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铜鼓文化研究

2018-04-01 14:31:40宋梦如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0
丝路艺术 2018年8期
关键词:鼓面铜鼓纹饰

宋梦如(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引言

铜鼓是一种青铜礼乐器,流行于我过南方及东南亚地区长达二千多年。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铜鼓与当地各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铜鼓文化。

1.铜鼓的发展演变

古代铜鼓从起源、成熟、鼎盛到衰落,有二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历史。铜鼓的类型研究表明,不同时期的铜鼓因地域、民族及社会等诸多原因而具有不同的风格,明显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同时也反映了铜鼓铸造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铜鼓的功能和艺术风尚的变化。

1.1 早期的铜鼓

在公元前8世纪,即春秋早期,是铜鼓艺术的萌芽时期。生活在云南地区的濮人创造出了打击乐器铜鼓,即万家坝型铜鼓。这种类型的鼓其特点为:鼓面窄小,鼓胸膨胀,鼓足短,有的通体无纹,有的纹样稚拙简朴。此型铜鼓主要分布与云南省中部偏西地区,此外,在广西西部,越南西北部和泰国北部也有此型铜鼓发现,说明铜鼓已经开始向东向南发展。

1.2 成熟发展时期的铜鼓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即战国初期到东汉末期,是铜鼓的发展成熟时期。早期的铜鼓东传至滇池周围,这里的人们对铜鼓在造型上和纹饰上进行了美化。铸就了精美绝伦的石寨山型铜鼓,此铜鼓对称和谐,装饰华丽。此时的铜鼓继续向北、向东、向南三个方向发展,范围迅速扩大,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等记忆越南北部成为当时铜鼓的主要流行地区。

1.3 鼎盛繁荣时期的铜鼓

继石寨山型铜鼓之后,约公元1世纪至公元7世纪,即东汉至唐代,是铜鼓的繁荣鼎盛时期,生活在广西浔江流域的先人们铸造了冷水冲型铜鼓,生活在广东、广西交接的云开大山区及周围的俚人创造了体型硕大、纹样丰富多彩的北流型、灵山型铜鼓,这个时期,各个类型的铜鼓争奇斗艳、百花齐放。

2.铜鼓的类型

2.1 万家坝型

以云南楚雄万家坝出土的铜鼓为标准 ,此类铜鼓主要流行于云南滇池、洱海之间, 其造型特点是:胸径大于鼓面 ,胸腰部位附有两对小扁耳。鼓腰上小下开,呈梯形纵断面,器壁以其厚和粗糙, 给人以稳重、稚拙、古朴之感。

2.2 石寨山型

石寨山型以云南石寨山出土的铜鼓为标准器 。这类铜鼓雄伟精美,广泛分布于云南 、川南 、贵州、广西至印度, 最早流行于东汉初年。其造型特征是:足沿一律无折边 ,面径大于腰径,腰际附窄条辫耳两对,体形小而略高。鼓胸部以几何纹做装饰, 主晕为划船的写实人物。

2.3 冷水冲型

此类的标准器型出土于广西腾县蒙江横村冷水冲 。此种类型的铜鼓在东汉初至北宋年间流行 。在广西、云南 、四川直至越南都有发现 。此类铜鼓形体较大,最高达 66 厘米 。鼓身最小径在腰部,其鼓面约成反弧形,但腰上部与中部相差不大。其纹饰为 :鼓面铸有四蛙或兼以乘骑、马、水禽、龟等立体装饰;太阳纹多为十二道锐角芒纹, 鼓形多以变形船纹做装饰 ,足部多为圆心垂叶纹。这类纹饰均具有象征意义,蕴涵着丰富的理性美 。

2.4 麻江型

以贵州省麻江县出土的铜鼓为标准 。其流行时代当为汉代至南朝, 此类铜鼓主要分布两广交界处及海南省 。其形制特点为 ,体形一律小而矮扁 。鼓身的胸 、腰 、足间的曲弧柔和, 而略小于胸, 面沿略出于颈外,无分界标志 ,腰部中间起凸棱, 给人的感觉是鼓身由两端段组成 。胸部置有大跨度鼓耳两对,装饰纹样丰富多彩。

2.5 遵义型

以贵州遵义土司杨粲墓出土的铜鼓为标准器 。此类铜鼓的特点是:鼓面略伸于鼓径外,鼓身没有转折明显的界限, 胸腰际明显收缩。装饰风格呈简约,这类铜鼓较少,主要铸造和使用中心在贵州和广西西北部地区。

2.6 灵山型

以广西灵山县出土的器型为代表, 其流行时代自公元 3世纪初的东汉晚期到公元 9世纪的唐代。型制接近北流型铜鼓 ,有着看似凝重,实则精巧的特点 。其造型为鼓胸圆凸 ,以胸中部直径最大,在胸腰之际 ,有一凸线或凹线作为分界线 ,有桥型带状小扁耳做装饰。其装饰纹样有骑兽型纹、鸟型纹、变形羽人纹等。此类铜鼓主要分布在广西左江 、邕江、宾阳及高州等地 。

2.7 北流型

以广西北流县出土的铜鼓器型为代表, 流行于我国的汉代至南朝, 主要分布于两广交界处及海南省。其造型特征为体积高大而厚重 ,鼓面大于鼓胸 ,最大者面径为 165 厘米, 高 80多厘米 ,腰际有一道凹槽为分界,胸部在最大径处偏下,鼓耳为圆径环状的蛇形耳。其纹饰特征为简朴精细 。

2.8 西盟型

以云南省西盟佤族铜鼓为代表 ,盛行于公元 8世纪的唐代中期至公元 20世纪初的清末, 但至今中国西南一些民族的村寨中仍在使用这种类型的铜鼓。主要分布在云南西部和与之相邻的泰国和缅甸的克伦地区 ,其形制特点为瘦高 ,上大下小 ,器身轻薄 ,呈直桶形。鼓面宽大, 边沿外伸 ,鼓面太阳纹一般为八芒或十二芒, 铜鼓的腰部足部无分界线。

3.铜鼓的装饰艺术与文化内涵

古代铜鼓的装饰艺术主要包括平面纹样和立体装饰两部分,平面纹样有的是写实画像,有的是几何纹样;立体装饰是以动物为主,青蛙居多。

3.1 平面纹样

铜鼓上的画像艺术包括自然物体、动物、人体动作等描绘,形象的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状态,体现了铸鼓民族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几何纹样是以点、线、圆形、方形、三角形为基本要素,按照美的法则构成图案。铜鼓上的几何纹样,有的是主体纹样,表现一定的主题思想;有的是作为陪衬,起到美化主体的作用。

3.2 立体纹样

铜鼓边缘最多的雕像是青蛙, 青蛙纹饰体现在铜鼓上时多呈现立体效果,这是铜鼓最古老也是最普遍的一种立体纹饰。灵山型和冷水型铜鼓面上绝大部分都有蛙饰 。这与壮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先民以青蛙为图腾的图腾崇拜有关 。铜鼓是用于祭祀的 , “蛙鸣有雨”、“ 蛙多雨大” ,蛙塑与祈雨也有关系。累蹲蛙寄托着希望青蛙大量繁衍的祈求 ,青蛙的特点是繁殖力强, 故铜鼓面上多有一小一大的作交配状的雌雄蛙。所以蛙是吉祥如意、多子多福的寓意。

结论

铜鼓以其独特的造型和装饰艺术,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铜鼓艺术现象” , 她所呈现的独到的审美趣味、艺术表现风格使其具有了某种令人深思、促人探究的文化内涵。虽然铜鼓有很多人去研究和探索,但是我们还要继续在这个领域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发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鼓面铜鼓纹饰
带状纹饰的类型
鼓声越千年
蜡染的纹饰探讨
雕漆纹饰的修复
紫禁城(2020年7期)2020-07-25 02:40:18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龛楣纹饰研究
彩泥变变变
——鼓
启蒙(3-7岁)(2019年2期)2019-02-18 06:07:50
胡椒会“跳舞”声音有秘密
哈哈画报(2018年7期)2018-09-10 06:25:31
一件被切割的汉代铜鼓是否应该焊接复原?
大众考古(2017年6期)2017-11-09 00:42:47
快乐的小铜鼓
黄河之声(2016年15期)2016-12-17 14:59:54
铜鼓渐成收藏潜力股
藏天下(2016年6期)2016-08-10 09: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