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当前,大众旅游和国民休闲日益呈现“日常化”特征[1]。旅游是提升国民幸福的重要途径,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旅游“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指标”。旅游活动可以使旅游者同时获得个人和家庭、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双向幸福感,这种促进工作、家庭和社会和谐的社会功能不容小觑,旅游可以成为推动我国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积极因素[2]。
近些年,城市旅游是世界旅游迅速发展起来的新现象,旅游已成为城市经济结构转换和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之一[3]。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当代人对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追求,也对当代社会特别是城市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随着旅游在提升国民幸福感方面的社会效应日益显著,在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对旅游业的社会效益进行前瞻性研究十分必要。城市旅游体验的幸福感研究是对旅游社会效益的有力探讨,对改善居民休闲状态和提高居民幸福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国外关于旅游幸福感的研究稍早于国内,研究视角多关注休假对员工健康和幸福感的影响,方法上多采用对比实证研究。国内旅游幸福感的研究大多是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感和基于幸福感的旅游经济研究,且目前大部分学者主张将旅游体验和情感体验相结合来界定旅游幸福感,认为旅游幸福感是指个体依据自身的标准对其旅游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通过旅游所获得的价值和旅游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4]。
妥艳媜认为旅游者幸福感的构成包括积极情绪、个人成长、成就体验等,并提出旅游者幸福感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体验到的包括情感、智力和精神达到某个特定水平而产生的美好感知,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深度认知[5]。刘严构建了旅游幸福指数模型,包括舒适指数、实惠指数、新奇指数、安全指数、满足感指数、价值感指数、快乐感指数[6]。亢雄对旅游幸福感做了较全面的阐释,认为首先能满足旅游基本需求的幸福才是旅游幸福,旅游者需求的满足在其具体的活动层面表现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其次,旅游者主动积极地参与并沉浸其中才是旅游幸福;最后,对旅游者有价值和意义的旅游才是旅游幸福[4]。詹染[7]等学者的研究对亢雄的观点进行了支持。综上所述,当前学者对旅游幸福感的界定主要是指在满足旅游者旅游体验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旅游活动所带给旅游者的积极情绪和价值感的总和。
洛阳位于河南西部、黄河中游,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近年来,洛阳地区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其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先后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十大最佳魅力城市等荣誉称号。本文选择以洛阳为案例地,是由于该地区为河南省内城市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研究成果对深化和提升该地旅游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问卷设计主要依据亢雄的旅游幸福感研究结论,剔除其结论中的无意义问项,一方面旨在通过实证分析来验证前人研究结论的适用性;另一方面通过指标的统计值来探讨案例地的旅游者幸福感,为其提升旅游者幸福感提供参考和依据。
问卷内容主要涵盖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旅游者旅游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旅游满意度量表,主要根据旅游者活动六要素的6项内容进行考察,并增加一个总体满意度调查项目;第三部分主观幸福感量表,包含两个问题,日常生活主观幸福感和旅游主观幸福感;第四部分旅游幸福影响因子,这一部分主要从旅游带来的积极态度和价值意义入手,共设计15个问题,涉及旅游期望、旅游体验价值判断、旅游态度、对旅游意义的认识等。
本次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共300份,问卷整体有效率为93.75%。其中网络问卷共发放105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5.23%,网络问卷主要采用问卷星平台进行编辑,在微信、QQ、微博等平台发放,该形式相较于现场问卷传播范围更加广泛。此外,调查中共发放线下问卷215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3.02%。线下问卷集中于2018年10月1日和3日,在王城公园和白马寺两个有代表性的景区门口,人流量较集中的地方发放。
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统计出被调查者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看出,被调查者男性比例要高于女性,但相差不大,相对均衡;被调查者中20岁至30岁之间的人数比重较大,分析发现,网络问卷的被调查者60%都集中在该年龄段,这可能与笔者的朋友圈有一定关系;此外,被调查者中月收入1500—4500元之间居多,中等收入较多;另外,被调查者均是到洛阳市区开展多次旅游活动的旅游者。整体来说,该随机调查样本在反映案例地旅游者的相关信息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表1 基本情况调查结果
1.旅游幸福感构成因子
将问卷所得数据进行因子分析,首先对样本数据进行了KMO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其中,KMO 检验值为0.952>0.9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对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具有可行性;Cronbach’s Alpha的系数是0.946,说明案例所使用的数据具有非常好的信度。
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之后,提取出的前三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6.987%,由此说明,前三个因子可以解释原始数据中的信息,因此该分析过程共提取出三个因子,然后根据三个因子的特性分别进行因子命名。
因子1主要包括“您本次旅游的总体满意程度”“您对旅游地交通的满意程度”“您对旅游地住宿的满意程度”“您对旅游地饮食的满意程度”“您所参与娱乐活动的满意程度”“您对旅游地购物的满意程度”“您对所游览项目的满意程度”等题项,这些指标充分体现了游客在旅游六要素方面的满意程度,将其命名为知足满意,记做F1;因子2主要包括“本次旅游让身心都得到放松” “感觉在旅游时时间过得比较快”“旅游后心情比较舒畅”“想到要去旅游,感觉情绪比较激动”等七项题项,这些指标体现了旅游对游客情感产生的积极影响,故将其命名为积极情感,记做F2;因子3主要包括“旅行途中比较容易结交朋友”“通过本次旅游丰富了知识,开拓了眼界”“本次的旅游地很新奇、很有吸引力”等八个题项,这些题项主要集中反映了游客感知到的旅游所带来的收获,故将其命名为价值意义,记做F3。
以上因子分析结果与前人研究结论相一致,本文进一步论证了旅游者幸福感的构成模型,即旅游者幸福感主要由知足满意、积极情感和价值意义三大部分构成。
2.各因子对影响感的影响程度
基于因子分析的结果,运用SPSS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出的模型检验Sig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F1、F2、F3三大因子与“您认为您本次旅游的幸福程度”存在线性关系,也即是“价值意义”“知足满意”“积极情感”与旅游者的幸福存在线性关系,可以开展回归分析。
表2 “知足满意”“积极情感”“价值意义”与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表2为三大因子与幸福感的相关程度分析结果,整体来说,“价值意义”“知足满意”“积极情感”都与旅游幸福程度呈正相关影响。其中“知足满意”的回归系数为0.394,“价值意义”和“积极情感”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285和0.294,由此说明,旅游者在洛阳旅游期间,旅游者的“知足满意”因子对于本次旅游的幸福感的影响最大,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食、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的满意程度与游客的幸福感有着紧密联系。此外,旅游者在游程中感受到的愉悦感等积极情绪以及收获感等价值意义都直接影响到游客的幸福感,且二者对幸福感的影响程度基本一致。
通过旅游者感知到的“旅游中的幸福程度”进行均值分析,得出游客在洛阳旅游的幸福程度均值为4.04,表明旅游者在该地旅游过程中感知的总体幸福感水平较高,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通过分析各题项均值来探究影响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现状及问题。
1.“知足满意”因子现状
通过对“知足满意”因子所包含的7个题项进行均值分析,所得结果如表3。
表3 知足满意均值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洛阳地区旅游者对本次旅游的总体满意程度均值为4.03,总体偏高;在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方面购物的满意程度均值为3.88,为最低,说明洛阳地区游客在购物方面满意程度最低,也相对欠缺,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注意改进;洛阳地区游客对游览项目的满意程度均值为4.12,最接近5分,说明游客对洛阳地区所游览的项目在六要素中满意程度最高;游客对洛阳地区饮食及娱乐活动的满意程度均值分别为4.04和4.02,在知足满意因子题项均值中,处中等偏上水平,说明游客对洛阳地区饮食及娱乐活动满意程度相对较高;数据显示,游客对洛阳地区住宿和交通满意程度均值分别为3.95和3.99,在知足满意题项中处中等偏下水平,说明游客对洛阳地区住宿和交通基本达到满意,在住宿和交通方面满意程度有待提升。
2.“积极情感”因子现状
通过对“积极情感”因子所包含的7个题项进行均值分析,所得结果如表4。
表4 积极情感均值分析
由表4“积极情感”均值分析可以看出,七个题项均值相近,且相对较高,说明游客相对认同旅游可以使人产生正面影响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一说法。其中“和家人或者朋友一起旅游感觉更愉快”均值为4.22,在积极情感所包含题项中均值最高,说明旅游者更倾向于结伴出行,相对较重视亲情和友情,可以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着重考虑;“本次旅游让身心都得到放松”均值为4.07,在积极情感所包含题项中得分最低,说明当前洛阳地区旅游体验给予游客的休闲、度假等“慢旅游”感较少,这可能与该地的旅游产品开发有关。
3.“价值意义”因子现状
表5 价值意义均值分析
由表5“价值意义”均值分析可以看出,价值意义题项中“旅游地有一些新奇、独特的事物”“本次旅游让自己很受益”“本次旅游对自己有影响”均值为4.08,“本次旅游充满了有趣的事情”均值为4.07,“本次的旅游地很新奇、很有吸引力”“通过本次旅游丰富了知识开拓了眼界”均值分别为4.01和4.00,这些题项都说明游客基本认同洛阳的参观游览对旅游者有一定的吸引力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旅游地很有意思”均值为3.96,相对较低,可以看出洛阳地区对游客的吸引力偏低;“旅行途中比较容易结交朋友”均值为3.85,在价值意义所含题项中均值最低,这可能与旅游地游览项目体验的互动性和交际性有关。
首先,以洛阳为案例地开展的旅游幸福感调研,数据统计结果验证了旅游幸福感主要由旅游者对旅游配套各要素的“知足满意”、体验所获得愉悦等“积极情绪”和收获到的“价值意义”三大因子构成。
其次,分析各因子对“幸福感”的影响程度可知,“知足满意”与幸福感的关系最为密切,“积极情绪”和“价值意义”二者与幸福感的影响程度相当。因此对于洛阳城市旅游者来讲,旅游基础设施等供给是旅游体验的基础也是影响旅游者幸福感知的最关键因素。
第三,通过分析各因子的感知得分,发现当前洛阳城市旅游存在着基础设施尤其是购物、交通和住宿等发展滞后于需求,旅游体验带来的愉悦感较低和交际性较差等问题。
1.打造特色化旅游产品
在对“价值意义”和“积极情感”因子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人们对旅游产品的关注重点不仅停留在传统体验上,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体验。在洛阳地区,旅游产品结构中的“老三篇”——龙门石窟、白马寺、牡丹,无疑仍有很强的吸引力,但要想满足日趋多样化、精细化的旅游需求,洛阳地区必须提高原有产品质量,补充新的产品内容,发展体验性、交际性、互动性强的旅游产品。一方面,可以深入挖掘和包装当地的历史文化,打造洛阳地区旅游文化品牌,注重旅游产品所蕴含的价值意义,使旅游者在旅游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可以收获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开发亲情游、寓教游、文化游等。另一方面,注重发展多元化、本地化、特色化等产品,形成以旅游为大背景,融合体育、文化、历史、教育等各个产业大发展的整体格局,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游。
2.加大旅游商品研发力度
在“知足满意”因子包含的旅游六要素满意程度来看,洛阳地区购物方面的满意度均值最低,可见洛阳地区在旅游商品方面相对欠缺。在旅游商品方面,首先要组建旅游商品开发团队,引进专业型的设计人才,开发具有洛阳当地特色的高质量旅游商品,包括纪念品、工艺品、美术品等收藏品类;农产品、林产品、食品等土特产类;服饰、配饰、生活器具等日用品类;其次,加大塑造旅游商品品牌力度,打造独特的洛阳旅游商品品牌形象,扩大其影响力;第三,规范景区周围旅游产品销售点的经营行为,加强对旅游商品质量的把控和监督,整治旅游商品市场,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买卖乱象的情况出现,维护好洛阳旅游城市的形象。
3.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洛阳城市旅游者对旅游六要素的满意程度均值高低不一,其中交通和住宿的满意度较低,说明该地区应加大这两方面的投入和建设。就交通方面,加大景区与景区之间的交通网络建设,密切景区之间联系,使游客顺畅地从一个景区游玩到另一个景区,这也符合了全域旅游的发展趋势;住宿方面,针对旅游旺季带来的住房紧张,可以鼓励一些酒店开设不同层次标准的住宿,鼓励青年旅社、家庭旅社的建设,同时加大管理力度,保障酒店服务质量,使旅游者不仅可以“有地住”,而且可以“放心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