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中云 周青
摘要:目前为止,艾滋病仍然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艾灸、耳穴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非口服药物疗法,都是针灸疗法的一部分,是祖国医学的一种特色疗法,具有副作用较少,患者接受度广,依从性好等优势。现代研究发现艾灸、耳穴有双向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的作用,它可以调节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同时减轻或消除临床症状,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为中医药防治艾滋病提供一种多元化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艾滋病;艾灸;耳穴;应用
中图分类号:R245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007-2349(2018)05-0066-02
艾滋病(HIV/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以人体 CD4+ T(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4,CD4;Helper T cells,Th)淋巴细胞减少为特征的进行性免疫功能缺陷,继发各种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痛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综合性疾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效的能够治愈艾滋病的方法,也没有疫苗,是世界医学未攻克的难题之一。近年来,中医药在艾滋病的治疗中优势不断凸显,利用其简便廉验的优势在保护、改善免疫功能,延长寿命,提高生存质量以及减毒增效、促进免疫重建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1 中医对艾滋病的认识
中医药是我国特有的医疗资源,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治疗措施。艾滋病是一种新型致死型传染病,可累及多脏腑、多系统,变化无常、病情复杂而深重、病程缠绵难愈,中医古代文献中无此记载。根据其发病过程及临床特征,艾滋病应属于“疫病”、“伏气温病”、“虚劳”、“五劳损伤”等的范畴。其主要病因外因系感染疫毒之邪,内因是正气亏虚。从病机上分析,它潜伏期长,且发病急骤,症状多样,为本虚表实证。艾滋病毒邪直伤元气为其主要病机特点,临床表现为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之候;出现人体诸多系统受损,错综复杂的病理变化。对艾滋病的防治,则是以“患病的人”为中心,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指导下,中医药对机体发挥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的调节作用,具有一定优势。云南省开展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工作已有十余年的时间,截至2017年12月底,全省累计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患者14245例,正在治疗6699例,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研究结果证实,中医药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轻患者症状体征,提高其生活质量,延缓其发病时间,减少机会性感染发生[1-3];与HAART联用能达到减毒增效作用,并对部分机会性感染有显著疗效[4]。
2 艾灸、耳贴治疗的渊源与理论
艾灸的治疗作用是一种综合作用,灸的热刺激对局部气血的调整,艾火刺激配合药物,增加了药物的功效,尤其是芳香药物在温热环境中易于吸收。艾灸穴位,首先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促进了行气血、和阴阳的整体作用。远古时代就出现有关文字记载,如春秋时代的《诗经·采葛》中记载:“彼采艾兮”,西汉毛亨和毛茛传释:“艾所以疗疾”,可见艾灸疗法历史源远流长。相关实验研究显示,艾灸老龄小鼠的关元穴、大椎穴可以提高其存活率[5]。艾灸荷瘤小鼠的关元穴可延长其生存时间,并提高细胞免疫作用与功能[6]。也有研究说明,艾灸疗法具有近似抗原的免疫功能,它可以不断激活和调节机体免疫防御机制和作用[7]。
耳穴就是分布于耳廓上的腧穴,也叫反应点、刺激点。祖国医学很早就有关于耳穴的记载,认为耳与脏腑器官组织的生理、病理联系十分紧密,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器官通过气血、经络的联系与沟通,在耳廓均有相应的反应区。如《黄帝内经》中就已经奠定了耳与经络的理论基础,其中《灵枢·口问》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此外,耳朵也不是单独孤立的一个器官,人体的各个脏腑器官在耳廓上都有一个对应的反应点、刺激点,刺激耳穴,对相应的脏腑有一定的调治作用。
3 艾灸、耳穴在艾滋病治疗中的应用
艾灸同中药相同,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之一。在艾滋病治疗方面,艾灸是一种非常有效可行的方法。面对药物滥用、耐药性、治疗过度等,而中药又有因产地导致的有效成分不稳定,质量不一,艾灸在使用上更加简便易于接受。现代研究表明关元、神阙、足三里等穴可促进或增强机体的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提高血清中的IgA、IgG、IgM、CD4+、白介素-2等免疫细胞的水平。
王江蓉等[8]研究认为,灸法可提高治疗艾滋病的临床疗效,灸法虽不能在西药基础上提高CD4+T细胞水平,但对提高总淋巴细胞计数有一定作用。周立华等[9]研究艾灸法治疗艾滋病相关腹泻患者,结果显示,艾灸疗法和参苓白术丸对艾滋病脾气虚腹泻具有确切的疗效,能改善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好。王庆雷等[10]纳入20例艾滋病患者,予中医辨证施治和艾灸治疗,比较患者临床症状和结合CD4+的变化,结果显示艾灸对患者体力、饮食、出汗以及精神、睡眠等症状改善明显,CD4+细胞水平与未使用艾灸疗法者比较多数有明显增长。甘子义等[11]在2008年9月组织医疗队赴赞比亚,采用针灸配合药物治疗艾滋病274例,观察其疗效和CD4+水平变化。
通过针刺合谷、曲池、外关、足三里、关元、气海、大椎等不同穴位,其发热、咳嗽、盗汗、纳呆、腹泻、乏力、体重减轻、肢体麻木、疼痛等主要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治疗后化验CD4+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吴欣[12]采用针灸治疗43例艾滋病带状疱疹患者,主要症状为本虚标实,湿热内蕴。穴取外关、阳陵泉、风池、三阴交、合谷、曲池、大椎、肾俞、足三里,其中外关、阳陵泉、风池用泻发,其余用补法,均留针30 min,局部施以艾灸,隔日1次,10次1个疗程,经过1-3个疗程,结果4例痊愈,12例显效,21例有效,6例无效,总有效率86%。尹勇[13]采用针刺结合艾灸治疗23例乌干达HIV/AIDS病人,根据艾滋病腹泻有脾肾阳虚的特点,故选用培元养精的关元穴、肾俞穴、命门穴;益气养胃的中脘穴、胃俞穴,佐以艾灸以获温散寒邪、温通经络、活血祛瘀、回阳固脱的功效,可明显改善病人的食欲不振、乏力、体重减轻、腹泻等症状。
张林等[14]对50例艾滋病疼痛患者耳穴按压结合中医情志护理进行干预,结果显示能够缓解艾滋病病人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张敏[15]等研究认为,耳穴压豆疗法可以改善艾滋病患者失眠症状,且提高其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4 小结
通過对艾灸、耳穴治疗的理论追溯,到现代医学的临床应用,作为祖国医学的非口服药物疗法,针灸疗法的一部分,因调理整个人体状态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在临床运用较为广泛。临床工作中,笔者把具有中医理论支撑的传统治疗方法当作头脑,把现代医学理论与实践当作双脚,各取精华,优势互补,真正走出一条适合当前医疗形势、适合广大艾滋病患者的新路子。艾滋病是新型传染病,病情复杂多变,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艾灸、耳穴贴这种中医传统疗法治疗艾滋病,旨在提高患者长期使用依从性,提高治疗艾滋病的疗效,对艾滋病的中西医协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徐立然无症状HIV感染期的诊疗研究及展望[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2):729-732
[2]王健,刘颖,邹雯,等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概述[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0,16(3):313-315
[3]陈继忠消糜颗粒治疗 HIV/AIDS 口腔念珠菌病临床研究[J].光明中医,2009,24(4):633-636
[4]罗士德,鞠鹏“中式鸡尾酒疗法”防治艾滋病[J].医学研究杂志,2007,36(1):3-5
[5]谢甦,李丽红艾灸关元、足三里对衰老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3,25(2):44-46
[6]施茵,吴焕金足三里穴在免疫功能调节中的应用[J].现代中医药,2003,(3):3-6
[7]周立华,李媛艾灸神阙、关元、足三里治疗艾滋病腹泻的机理研究[J].2010,25(4):648-649)
[8]王江蓉,陈晓蓉艾灸对脾肾阳虚型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7,27(12):892-894
[9]周立华,唐英艾灸法治疗艾滋病脾气虚腹泻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5):17-19
[10]王庆雷,路聚更艾灸结合中医药辨证论治对艾滋病中CD4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12,18(6):57-58
[11]甘子义针灸配合药物治疗艾滋病274例疗效和CD4变化观察[J].沈阳部队医药,2009,22(5):336-337
[12]吴欣中医治疗艾滋病并发带状疱疹43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2,37(10):429-431
[13]尹勇,段丽萍,刘玉生针灸治疗艾滋病23例[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6(2):29-30
[14]张林,董宁耳穴按压结合中医情志护理在艾滋病并发疼痛病人护理干预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27(10):3261-3262
[15]张敏,陈秀敏耳穴压豆疗法治疗艾滋病失眠患者前后生存质量评价[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10):1449-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