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建筑的故事

2018-03-19 15:38:50武红军
小说林 2018年2期
关键词:洛维奇梅耶哈尔滨

许公小楼

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开创者,但哈尔滨的开创者之一的许景澄,却终其一生没有来过哈尔滨,这似乎是一个传奇。

当今的哈尔滨市区如同掌上纹路,大街小巷布满了历史痕迹。走进城市并穿行其间,寻找老建筑的记忆,别有天地。哈尔滨南岗区邮政街341号有一座历久弥新的米黄色二层楼房,绿荫掩映下,整栋建筑显得古香古色,那略带忧伤的墙体显得优雅而沉静,深邃的门窗像抑郁的眼神,注视着世态炎凉。我注意到门前挂着的牌匾:历史建筑,原来专为中东铁路公司为纪念中东铁路首任督办许景澄而建的“许公实业学校”,建于1924年。这是一座砖混结构建筑物,属于折中主义建筑风格。另外还挂有一块牌匾,上写“哈尔滨市革命遗址”, 原来是纪念曾经在“许公实业学校”上过学的赵尚志烈士。1925年2月,赵尚志考入许公学校补习班,后来成为该校第一期学生。在学校期间,赵尚志结识了中共地下党员彭守朴、陈晦生等人,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同年5月,上海发生了“五卅”惨案,哈市工人、学生、爱国工商业者纷纷罢工、罢课、罢市,抗议日英帝国主义暴行。赵尚志也带领同学走上街头,散发传单、发表演说、抵制日货,开展募捐活动。经过“五卅”运动锻炼,赵尚志思想觉悟提高很快,经彭守朴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据说当年6月中旬,赵尚志召集十几名进步学生,召开了许公学校学生会筹备会议,赵尚志被选为副会长兼交际股长,这是哈尔滨市最早出现的学生会组织。哈尔滨的反帝爱国行动,引起了东省特别区和哈尔滨行政当局不安,并以不守校规为由将赵尚志开除了,赵尚志从此踏上了革命道路,后来考入黄埔军校。

许公学校因为有了历史名人而声名大振,成为后人瞻仰名人、怀念烈士的去处。1925年10月1日改称许公储才学校,翌年11月1日改称东省特别区许公职业学校。旧址为俄式建筑土木结构,平面呈曲尺型,临邮政街一侧较短,建筑面积800平方米。一、二层之间以腰线间隔,二层顶部有托檐石,房檐向外伸出,上面有女儿墙。正门开在街角,有门斗,门斗上是两层的阳台,一层开方额窗,二层开拱券窗,楼梯在拐角处,正对正门。楼梯两侧,中间是小走廊,走廊两侧是房间,楼梯间的地面,用方形大理石铺就。

1926年8月,学校改称“东铁许公纪念工业学校”, 设有建筑、机械两科。1929年8月26日,学校改称“东省特别区第一工科高级中学”,增设了高等学级。1931年8月10日,东省特别区第一工科高级中学与职业学校合并,改称“东省特别区哈尔滨工业学校及第一职业学校”。1938年改称“滨江省哈尔滨第一国民高等学校”。

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又由滨江省哈尔滨第一国民高等学校改称“滨江省立第三中学”,学校搬迁至道外景阳街。滨江省立第三中学迁出后,校舍改用于北满铁路管理局,1952年,铁路局迁至苏联交还的铁路局大楼后,这处历史建筑物成为铁路局附属机构的办公楼,里面设有铁路检察院、铁路教育局等部门。

至于许景澄为什么没有赴任?确有內情。1891年6月,俄军以“游猎”为名,进入帕米尔中国界区,9月,许景澄到俄国外交部抗议,严厉指出俄方违约越界事实。在事实面前,俄国撤出军队。1891年夏,俄军更加嚣张,竟然侵占中国两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双方军队沿岭对峙,在谈判中沙俄军队欲想占领整个帕米尔地区。许景澄为了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毫不退让,相持三年。最后由于晚清国势衰弱,于1894年接受了俄方提出的维持现状、再不进兵的建议。

同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结果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并引发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许景澄身在俄国,关心中国局势的发展。为挽救国家危亡,他上书皇帝,提出改革兵制的主张。为了减轻《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的损失,他积极邀请俄国联合法、德胁迫日本归还辽东半岛。

甲午海战后,国力衰竭,清政府决定“联俄拒日”的外交方针。然而,许景澄对沙俄的凶恶本性早有认识,他曾上疏,强调国家自强才不被外强瓜分。此时,俄德充当了瓜分中国的急先锋,打着共同御日的旗号,把东北划为势力范围,而且提出了无理的要求。许景澄具有强烈的爱国之情。他顶住压力,抵制了俄德的割地要求,由于慈禧太后同意让步而违心地在条约上签字。他深深痛惜“弱国无外交”, 对他的外交生涯不再感兴趣,1898年盛夏时节请病假离职回国复命。

1898年9月中旬,许景澄刚回到故乡嘉兴,原想好好在家休息养老,不料朝廷又将他召至北京,并委以重任。原来,意大利向中国提出租借三门湾,欲将浙江变成它的势力范围。此事受到许景澄的严词驳斥。意大利见中国态度强硬,未敢再动。这是列强瓜分中国以来,清政府第一次拒绝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不平等要求。

1899年义和团运动爆发,这时慈禧决定废掉光绪,独揽朝纲,但遭到各国公使反对,于是打算利用义和团盲目排外的倾向,达到报复洋人的目的。许景澄当时挺身直言,告诫慈禧太后,此事不可轻率,否则必酿大难。慈禧不听劝告,强行决定对外宣战,许景澄心急如焚,深深为国家前途担忧。他含泪陈奏,劝阻慈禧千万不要对洋人动武,因为国与国外交上从来无此先例。结果,惹怒了慈禧,并且在7月28日,以“勾结洋人,莠言乱政,语多离间”等罪名,将许景澄与袁昶同时处死于北京菜市口。

相传许景澄被判死刑时,惦念办京师大学堂的经费,取出存在俄国银行的四十万两办学经费银子的存折,交给了当局,嘱咐防止外国人赖账,然后才就刑。

1901年2月13日,清廷为许景澄等五人平反昭雪、官复原职,可惜,许景澄已经死了两年了。同年,许景澄灵柩护送南下,沿途万众送行许景澄灵柩,也让“伴君如伴虎”的俗语得到证实。

哈尔滨从小渔村开始萌芽,到现代成为屹立东北亚的国际都市,在城市建设史上完成了风格定位。古今中外,一座城市,一栋建筑,一个人和一条街道,如果能够被后人所缅怀,当然就是永远记住他的名字。有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百年之间,有誰的名字仍然闪烁在城市上空?

许景澄为国家甘心抛头颅、洒热血,哈尔滨怀念他;在人们的记忆中,屹立近百年的许公纪念实业校址的建筑物,在世风里飘荡着往事。许景澄辞世多年,为他建造的楼宇依然屹立那里,像一位深邃老诚的老人,叙述着人世间的沧桑巨变。

梅耶洛维奇大楼

日丹诺夫对哈尔滨建筑基调定位功不可没。这位俄罗斯籍犹太裔人,凭他精明与开放式的设计风格,为哈尔滨设计出大量精美的楼房,成为了著名建筑设计师。日丹诺夫善于灵活运用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元素进行建筑设计。哈尔滨现存的近代欧式文物建筑和保护建筑中,日丹诺夫所设计的建筑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日丹诺夫对哈尔滨城市建设的最大贡献是他规划了哈尔滨市南岗区。哈尔滨东大直街364号,现今成为哈尔滨少年宫的小楼是日丹诺夫在1920年设计的,次年建设竣工。这栋房子刚建成,使引起了哈尔滨市民众驻足观看,而且议论纷纷。

这是一栋砖木结构大楼,属于文艺复兴建筑风格。日丹诺夫在设计这栋房子时兼顾了大楼的位置与空间,以及视觉效果,使大楼立面显得端庄严谨;法国孟莎式屋顶,透空女儿墙及墙体的砌块划分以及面向广场建筑转角处理等,突出了大楼巍峨典雅的风格。

楼房的主人是犹太人梅耶洛维奇,这个神秘的大楼主人在商界并没有什么作为,却能花大笔钱建一处豪宅,故被很多人猜度,甚至有人调查他的财富来源。梅耶洛维奇是一个行为低调的犹太人,正应了以“财富论英雄”的老话,梅耶洛维奇能掏出大笔银子盖起这么漂亮的大楼,足见他有真本事。致富神话总是会勾起人们的兴趣,后来有人爆料,说梅耶洛维奇是一个风流成性的人。有人证实,梅耶洛维奇曾经和俄罗斯一名贵族的寡妇相好,当时俄罗斯政局不稳,梅耶洛维奇谎称到哈尔滨投资,然后把她接到哈尔滨,共同生活。热恋中的女人是最容易上当的,这个寡妇信以为真,给了他一大笔钱,梅耶洛维奇拿着钱跑到了哈尔滨,他没有经商的头脑,只好盖了这栋楼出租赚钱。梅耶洛维奇在哈尔滨当起了寓公,乐不思蜀,早把那个可怜的寡妇忘在脑后了。被俄国十月革命闹得走投无路的白俄寡妇来到哈尔滨找他,梅耶洛维奇却翻脸无情,声称不认识她,两个人吵后,梅耶洛维奇把她赶出了房门。由于没有欠条,已经走投无路的俄罗斯寡妇悲痛欲绝,她在哈埠俄侨的接济下,才没有流落街头。但是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刺激了她,逢人便说梅耶洛维奇薄情寡义欺骗她的经过,让梅耶洛维奇名誉扫地,很少有人找这个不诚实的犹太人做生意了。

梅耶洛维奇甚觉尴尬,他无所事事,便把这栋楼大部分出租了,换取租金维持生计。他办过畜牧业,养了很多奶牛,向哈埠习惯喝牛奶的俄侨兜售他的鲜奶。但是他生不逢时,那时很多从苏联逃难的白俄生计困难,哪里有闲钱买他的牛奶呢!结果梅耶洛维奇养奶牛赔钱了。他又开过一家专门出售牛肉的商店,当时这间专营牛肉的商店很有名气,据说货真价实,很多人趋之若鹜地赶到他的牛肉商店购物,但是毕竟是小本经营,在那个购买力不强的时代只能惨淡经营了。

1925年《哈尔滨傅家甸商工与铁路指南》曾刊登过一则广告:“荷花艺术学校招生,开设素描和写生班、钢琴、小提琴、朗诵和哑剧表演班、音乐理论和视唱练班、艺术史班等”。

在联系地点上标明是“梅耶洛维奇大楼三楼”, 创办这家“荷花艺术学校”的是从苏联逃出的知识分子,办起艺术学校,靠传授艺术为生了。“荷花艺术学校”在那种年代更是惨淡经营,没什么起色。好在这些人对素描、钢琴、小提琴、朗诵和哑剧表演班、音乐理论和视唱练班等有天分,哈尔滨又是音乐之城,梅耶洛维奇大楼的天生丽质,给这些从事艺术的人生活勇气,忘掉了生活在贫困时代的艰辛。在荷花艺术学校任教的教师大多是从事艺术教育多年并颇有影响的艺术家,他们来哈尔滨只是躲避国内战乱。在这里他们找到了充满艺术灵感的“天堂”。米哈伊尔·基奇金是才华横溢的肖像画家,在此教授素描和色彩画;雕塑课教师阿·卡缅斯基是莫斯科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学校的高材生;音乐专业的各门课程主要由卡·拉扎列娃及其丈夫勃·拉扎列夫负责。艺术史教师阿·阿·别尔纳达齐和瓦·米·阿纳斯塔耶夫。荷花艺术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后来很多人终生从事艺术活动。有人说,是这栋大楼造就了大家的艺术灵感。

梅耶洛维奇大楼曾经是秋林公司职工宿舍,在街头熙熙攘攘人群中,失掉了大楼的艺术气质。后来,这栋大楼拨给刚刚成立的哈尔滨市少年宫。这是全国较早建立的少年宫之一,名称是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委员长题写的。哈尔滨市少年宫成立以来为国家、省、市输送了近万名各类专业人才。其中有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黄宏、世界乒乓球冠军孔令辉、世界名模肖冬梅、全国著名相声演员师胜杰、著名青年唢呐演奏家冯晓泉、作曲家刘锡津、喜剧演员刘流、电影演员王璐瑶等,他们小时候都曾是少年宫学员,在充满艺术气氛里接受教育。前几年,原哈尔滨少年宫重新扩建,南起花园街,北至大直街,东起国民街,西至红军街整个街区都变成了少年宫新址范围,所以,这栋楼移交给哈尔滨少年宫至今,是最好的选择。在这栋具有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的老建筑里,受到艺术熏陶,感受人文思想的引导,必定受益匪浅。

张氏墓塔与其人其事

可以说,张氏墓塔并非因为亡者的名望而存于闹市,完全因为别致的墓塔建筑艺术而保存下来,让后人有幸目睹这一独创的青石塔。不久前,我专程到东大直街157号,也就是黑龙江省眼科医院内,欣赏这座哈尔滨市独一无二的墓塔——张氏墓塔。

此时,街上车水马龙,行人如流,没有谁注意到院内蓝绿色的三层小楼和墓塔。这户人家的后人早就离开此地,只有这处墓塔孤傲地伫立那里。张氏墓塔属于市级I类保护建筑,并没有欧陆建筑的典雅、大度,又没有教堂与会馆的超脱与神秘,但因为是纯中国的古建筑风格,独善其身地保存下来,说明建筑物个性化与艺术性的珍贵。

近距离观察此塔,青灰色的塔身挂有保护牌匾,上面标注此墓塔始建于1923年,全塔用青石建造而成。墓塔高度超过三层楼房,塔身为六边形,有六节七檐八角,属于典型的中国传统民间建筑“六和塔”风格;塔上各种卷云花饰,飞禽走兽,雕刻精美,栩栩如生,虽然历经了九十余年的风雨,仍清晰可见。墓塔从1923年修建到1925年竣工,历时三年,全部为青石所建,石头都是从宾县石砬子所采。当时请了哈尔滨最有名的能工巧匠,墓塔外面精美的图案都是南方艺人雕刻。塔身上刻有碑文,但字迹很难辨认了,据說是极乐寺首任方丈倓虚法师所题。

原来塔前建有汉白玉石幢两座,石凳四个,石桌两张,用于供祭祀所用,还栽种了四株钻天杨,修有养鱼池,因为道路拓宽,现已荡然无存。据说,墓中老人头戴脑包玉九连环,口含明珠,手握金锞子,脚蹬金元宝,随葬品还有名贵玉器及金银器皿等,不知真假。这样一座造型奇特的非北方墓碑风格的墓塔建筑,不仅在哈尔滨独一无二,就是在全省范围内,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

那个年月,怎样的权势人崇能在此处建立如此的墓塔?为何将墓地建于繁华街市?每一个游人都带着种种的疑问打听墓塔主人及其后裔。据说建塔者是哈埠富商张庭升,而墓葬者张孔氏是张庭升的母亲。张家祖籍山东寿光县,清光绪年间张庭升的母亲逃荒到东北,两位老人步行数千里,肩挑几个孩子“闯关东”,最后落户于阿城永源 。祖太爷是勤快人,开荒种地,农闲时当车老板,每年冬天,盐商去营口运盐,都愿意雇他的车马。

当中东铁路修建的时候,张氏家族在永源一带有好地十几垧,老人的小儿子张庭升却不愿意生活在乡下,怂恿老父亲举家迁居哈尔滨,一家人住在香坊区。张庭升自幼聪颖好学,念过私塾,又学会了俄语,头脑灵活,他先当郎中,后当翻译并经商,认识了中东铁路的工程师,经过老毛子的点拨,他开始当“包工头”,组织起人马,搞起了运输,给建大石头房子(即现在的哈尔滨铁路局)拉石头,还为建设各栋楼房运建筑材料,掘到了“第一桶金”,接着又干起其他营生,如典当、钱庄和酒坊等,生意顺风顺水,收入颇丰。而老父亲认为张庭升弃农经商是不务正业,倔强的老人看不惯这一切,竟领着其他儿孙到拜泉县农村耕地去了。

张庭升很有能力,发家致富后在哈埠置地盖楼,墓塔院里的三层楼房,现今的黑龙江省眼科医院就是张家当时的住宅。据说辽阳街至大成街、民益街到大直街的方形地带,当时全部都是他名下的私产。张庭升还先后开办了第一舞台、大舞台、评剧院、大昌隆商场、金店、银号等,并在外县开办了酒厂和粮油加工厂,成为上个世纪初哈埠有名的财主,堪称哈尔滨第一代民族工商业者。但也生活奢靡,不仅娶了四房姨太,还大量收集古玩。发财后的张庭升也做过不少善事,修建文庙、寺院时他都有捐款,文庙石碑上还刻有他的名字。据说张庭升的捐款约占整个投资的三分之一,足见其富裕程度。

很快,张庭升成为当时哈尔滨四大家族之一,是富甲一方的大资本家了。张庭升共有三儿两女,其中的大儿子“过继”给自己的二哥,在农村务农,经营几十垧土地;二儿子参加了当时的东北军,也混成中级军官了;老三大学毕业去了新疆,退休后居住在北京。张庭升的一个女儿嫁给了当时著名的大德堂药店家的少爷。张庭升的社会交往很广,有资料说他曾经与张作霖攀上本家,互有礼尚往来。张作霖每到哈尔滨必到他家做客。后来,张学良在107办公(现中山路和平邨宾馆)时,也经常出入张家,与张庭升关系甚好。有张作霖这个本家的面子,张庭升的生意越做越大。1922年,张庭升的母亲张孔氏去世,享年95岁。张庭升为母亲举办了隆重葬礼,哈埠权贵前来吊唁者络绎不绝,当时的“东北王”张作霖特派张作相前来吊唁,成为哈埠的一大新闻,也给足了张庭升面子。张庭升为母亲守孝一百天,还连开了一百天粥棚周济穷人,在当地十分轰动。

应当说,哈尔滨解放时,张庭升的结局并不理想,先以民族资本家对待他,共产党对他挺客气,只因为他对共产党的政策不理解,处处抵触,消极对待。很快他在日伪时期与日伪当局做买卖、向日伪当局捐献与购买战争债券事实暴露,结果家产被全部没收,他也受到了打击。家庭出现变故,妻妾携带各自的子女四处逃散了。面对此时情景,张庭升心灰意懒,只得举家迁离原来的住房,另覓住处。很快,张庭升身体大不如前了,疾病缠身,终于在1947年去世,时年77岁,被安葬于极乐寺墓地(现哈尔滨游乐园),后来又因城区扩大而迁至皇山,一代富豪就这样结束了人生。

所幸的是,张氏墓塔,成为城市的景观建筑,留在城市一隅供人瞻仰,使人们还不至于忘记张庭升与他传奇的人生。

作者简介: 武红军,笔名止戈,1966年生于吉林省敦化市。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现供职于哈尔滨市纪委。百余篇中短小说、散文、杂文和随笔发表在国家和省级报刊上。著有小说集《欲火灵魂》、散文集《城市物语》《冰城物语》《哈尔滨老建筑史话》和杂文集《砺心集》《慎思集》。

猜你喜欢
洛维奇梅耶哈尔滨
我平等地嫉妒每一个去哈尔滨的人
梅耶·马斯克的“育儿经”
海峡姐妹(2020年10期)2020-10-28 08:08:28
克罗地亚“头号女球迷”吸引世界目光
环球时报(2018-07-17)2018-07-17 04:14:07
奇妙的哈尔滨之旅
四月的诗
中学生英语(2017年4期)2017-07-18 12:04:35
《老哈尔滨的回忆》国画
新闻传播(2016年13期)2016-07-19 10:12:05
感受哈尔滨的冬天
小主人报(2016年2期)2016-02-28 20:46:43
大脑
叩问是思想最根本的基础——米歇尔·梅耶问题学哲学基础上的新修辞学
当代修辞学(2013年4期)2013-01-23 06:43:08
伦敦24小时
海外星云 (2009年3期)2009-02-18 04:2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