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晨峰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重庆 401524)
二语习得研究和其他学科互相影响、彼此渗透,其研究范围包括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现阶段,我国以认知学、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为切入点的二语习得研究很少,这是导致此学术领域质化研究明显少于动态历时研究、量化研究的主要原因。使用目前已掌握的方法,可以强化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以认知语言学为突破点的分析,为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供了有效方法,具有特殊的理论价值与应用意义。
二语即第二语言,是学生在学习母语的基础上在本国或目的语国家学习其他语言。二语习得研究以研究母语习得为前提,学习习得母语的认知理论、输入输出理论等。20世纪40~70年代,二语习得研究发展迅猛,提出很多二语习得的理念模式。二语习得研究的重点是习得的过程与内存机制,包括以认知观点为基础的研究和以语言学观点为基础的研究。前者以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理论为基础,重视学习者如何学习和掌握目标语,重视学习动态、学习过程。后者以语言类型学和普遍语法理论为基础,通过提高语言能力来解决学习二语习得遇到的问题,没有对习得机制与习得过程进行研究。
1994年,美国心理学家提出对二语习得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包括语言普遍性规则、对二语的认知、语言迁移等,这是研究二语习得内在机制的重点环节。而后,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二语习得研究逐渐建立起相对成熟的范式,让人们更好地认识二语习得的关联因素。
对认知语言学本质存在不同理解,导致二语习得学习中会出现认识上的差异。所以,需要建立社会认知、心灵认知、行为主义三种认识体系下的二语习得范式相关理论。在哲学领域,心灵认知和行为主义都认为“肉体”与“心灵”是可以分离开的,社会认知则认为二者属于统一整体。行为主义侧重于学习氛围的主导功能,心灵认知侧重于心理识别的主导功能,社会认知则进一步提出学习环境与学习者具有特别密切的关系。社会认知理论来自于伯恩斯坦、皮亚杰、维果茨基、巴赫金等学者的思想。他们提出语言学习的本质是社会中介过程,是对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不断调整而获得的产物。社会认知的研究对象是个体,借助质化研究的手段,特别是深入追踪与研究历时个案,来研究不同动机、意见、声音及发展过程。学习者的语言行为、认知能力、语言能力是密不可分的整体,社会环境为上述能力的产生与发展提供动力,通过互动与对话实现社会化过程向心理过程的转变,而语言使用的过程也是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历经的心理变化。
近几年,一些学者尝试用认识语言学来研究二语习得过程中大脑是怎样输入、整理、提取、运用、输出词汇信息的。以该理论为基础,对二语习得进行如下总结。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输入语言是特别重要的。克拉申提出“输入假说”理论,认为二语习得的关键性条件是“可理解输入”,就是输入很多难易相当的语言材料,为语言习得奠定基础。另外,学习者在输入材料时要重视材料,这是对材料进行储存、加工整理、提取运用的首要条件。根据施密特提出的“注意假设”理论,语言学习中重视语言形式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重视输入,才能更好地记忆与吸收,进而在大脑机制的作用下加工整理。所以,在语言输入时要努力提高学习者对词汇的重视程度。语言输入的主要模式是读与听,带着任务去读和听能有效地增强学习者的注意力,进而增强二语习得的质量。教师在教学中对词汇、句子、语法进行显性教学,会增强学生的重视程度,为二语习得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言知识与语言使用有特别密切的关系。学习者既要重视语言形态,也要学习使用词典等工具对词汇信息进行加工。在加工过程中,学习者无法一次性地了解与掌握词汇的全部信息。所以,学生要了解与掌握词汇发音、词性,通过复制和翻译等方法,掌握其文体意义、语用意义和引申意义等综合知识。大部分学习者在非母语环境下学习二语知识,缺少进一步加工词汇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要借助课堂显性教学,让学生学习并能够使用词汇认知策略、词典策略等。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输入语言资料,增强词汇和语法的复现率,了解词汇、语法内涵,提高对目标语的理解,为二语输出提供条件。
使用激活扩散模型或分层网络模型可以有效提高对二语词汇、语法等信息的语义记忆[1]。此模型可以通过不同节点表示词汇的不同概念,分为下位层次、基本层次、上位层次。这些知识按照分层网络层次和上下语义关系储存在大脑中,建立起语义网络体系。激活扩散模型是按照二语知识联系程度而建立的。模型按照语义将相似结点相联,相似度越高,节点间距离越近。如果激活一个结点,就会刺激到其他结点。如此可以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二语知识库,降低学习者记忆负担,提高其学习质量。
提取二语知识信息是将大脑中的知识反复激活与提取,既可以让知识得到扎实的记忆,也可以提高学习者使用知识的能力。在二语习得中,要支持学生听英文歌曲、英文新闻、看英语电影,以提高二语信息的输入量,增强学生对二语的感知能力。
输入、整理加工、储存与提取等工作的目的是有效使用习得的二语知识,进而能够流利、准确地用二语来表达思想。写作、口语是输出的重要方式。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多使用新知识、新词汇。学校也要组织外语演讲比赛、英语角,融洽学生学习氛围,为学生建立更好的学习环境。
21世纪初,Robinson曾深入探讨二语习得认知因素和认知理论,并进一步阐述研究的认知取向,在分析语言使用者的智能结构与思维推理的基础上,分析语言发展及加工的规划。近几年,很多学者通过心理空间、识解、范畴、图式等理论分析二语教学与习得中存在的现象,所采取的研究方法是心理实验或语料库的研究方法。
认知语言学提出语言并非是自足、封闭的系统,而是动态实体[2]。认知语言学将心理表征、语言表征与人类体验、感知相结合,把二语习得研究重点放置在物理世界交互以及学习者体验物质世界等方面,建立起有效指导和解决现代语言研究和教学的动态模式。
情态动词是二语学习与表达中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与人类主观活动、情感世界有重要关系,体现出说话人的看法、观点及态度。Tyler按照同一场景不同认识、世界动力学和隐喻化思维等原则,重新界定从属意义、延伸意义、接触意义及核心意义等义项扩展路径和多义系统,借助建立介词的原则性多义网络以及研究不同语言空间中语义的不同,为二语学习中介词义项的困难、特征、习得顺序提供可分析的理论框架。
语言习得是认识、了解、掌握范畴特征的过程。在认知中最早被掌握的部分属于原型范畴。2004年Rogers与McClelland以此为基础,提出学习者要按照相似性进行向下、向上的调整或扩展,建立起下位、上位的范畴,并借助隐喻认知模型发展成为抽象范畴。此类层次结构由中心习得向边缘习得发展,进而引发以语言节点关系为基础的全局匹配和分布式认知模型的研究。范畴化词汇教学的重要作用,是在差异中发现相似、从个别中寻找共性,把复杂、繁多的概念整理成方便提取和储存的、具有明确层次结构的词汇库[3],在功能上体现出认知的经济性,在结构上充分彰显了感知世界。但是,范畴化是会改变的。为符合不断产生的表达与认知需要,在应用语言时主体会按照语境和语言表达需要,搜索、提取词语概念信息,构建起新联系与新关系并体现出新范畴特征。
范畴化借助分类实现语言秩序化,而非范畴化则彰显出语言的创新性。二语习得过程中,分析词汇义项非范畴衍化与范畴特点,不但能引导学生了解与掌握范畴特征的连续性发展,也能帮助学生了解语言图式的离散性特点,为研究二语习得序列以及研究语言异化、归化现象提供相关的认知理据。
认知语言学指出语言基本单位受意义与形式的规约,构式作为意义与形式的配对,是将语用知识、句法、语义等储存起来,对语言进行结构性描写的基本单位。Ambridge等学者对儿童与成人进行调查与分析,选择三组听力材料对laugh等不及物属性动词涉及的不合法句法表达开展选择指向任务分析,其结果显示两组被试选拔造成构式识解比率超过82%,充分说明语言加工的基础为用法事件,构式是语言使用者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主观认识等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的一种功能性编组,在语言认知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
语言是由构式(即语言项)彼此制约、相互影响而建立起的系统[4]。母语构式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二语习得,构式加工会因学生二语能力的增强而不断优化,但二语构式会和一语构式形成竞争而导致母语负迁移。
认识语言学重视语义,认为语言意义和形式间具有较强的内在联系,而隐喻是其基本方式[5]。不管语言使用者处于自动化意识或控制性状态,隐喻都体现在交际和语言的每个环节中。另外,隐喻是认知现象而不是单纯的语言现象,其以意象图式为认知前提,以跨越映射为前提的概念整合作为运作机制。整合的特别之处是将语言意义和语言现象放置在竞争性优先原则的约束下,动态整合二语习得的认知空间,并分析语言中出现的意义及现象。基于概念整合理论,专家与学者分析二语习得所具有的语义新颖性和不可预测性义项的运行机制和心理过程,重视认知其隐喻型的渠道和特性,为预测和评价学习者的二语能力给予方法论指导。Maryam和Vahhid借助波斯语母语者英语语料库,研究隐喻的闭合型与开放型两个类型,其结果是提高语言水平过程中,闭合型隐喻的使用频次逐渐增多,开放型隐喻的使用频次并未增长,开放型隐喻是语言水平提高的影响因素。
二语习得是提高第二语言学习质量的基础,要不断挖掘认知语言学中二语习得的应用潜力,探索应用的本质意义。同时,范畴等级结构能够将二语词汇进行分类,方便记忆。动态模式能够按照语境构成或上下文意象来推理词汇,加固词汇的记忆。隐喻能够帮助学生从不同方位理解词汇意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掌握与使用二语知识。总之,从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研究二语习得新范式、对二语输出进行指导,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二语习得的相关问题,推动我们更深入地研究二语习得。
[参考文献]
[1]卢植,丛迎旭.认知语言学的新趋势:应用与实证——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研讨会综述[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3):109-111.
[2]李小华,王立非.第二语言习得的构式语法视角:构式理论与启示[J].外语学刊,2010(2):107-111.
[3]戴曼纯.二语习得研究理论建设探讨——认识论、理论取向与理论类型的融合观[J].中国外语,2010(3):65-75.
[4]张林.二语词汇习得认知模式探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37-240.
[5]曹燕萍,杨红艳.身份:二语习得研究中的新视点[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0):75-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