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英民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类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是患病动物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等处皮肤发生水泡、溃疡或烂斑。该病传播快、发病率高、传播途径广、病原复杂多变,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A类动物传染病之首。
1.流行特点。患病动物及带毒动物是本病最主要传染源,病初的动物是本病的危险传染源。病畜的水疱皮、水疱液、唾液、粪便、奶和呼出的空气,都含有大量的致病力很强的病毒,当食入或吸入这些病毒时,可引起感染。环境的污染也可造成该病的传播,如污染的水源、圈舍、工具和接触过病畜的人员的衣服、鞋帽等。
2.临床症状。病初表现高温,肌肉震颤,流涎,食欲下降,反刍减少或停止。常呈散发,口腔呈弥漫性口膜炎,水疱发生于硬腭和舌面,严重时可发生糜烂及溃疡。有的病羊于蹄叉和趾(指)间出现水疱,故呈跛行。以上病变也可发生于乳房。羔羊多因出血性胃肠炎和心肌炎而死亡。
3.防治措施。(1)无病地区严禁从有病地区引进动物及动物产品、饲料、生物制品等。引进动物及产品,应严格执行检疫、隔离、消毒。发生口蹄疫时应早报告、早诊断、严格采取扑灭措施,对疫区和受威胁区未发病的易感动物进行紧急接种;(2)口蹄疫流行地区应坚持免疫接种,应选用与当地流行毒株同型的疫苗进行,目前可用口蹄疫O型亚洲Ⅰ型二价灭活疫苗,羊1 ml/只,肌肉注射,15~21 d后加强1次,免疫持续期为4个月;(3)采用同型号的口蹄疫高免血清1 ml/kg.w,肌肉注射,1次/d,连用2 d。体温高的肌肉注射30%安乃近5 ml,肌肉注射,2次 /d,连用 3 d。可用0.1%高锰酸钾溶液或食醋冲洗创面,之后涂以碘甘油或1~2%明矾液,或撒布冰硼散。乳房可用肥皂水或2%~3%硼酸水清洗,然后涂以红霉素软膏或刺激性小的防腐软膏。
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突然发病,高热稽留,脾脏显著肿大,皮下及浆膜下结缔组织出血性浸润,血液凝固不全,呈煤焦油样。
1.流行特点。本病发生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发生于6~8月份,也可常年发病。特别是在干旱或多雨、洪水泛滥和吸血昆虫滋生等环节下都可促进炭疽暴发。病畜是主要传染源,主要由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伤口感染,也可由吸血昆虫的叮咬进行传播。
2.临床症状。多为最急性型或急性经过,表现为突然发病,全身抽搐、颤抖、磨牙、呼吸困难,体温升高40.0℃~42.0℃,结膜发绀。从口、鼻流出血色泡沫,肛门、阴门流出血液,且不易凝固,数分钟即可死亡。在病情缓和时,羊兴奋不安,行走摇摆,呼吸加快,心跳加速,黏膜发绀,后期全身痉挛,天然孔出血,经数小时内即可死亡。
3.防治措施。(1)在疫区或常发地区,每年对易感动物进行预防注,羊1岁以内不注射。常用疫苗有无毒炭疽芽孢苗,绵羊0.5 ml/只,皮下注射。Ⅱ号炭疽芽孢苗皮下注射,绵、山羊一律注射1 ml/只,接种14 d后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1年。病羊要隔离,尸体禁止剖检和食用,应就地深埋或焚烧。对污物可用火烧,已确诊的患病动物,一般不予治疗,而应严格销毁。如必须治疗时,应严格隔离和防护条件下进行;(2)可用抗炭疽高免血清治疗,预防剂量16~20 ml,治疗剂量 50 ~ 120 ml,皮下或静脉注射,1次/d,连用2次。青霉素10万IU/kg.w,链霉素10~15 mg/kg.w,注射用水10~20 ml,肌肉注射,2次/d,连用3~5 d。可用10%葡萄糖注射液500 ml+磺胺嘧啶钠注射液70~100 ml/kg.w,2次 /d,连用 3 ~ 5 d。
羊链球菌病(羊败血性链球菌病)是由C群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全身性出血性败血症、浆液性肺炎与纤维素性胸膜肺炎。主要发生于绵羊,其次是山羊。
1.流行特点。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在冬、春季节,气候寒冷和营养不良时发生。病羊及带菌羊为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其次是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黏膜,另外羊虱等吸血昆虫也可传播。
2.临床症状。最急性型,病初不易被发现,一般病羊在24 h内死亡。急性型,发病初期体温升高41.0℃~42.0℃左右,精神沉郁,呆立、拱背、不愿走动。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停止。眼结膜充血、流泪,以后有浆液性分泌物,鼻腔流出浆液性、脓性鼻液,咽喉肿胀,颈部和颌下淋巴结肿大,呼吸困难,咳嗽,流涎,粪便稀软、常带有黏液或血液。妊娠母羊阴门红肿,多发生流产。病羊最后衰竭倒地,磨牙,呻吟,抽搐,多窒息死亡。亚急性型体温升高,食欲减退,喜卧,不愿走动,步态不稳,咳嗽,鼻流出粘性透明鼻液,呼吸困难,粪便稀软,带有黏液和血液。慢性型一般轻微发热,病羊食欲不振,消瘦,腹围缩小,步态僵硬,有的病羊咳嗽,或关节炎。
3.防治措施。(1)加强饲养管理,坚持自繁自养,饲喂全价日粮,供给优质的干草,保持圈舍卫生,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定期消毒,不从疫区购进羊及其产品。发现本病立即隔离,处理病好死羊,环境必须进行彻底消毒;(2)可用羊链球菌氢氧化铝菌苗,绵羊及山羊不论大小,一律皮下注射5 ml,2~3周后重负接种1次,免疫期可维持半年以上。本病流行严重地区,绵羊可用羊链球菌弱毒菌苗,成年羊注射1 ml,0.5~2岁羊注射0.5 ml,尾根皮下注射,免疫期为1年;(3)用氧氟沙星注射液2.5~5 mg/kg.w+5%葡萄糖生理盐水100~300 ml+地塞米松注射液4~12 mg+40%乌洛托品注射液2~8 g,静脉注射,1次/d,连用3~5 d。可用头孢噻呋钠,2.2 mg/kg.w,用黄芪多糖注射液10 ml稀释,肌肉注射,1次/d,连用3 d;(4)可用磺胺间甲氧嘧啶注射液,50 mg/kg.w,肌肉注射,2次/d,连用3 d。也可用磺胺间甲氧嘧啶进行口服,25 mg/kg.w+三甲氧苄氨嘧啶5 mg/kg.w,混合后灌服,首次量加倍。
羊快疫是由腐败梭菌引起的一种绵羊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突然发病,病程极短,皱胃黏膜发生出血性炎症,多发生于绵羊。
1.流行特点。常发生于秋、冬和早春,当气候极变,阴雨连绵是最易发生。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率约为10%~20%,死亡率为90%。以6~18月龄的多发,病羊的营养状况多在中等以下。病羊和带菌的羊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腐败梭菌通常以芽孢形式散布于自然界,潮湿、低洼的环境可促使羊发生感染,寒冷、饥饿和抵抗力下降时,产生外毒素而引起发病。
2.临床症状。羊突然发病,往往来不及表现症状即倒地死亡,常见在放牧时死于牧场,也有的早晨发现死在舍内。病程稍长些,表现为不愿走动、运步无力、卧地、共济失调。腹部臌胀,有疝痛表现。体温升高41.5℃,有的体温正常,磨牙、抽搐,最后衰竭昏迷,口流带血泡沫,多于数分钟至几小时之内死亡。可见可视黏膜出血,呈蓝紫色。
3.防治措施。(1)加强饲养管理。防止羊受寒冷刺激,严禁吃霜冻草料,避免在青晨、污染地区和沼泽区域放牧,保持羊舍卫生,定期用3%火碱、20%漂白粉乳剂、1%复合酚液或0.1%二氯异氰尿酸钠对环境进行消毒;(2)每年定期注射1~2次疫苗,可用羊快疫、猝狙、羊毒血症三联灭活菌苗,皮下或肌肉注射。不论羊只年龄大小,0.5 ml/只,有效期为24个月;(3)治疗可用青霉素注射,5~10万UI/kg.w,用注射用水 10 ml稀释,2次 /d,连用3~5 d。还可用20%长效土霉素,0.1 mg/kg.w,肌肉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连用3次。可用甲硝唑注射液,10 mg/kg.w,静脉注射,1 次 /d,连用 3 d。
羊肠毒血症又称“软肾病”或“类快疫”,是由D型产气荚膜菌在羊肠道内大量繁殖产生的毒素引起的一种急性毒血症。其临床特征为急性死亡,其肾脏发生软化,甚至如泥状。
1.流行特点。此病有明显季节性和条件性。常常在春末、夏初、秋季和冬初饲料改变时诱发本病,多呈散发,在发病羊群中可流行1~2个月。在雨季、气候突变、低洼地区放牧或缺乏运动等,均可促使本病的发生。本病开始来势凶猛,以后逐渐缓和或平息。绵羊和羔羊发生较多,山羊较少,常以2~12月龄、膘情较好的羊多发。病羊和带菌羊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本病是一种土壤常在菌,也可存在于污水中,通常羊只采食被芽孢污染的饲草、饲料或饮水,经消化道感染。
2.临床症状。多数突然发生,很快死亡。病羊死前步态不稳,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全身肌肉震颤,磨牙、甩头,倒地抽搐,头颈后仰,左右翻滚,口、鼻流出白色泡沫,可视黏膜苍白,四肢和耳尖发凉,哀鸣,昏睡死亡。一般体温不高,但有血糖、尿糖升高现象。
3.防治措施。(1)加强饲养管理。夏秋季节避免羊只过食青绿多汁饲料,秋季避免采食过量结籽牧草,注意精、粗、青饲料搭配,不可突然更换饲料或饲养方式,搞好圈舍卫生,提供良好内、外部环境条件,增加运动;(2)注射疫苗,每年定期接种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狙三联灭活苗,皮下或肌肉注射,不论羊只年龄大小,5 ml/ 只,2℃~ 8℃保存,有效期为24个月。也可注射羊厌气菌病五连苗,可预防羊快疫、羊猝狙、羊肠毒血症、羊黑疫、羔羊痢疾,不论羊年龄大小,均皮下或肌肉注射,5 ml/只。于2℃~15℃冷暗干燥处保存,有效期为1年半。注射后14 d产生可靠的免疫力,免疫期为1年;(3)病死羊及时焚烧或深埋,防止病原扩散。隔离病羊,抓紧时间进行治疗,对于环境彻底消毒。把羊群迅速转移到高燥处放牧,减少青饲料,增加粗饲料的饲喂量,要注意饮食卫生;(4)治疗可用青霉素5~10万IU/kg.w+生理盐水100~500 ml+10%安钠咖注射液5 ml+ 地塞米松注射液 4 ~ 10 mg,静脉注射,然后再静脉注射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 ml+12.5%VC注射液0.5~1.5 g,1~2次/日,连用3~5 d。可注射20%长效土霉素注射液,0.1 ml/kg.w,肌肉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连用3次;(5)还可用中药进行治疗,苍术、大黄各10 g,贯众、龙胆草各 5 g,雄黄(单包)1.5 g,甘草 8 g,水煎取汁,加入雄黄,1次灌服,灌药后再服1次植物油,连服3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