条亦云:“秋七月己酉,河决新乡八柳树口。寻又决荥泽,漫原武,过开封城西南,经陈留……诏工部侍郎王永和往治之。”[12](清)夏燮.明通鉴(卷 24).中华书局,1980.(P967)
此处与第一例情况十分相似,《明史·地理志》记载讹误的可能性较大,似以“正统十三年”为是。之所以会出现此错误,笔者认为盖源自万斯同《明史稿》,其原文为:“正统十二年复决焉。”[1](清)万斯同.明史稿(卷 81).续修四库全书(第 325 册).(P377)
4.[汝宁府光州商城县]又南有金刚台巡检司,本置金刚台山下,嘉靖二十七年移于县东南之水东案。(第987页)
按:“水东案”,误。明代方志、地理类书籍多作“金家寨”,如嘉靖《商城县志》卷2《建置志·署宇》“金刚台巡检司”条云:“旧在金刚台山,成化十一年徙置马头山,今废。嘉靖戊申(二十七年),知县万炯改置金家寨。”[2](明)万炯等.嘉靖商城县志(卷2).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60册).上海书店,1990.(P903)又同书卷2《建置志·市集》“金家寨市”条云:“六安、罗田、固始、商城四县接界之所,军民杂居。今改金刚巡司于其镇,河通舟楫,货物交集,一巨市也。”[2](P919)顾炎武《肇域志·汝宁府》“商城县”条云:“金刚台巡检司,旧在金刚台山。《元史》‘至元七年,都元帅也速带儿等略地光州,败宋兵于金刚台’。成化十一年,徙马头山。嘉靖二十七年,徙县东南一百余里金家寨镇。”[3](清)顾炎武撰.谭其骧,王文楚,朱惠荣等点校.肇域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P1210)
而清代方志则多作“水东寨”,如康熙《光州志》卷 1《山川》[4](清)古燕缪等.康熙光州志(卷1).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刊本.、乾隆《光州志》卷 29《市集志》[5](清)高兆煌等.乾隆光州志(卷29).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清乾隆刊本.、嘉庆《商城县志》卷 3《坊里·集店》[6](清)武开吉等.嘉庆商城县志(卷3).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书店,2013.(P75)。
然据嘉庆《重修一统志》卷223《光州直隶州二·关隘》“水东寨”条云:“在商城县东南九十里,明旧名金家寨,明初置于金刚台,嘉靖二十七年移于此,今裁。”[7](清)穆彰阿等.嘉庆重修一统志(卷223).影印《四部丛刊续编》本(第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P475)可见,此地曾易名,明清称呼不同,故《明史·地理志》似以“金家寨”为是。此外,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7册《明时期》河南全图[8]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7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P57-58)皆标注“水东寨”,很可能是受《明史·地理志》误载而致谬。
5.[瑞州府高安县]又北有蜀江,自上高县流入,东流汇于南昌之象牙潭而入章江,一名锦水……又南有曲水,亦东入章江。(第1055页)
按:后一个“章江”,误。正德《瑞州府志》卷1《地理志·山川》[9](明)邝璠等.正德瑞州府志(卷1).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42册).上海书店,1990(P634)、《大明一统志》卷57《瑞州府·山川》[10](明)李贤等.大明一统志(卷57).影印天顺五年司礼监刻本,三秦出版社,1990.(P4764)、《读史方舆纪要》卷84《江西二·瑞州府·高安县》[11](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84).中华书局,2005.(P3912)皆云:“曲水,东入赣江”。
又康熙《江西通志》卷7《山川下·瑞州府》“曲水”条云:“在府城南六十里,发源蒙山,流出潦浒口,东入赣江,其势回环萦曲,故名。”[12](清)于成龙等.康熙江西通志(卷7).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P118)雍正《江西通志》卷9《山川下·临江府》“曲水”条云:“曲水在府城北,接高安界,自西北又折而东北,故名曲水,有曲水桥跨其上,旧建曲水公馆。”[13](清)谢旻等.雍正江西通志(卷9).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1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P309)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308《南昌府·山川》“章江”条云:“赣江自清江北流,经丰城西为剑江。绕而北,触几头山,绕而东行,至县东北数里,复折而北,名为曲江,形如半月,中分三潭,亦名金花潭。又北丰水注之,又北受雩韶水,过龙雾洲。入南昌、新建二县界,杭溪水合瑞州水东流入之。潴为象牙潭,北流经(南昌)府城西为章江。又北受修江诸水,汇于彭蠡。”[1](清)穆彰阿.嘉庆大清一统志(卷308).影印《四部丛刊续编》本(第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P410)
综上,章江为赣江流经南昌府境之名,蜀江流入南昌府之象牙潭而入章江。而曲水则位于临江府清江县与瑞州府高安县交界处,东入赣江清江县段,并未流入南昌府境内。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7册《明时期》江西全图[2]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7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P64-65)“曲水”绘制线与上文考正相同,十分准确。故似以“赣江”为是。究其原因,盖承袭万斯同《明史稿》而来,其原文为:“又南有曲水,亦东入章江。”[3](清)万斯同.明史稿(卷82).续修四库全书(第32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P410)
6.[汀州府长汀县]东有鄞江,即东溪,亦曰左溪,自宁化县流入,下流经广东大埔县入海,中有五百滩,亦谓之汀水。又东南有正溪,西有西溪,北有北溪,南有南溪,俱合于东溪。(第1126—1127页)
按:“鄞江即东溪”“东南有正溪”“俱合于东溪”,皆误。嘉靖《汀州府志》卷2《山川》:“正溪:在县东宁化县界李地,发源出石含,历谢地、新桥、湘洪峡,南流经上杭达潮州之神前,会三河水至海,即鄞江也。东溪:源发翠峰山,合鄞坑水流高洋桥,至张家陂与正溪合。西溪:在县西,源出大原……过高阜坊与正溪合。南溪:在县南二十五里,其源不一……至南口与正溪合。北溪:在县北,源出横坑,过攀桥而下与正溪合。”[4](明)刘震等.嘉靖汀州府志(卷2).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39册).上海书店,1990.(P113-114)《读史方舆纪要》卷98《福建四·汀州府·长汀县》:“鄞江,在府城东,亦曰正溪,又名大溪,或谓之左溪,源出宁化县界……。又有东溪,出翠峰山下,有鄞坑水流合焉,至张家陂与正溪合……西溪,府城西,源出府西北地名大原,下流分二派皆入于正溪。又南溪,在府城南,溪源不一,引流而东至南口,亦会于正溪。又北溪,在府城北,源出西北之横坑,亦谓之横溪,东流合正溪。”[5](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98).中华书局,2005.(P4482)康熙《福建通志》卷5《山川二》“长汀县”云:“鄞江,在府东南,一名正溪,发源宁化县……经上杭达潮州以入于海。按天下水皆东,惟汀独南,南丁位也,郡名汀州取此。《一统志》以东溪为鄞江,以大溪为正溪,而闽书与郡志皆云鄞江即正溪,今从之。”[6](清)金宏等.康熙福建通志(卷5).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34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P1313)乾隆《长汀县志》卷4《山川》[7](清)陈朝羲等.乾隆长汀县志(卷4).故宫博物院藏稀见方志丛刊(第61册).故宫出版社,2013.(P284-285)、嘉庆《大清一统志》卷434《汀州府·山川》所述亦同[8](清)穆彰阿等.嘉庆重修一统志(卷434).影印《四部丛刊续编》本(第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P273)。
又《明史》卷45《地理志六》“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云:“又有大溪,源出县北万斛泉,分流为清流县之清溪,其正流入长汀县,为鄞江上流。”“清流县”云:“西南有清溪,自宁化县流入,东北合半溪,又东南经九龙滩而入永安县界,亦曰龙溪。”[9](清)张廷玉.明史(卷 45).中华书局,1974.(P1127)
综上可知,此河流发源于汀州府宁化县境内,原名大溪,南流分成两支,正支流入长汀县,经上杭县直达潮州以入于海,故曰正溪,曰左溪(相对于另一支流位置而言),曰汀水(郡名取此),又曰鄞江。另一支流东入清流县,曰清溪,至福州入海。而东溪、西溪、南溪、北溪皆长汀县内之小河流,皆汇流于正溪。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7册《明时期》福建全图[2](P70-71)未将鄞江上流与清溪上流绘制于一起,未有大溪之水流线,亦盖受《明史》误载以致谬。而《明史》之记载似源自万氏《明史稿》,其文曰:“东有鄞江,亦曰东溪,自宁化县流入,下流经广东大埔县入海,中有五百滩,亦谓之汀水。东南有正溪,西有西溪,俱合于东溪。”[3](P437)据此,似以“鄞江为正溪,东南有东溪,俱合于正溪”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