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淑芳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焦点问题。针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论而言,也在被不断地深化和广泛地接受,我国许多大、中、小城市已经将建设生态家园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规划不断地推出。战略环境评价是政府部门可持续发展保障的一种必要手段,符合政府部门综合决策的规划,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关键词:生态环境规划;战略环境评价;总量控制
前言:从当前来看,我国针对于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实践经验还比较缺乏,没有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战略环境评价理论与方法体系建立健全。该文对于生态环境规划改善的战略环境评价的重点和重要性进行论述,并且将评价方法和评价过程进行了介绍[1]。
一、改善生态环境规划中,战略环境评价重点
(一)评价目的明确
规划多数都是在社会和经济以及政治等基础之上制定的,所以,在战略环境评价方面的主要目的,对于影响自然生态环境必须要充分考虑到,从而综合地考虑自然环境与社会和经济以及政治等相关方面能够完全综合起来。对生态环境规划进行改善有自身的特点,是以环境作为基础而建立的,对生态问题进行解决,将对生态环境状況的有效改善作为规划的目标。这种规划不但受益时间比较长,而且,效益的受益而也比较宽,从长远角度看,会具有深远且巨大的社会效益。评价目的:其一,将当地环境质量的现实现状查清楚;其二,对规划实施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进行检验;其三,对环境改善是否合理现实进行规划制定和分析;其四,政府管理部门决策的质量应该有效地提升,将一种经济和环境以及社会综合的决策机制建立健全,从而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实施的过程中,能够将环境依据提供。
(二)评价对象的确定
评价对象就是为生态环境状况改善而制定的,属于区域级的政府规划。规划影响既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又具有不可逆转性和综合性等相关的特点,所以,应该全面地和客观地以及系统地对这些生态环境改善的规划进行战略环境评价[2]。
(三)战略环境评价的过程
规划改善生态环境中,在战略环境评价的过程中,其一,必须要科学地分析规划制定环境改善的目标,对目标体系进行考察,是否符合现实面临的环境问题,还有预期时间内能否达到目标等;其二,能够表明改善环境特征的指标需要选择,运用恰当评价方法,对于该规划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分别进行评价定量和定性;其三,最后将结论得出来。
二、分析和研究实证
(一)碧水工程
以某市的碧水工程为例,从当前来看,水资源比较短缺和水体污染以及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些交互的影响是严峻水生态环境的问题,对该地区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重要因素。因此,将实施碧水工程方案提出。
(二)评价的目的
结合战略环境评价方案内容,对战略环境评价目的进行确定,主要是为了与当地环境的现实状况有机地结合,对于碧水工程的预测实施进行分析,既能够解决当地水环境的主要问题,又能够改善和提高水环境的现实状况。
(三)分析方案环境效益
在碧水工程中,总量控制达标就是环境效益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为了将碧水工程环境效益全面地进行评价,将9项指标进行了选择,采用矩阵分析法,将9项碧水工程重点任务列出,对环境效益指标的影响矩阵。
针对于碧水工程而言,9项重点任务都是紧密相联的,各项工程的目的和对象都有差异,但是,又必须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将环境状况改善,真正起到长久且有效的作用[3]。分析和研究矩阵,结论为:某市碧水工程9项重点工程共同的作用下,排放氨氮和COD总量的控制目标能够实现,无论是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的达标率和饮用水源水质的达标率以及城市污水的处理率,还是排放工业废水的达标率和单位GDP用水量以及污水资源化率等环境效益的指标,也都能够达到既定的目标,解决了当地水环境的主要问题,基本上也改善了某市水环境的现状。
(四)评价总量控制
某市水环境属于一个整体,在整个大系统中,污染物循环进行流动。只整治一个区域或者一条河流,对整体局面的改善贡献并不大,整治所维持的时间也比较短。所以,最佳的改善措施,是总量控制整体水环境的污染物质,在某市碧水工程应该建立起以对农村、城市的面源和生活、工业的点源,以污水资源化工程和集中处理污水工程为主体防治污染体系。
计算总量控制方案中,选取总量控制分析的2个特征指标为全局影响力的氨氮和最具代表性的COD;按照地区将某市划分为滨海新区和中心市区以及郊县地区三个部分;针对于污水资源化工程和集中处理污水工程对于排放氨氮和COD削减总量贡献的削减主要进行计算。
通过一些比较,发现某市排水量2017年比2016年增长了1倍,处理污水的能力也增加了4倍,处理污水率增长了38%,若某市运用开源措施所需供水量仍然无法提供,就会减少排水量,还会提高污染物的削减率。实施碧水工程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阻碍,实际完成碧水工程计划任务60%的方案进行计算时,氨氮和COD削减率还能够达到34%和19%,计划目标还可以实现。
总结:
综上所述,在生态环境改善规划中,进行战略环境评价,针对于生态环境最终是否得到了改善,这一问题必须要回答。对这一问题进行回答,既要验证计算数值,又要分析结构定量和规划内容。
参考文献:
[1]李万财.对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新区,2018(12):203
[2]苏远鹏.关于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若干问题思考[J].四川水泥,2018(04):103
[3]傅德亮.国土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8(04):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