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国勇
摘要: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对脑卒中患者血脂、炎性因子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4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血脂、炎性因子、颈动脉斑块水平及用药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血脂相关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颈内动脉及颈总动脉斑块面积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脑卒中患者使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水平,使患者机体炎性反应减轻,颈动脉斑块面积明显缩小,无不良反应,用药安全有效。
关键词:脑卒中;补阳还五汤加减;血脂;炎性因子;颈动脉斑块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8)05-0056-03
脑卒中属于常见急性脑血管疾病,是因为血管阻塞或脑部血管突然发生破裂致使血流无法进入大脑而引发的脑组织损伤,该疾病包括出血性卒中及缺血性卒中,后者发病率高于前者,在所有脑卒中占比约为60%~70%,椎动脉及颈内动脉发生闭塞或狭窄均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该病好发于年龄>40岁的中老年人群,具有极高的死亡率[1]。目前针对脑卒中常用药物治疗为脂必泰,药物的使用不仅对患者血脂具有极佳的调节功效,还有极佳的抗炎、抗氧化、稳定斑块甚至消退斑块的作用,然而药物单用对患者血脂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效果并不理想。随着脑卒中治疗的深入,中医药在该病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能够从多靶点、多环节实施整体治疗,促进体内微环境紊乱有效调节[2]。为进一步证实中医药治疗急性脑卒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为本院近两年收治的40例脑卒中患者使用补阳还五汤中药治疗,旨在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对脑卒中患者血脂、炎性因子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4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4~75岁,平均(6312±641)岁;发病时间6~32 h,平均(2121±512)h。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5~76岁,平均(6311±631)岁;发病时间7~33h,平均(2231±521)h。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 2. 診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脑卒中定义[3],并于本院接受MRI检查或CT检查确诊;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对中风的诊断标准。
1 .3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患者、家属对研究知情,签署同意书;③得到本院相关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下执行。排除标准:①发病时间>48 h;②肺急性期脑卒中;③合并严重恶性肿瘤患者及感染者;④合并严重脏器功能不全者;⑤本研究用药存在严重禁忌者。
1. 4. 方法2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调节血脂血糖、控制血压、保护脑神经、改善血液循环、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同时给予患者脂必泰(成都地奥九泓制药厂,国药准字Z51022196)口服,240 mg/次,2次/d,用药时间为8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方剂组成:取当归、黄芪各30 g,赤芍、红花、桃仁、牛膝、地龙、芍药各15 g,川芎、菖蒲、葛根、胆南星、花粉各9 g,全蝎、僵蚕各12 g,甘草6 g,诸药入水煎熬,1剂/d,分早晚各两次温服。治疗时间为8周。
1. 5 .评价指标①炎性因子:治疗后静脉采血4 mL,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血脂水平,指标包括基质金属蛋白酶-9、超敏C反应蛋白;②颈动脉斑块:利用探头频率为7-12MHz的彩超检查患者颈动脉斑块,指标包括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头频率:7-12MHz,指标包括:颈内动脉斑块及颈总动脉斑块面积,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1 mm为斑块;③血脂:静脉采血检测其血脂水平,指标包括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④不良反应。
1 .6.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以(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炎性因子、血脂治疗后,观察组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血脂相关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颈动脉斑块治疗后,观察组颈内动脉及颈总动脉斑块面积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不良反应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急性脑卒中主要是因颈部血管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斑块脱落或血管破裂出血引起血管闭塞或狭窄,属于临床危急重症,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及致死率。该病的发生发展与患者机体颈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及炎性因子激活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超敏C反应蛋白等炎性因子关系极为紧密[5]。因此针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而言早期用药减轻机体炎性反应极为关键。
急性脑卒中在祖国传统医学中属于“中风”范畴,好发于年龄>40岁中老年人群,唐宋时期以“内虚邪中”作为主要理论,则主张“外风”学说,而发展至金元时期,则主张“内风”学说。王清任指出,中风患者出现半身不遂等症状其主要致病机理在于机体内元气亏损,元气的亏损致使气血的正常运行无法推动,患者出现气虚血瘀之症,因此对脑卒中的治疗祖国传统医学认为应以通络祛瘀、补气活血为主要原则[6]。本研究对观察组40例脑卒中患者在实施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而对照组40例患者则单纯实施西医治疗,对
比分析2组治疗后血脂水平、炎性因子相关指标水平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血脂水平及炎性因子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颈动脉斑块面积小于对照组,且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说明补阳还五汤加减对脑卒中患者血脂、炎性因子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好,并不会增加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安全有效。这是因为补阳还五汤中主要用药包括黄芪、牛膝、当归、桃仁、川穹、赤芍、红花、地龙、全蝎、僵蚕等中药材,方中君药为黄芪,具有极佳的调节全身气机运行之效,可大补元气;臣药为牛膝,可通经络,引药下行,辅佐君药黄芪使得大补元气之效加倍;用以红花、川芎、赤芍及当归可起到祛瘀活血之功效;配以地龙可辅助牛膝使之疏通经络之效加倍;全蝎、僵蚕通络祛瘀熄风;胆南星、菖蒲可促进患者口眼歪斜改善,起到极佳的通络化痰之效;山药、花粉、葛根等使用可调节血糖;配以甘草使得主要合用之功效得以调和[7-8]。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之效。
综上所述,脑卒中患者使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水平,患者炎性反应减轻,颈动脉斑块面积明显缩小,无不良反应,用药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陈宏宝,杨志杰,徐晓彤脑动脉夹层致缺血性脑卒中20例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7):891-893
[2]库兰丹·木普提,甄晓敏,张云云从中西医角度探讨中医"脾"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6):746-748
[3]中华神经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要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6-383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01
[5]冯卫东补阳还五汤加减配合西药治疗轻中度缺血性脑卒中62例[J].陕西中醫,2014,35(7):825-826
[6]汪兴中医药治疗脑卒中[J].吉林中医药,2013,33(9):898-900
[7]宁静,王涛,张小霞补阳还五汤加减内服外洗配合西医常规治疗脑卒中64例[J].陕西中医,2016,37(7):816-817
[8]吴永利,杨雅敬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64例[J].河南中医,2016,36(3):45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