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冉
摘要:岳阳楼文学是湖湘文学的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历代文人登楼揽胜,书写胸中块垒,给壮丽多姿的岳阳楼景观注入精神理想,构建出中国人心目中真醇完美的理想人格,即心忧天下的贤士型人格、济世进取的志士型人格、超脱淡泊的隐士型人格,使得我们在寻根溯古的同时,也深切地感受着岳阳楼文学中独特的韵味。
关键词:岳阳楼;岳阳楼文学;人格理想
岳陽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是楚越文化的交汇点,湖湘文化的摇篮。自“晋代以来,天下谈形胜者,未尝不首及巴陵”[1],洞庭可称天下之胜,岳阳楼又擅洞庭之胜。岳阳楼始建于东汉末年,因其胜景奇观美不胜收之故,文人才士踵相而至,唐代的张说、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宋代的滕子京、范仲淹、黄庭坚、陈与义、张孝祥、陆游,明清时期的杨基、黎淳、李东阳、赵翼、王闿运、吴敏树等。这些骚人墨客先后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吴楚东南坼,乾圳日夜浮”、“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震铄古今的名篇佳句。岳阳楼在中国众多名胜古迹中脱颖而出,不仅是其与湖天相映的胜景,而是岳阳楼文学所彰显出的中国古代文人关心国家的积极进取精神,关注现实的忧患意识,以及旷达自然的心态,这也正是岳阳楼文学的魅力所在。
一、心忧天下的贤士型人格
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忧民精神早已融入其中并一直流淌至今,成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之一。当国家面临内忧外患、国运衰颓之时,文人们的忧患意识尤为突出,他们登临岳阳楼,用激扬的文字抨击社会的黑暗,对遭受苦难的下层百姓充满同情,由此,熔铸成爱国忧民型的理想人格。
(一)心忧黎元杜子美
诗圣杜甫一直是爱国忧民文人的杰出代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都是诗人爱国忧民情感的直接流露。后人评岳阳楼诗以杜甫的《登岳阳楼》为第一,认为岳阳楼一切好诗,从此做绝。老杜写景抒情均有独到之处,其忧国忧民的心境,远非孟浩然的“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可比。清代诗人查慎行云:“杜作前半首由近说到远,阔大沉雄,千古绝唱。孟作亦在下风,无论后人矣”[2],认为杜诗远高于孟诗,评价颇高且十分到位。《登岳阳楼》写于唐大历三年(768),其时杜甫从江陵、公安一路漂泊到岳州,终于登上向往已久的岳阳楼,在楼上凭栏远眺,面对烟波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赞叹,继而由此想到国家动荡不安,人民困苦不堪,于是挥笔写下这首爱国名篇,以表达自己不论穷达,始终关注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的情怀。这种身任天下、心系苍生的爱国忧民人格与中国传统文人的爱国精神一脉相承,共同影响和规范着后世的文人。
(二)先忧后乐范文正
范仲淹“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日:‘士当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也”[3],无论是高居庙堂还是远在江湖,他总是心忧天下,兼济苍生。他直言敢谏,“宁鸣而死,不默而生”[4],开创了宋代朝堂辩争之风。《岳阳楼记》是范仲淹思想品德的真实写照,他就是这样一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模范。宋代状元王十朋在《读岳阳楼记》诗中盛赞:“先忧后乐范文正,此志此言高孟轲。”自此“忧”“乐”二字成为岳阳楼文化的核心,登楼吟咏者也多借此抒情表志的。可以说,范仲淹这种先忧后乐的爱国精神,把忧患型理想人格推向了一个顶峰,为岳阳楼赋予生命,并成为岳阳楼文学的永恒主题。
(三)同乐同忧李东阳
明代大学士李东阳,是一位与百姓同忧同乐的文人。虽位及首辅大臣却始终心系苍生“平生爱国忧民意”、“叹息为苍生”。他认为“民命须关狱重轻”,劝诫为官之人要以百姓为本。他在岳阳楼作的《登岳阳新楼》亦表现出强烈的民生忧患意识,诗中名句“吴楚乾坤天下句,江湖廊庙古人情”上句概括杜诗的磅礴气势,下句概括范记的进退忧乐,对仗工巧,使事精妙。清人吴敏树称:“张兰史先生云:岳阳楼惟李西涯‘吴楚乾坤天下句,江湖廊庙古人情十四字若以为联,最包括矣。”[5]认为这两句最能总括岳阳楼的特点,把杜甫的忧国忧民精神和范仲淹的先忧后乐精神融为一体,表现了无论从政还是退隐,均要保持爱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这种结穴于岳阳楼的爱国忧民型人格,与杜甫、范仲淹一脉相承,成为后进之士构筑理想人格的标杆。
二、济世进取的志士型人格
岳阳历来就是失意文人的荟萃之地,这些失意文人在岳阳楼留下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既带有独特的地域特色,更带有作者在特定环境下的感受。虽然心中也有被贬的悲愤郁结,但主旋律仍然是一种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一)矢志不移张燕公
张说一生在政治上“三登左右丞相,三作中书令”,文学上“掌文学之任三十年”,后人称其诗文“得江山之助”,后因忤权贵,屡遭贬谪。从位高权重的丞相到蛮荒之地的弃臣,贬谪之悲和思乡之苦并没有泯灭他的进取精神。贬岳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以表达自己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思,“窃羡能言鸟,衔恩向九重”、“发白思益壮,心玄用弥拙”、“唯有报恩字,刻意长不灭”,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境地,他始终不忘建功立业,这种奋发进取的精神一方面体现了张说自身的胸襟和修养,另一方面则反映出开元时期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这种自觉自励的精神与济世进取的心志熔铸成独立进取型人格,成为后世失意文人在困境中仍积极进取的先导。
(二)临渊羡鱼孟夫子
孟浩然一生“为学三十载,闭门江汉阴”为科考入仕苦学准备,面对“乡曲无知己,朝端乏故亲”的残酷现实,他只能借诗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伤。张九龄贬相后,南下游览洞庭湖,孟浩然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表达自己作为青年才士,不愿独善其身,渴望踏上仕途,为社稷效力的思想。《唐诗从绳》评此诗云:“望人援手,不直露本意,但微以比兴出之,幽宛可法”[6],可谓的评。诗的前两联着力描绘洞庭湖的气势雄伟,诗人面对此景,要想做一番大事业的决心也喷薄而出。后两联由景物的触动转向抒情,想到自己生逢盛世却功名未遂,怀着出仕的愿望却无人引荐,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求官的意愿,这种不愿碌碌无为,渴慕得到重用,为国效力的进取型人格激励了后世知识分子积极入世,身任天下,施展自身的才华与抱负。
(三)胸怀鸿志黎状元
黎淳是岳阳历史上唯一的状元,少时作诗云:“时机到时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黎淳年幼时勤奋刻苦,才识超群,为专心读书,他只身搬入山里的仙人洞,经过数年苦读,最终成为状元。黎淳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不趋炎附势,主张正風俗,革奸弊,但因褊急寡合,尤好直言,一度遭到宪宗和同朝官员的冷落。黎淳曾多次登临岳阳楼,可以说岳阳楼就是他家乡的标志,他的《登岳阳楼》起句写岳阳楼立于烟波万顷洞庭湖畔,突出了岳阳楼的地势特点,颔联化用许棠的名句“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颇为妥帖,颈联想起岳阳楼的建楼历史,显得苍凉豪壮。尾联揉合千百年来世事变迁与仙人跨鹤的传说,表达自己渴望匡助国君,实现中国传统士阶层最高理想的自我人格认同。
三、超脱淡泊的隐士型人格
(一)洞庭赊月李太白
“诗仙”李白,中国诗坛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天赋聪颖,怀“四方之志”,是一个“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狂儒。作为一个天才诗人,他渴望建功立业,但又想要冲破一切的规范和束缚,即使不断遭受打击,他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情怀,这种昂扬的情怀,也渗透于他的岳阳楼诗歌之中。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的名句“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点明登临前胸有郁结,然后睹物生情,块垒全消,“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7],通过优美的环境描写,凸显了诗人豁达超脱的理想人格,虽然饱经风霜,壮志未酬,但豪情依旧,他用自己生命的热情在岳阳楼放声高歌。
(二)释然一笑黄庭坚
黄庭坚在诗坛上颇负盛名,是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师。黄庭坚自述人生坎坷有如“投荒八死”,却在登上仰慕己久的岳阳楼时“泊然不以迁谪介意”[8],释怀一笑,郁结全消。黄庭坚在仕途疲倦之时产生了归隐思想,“我愧疲民欲归去”、“已忘死生,于荣辱实无所择”,可以说是身在庙堂,而心在江湖,虽遭贬谪却能淡然自得,表现出淡泊超然的情怀。他的《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写他当时在仕途上遇到挫折,一心只想回到江南,想要从故土中寻求一点慰藉,却在岳阳楼上面对着壮阔秀丽的山水,释然一笑,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得到了解脱。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黄庭坚有高尚的人格和超迈的胸襟,他虽屡屡身陷逆境,备受其害,却能泰然自处,这种高蹈洒脱的隐士型人格,值得人们永远仰慕。
(三)湖海倦游张孝祥
张孝祥,南宋著名词人,历任秘书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后因厌倦官场的尔虞我诈,遂请辞回乡侍亲,路经岳阳楼,写下《水调歌头》,首句自称“湖海倦游客”,写自己因做官而疲倦不堪,不愿再随波逐流,想要保持高洁的人格。上片主要是记事和描述登楼所见的景色。下片主要是抒发感慨,说自己想吊念一下屈原,对他在《离骚》中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的思想表示同情,表现了作者积郁于心中的爱国情绪和对当时朝政的不满。结尾两句是说作者思绪万千,不禁仰天呼唤“虞舜”,然而看到的只有长满香草的芳洲罢了。“芳洲”本意是长满香草的土地,实际上是指作者心中向往的世外桃源。这种旷达高蹈的理想人格,是对人生困苦磨难的自觉承受,并在承受中超越痛苦,达到了一种高雅脱俗的自由境界。
巍巍岳阳楼,有三国战事的烽烟,有二妃思舜、吕仙醉吟的传说,洞庭增其气势,君山添其柔婉,还有杜诗状其美景,范记厚其底蕴,登此楼也,兴起的是人们对杜甫爱国忧民人格的感佩、对范仲淹进退忧乐人格的敬仰、对黄庭坚隐逸洒脱人格的深深赞叹。江山还要文人捧,文因楼生秀,楼以文益壮,文人们的作品为岳阳楼增添了光彩,文人们的理想人格熔铸在岳阳楼中,为岳阳楼找到了一个合理的精神内核,使得人文景观与自然风景相得益彰,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王象之.舆地纪胜[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2477.
[2]方回.瀛奎律髓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70.
[3]欧阳修.欧阳修散文选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145.
[4]范仲淹.范仲淹全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9.
[5]何林福.岳阳楼史话[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89:129.
[6]陈伯海.唐诗汇评[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528.
[7]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唐诗鉴赏辞典[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520.
[8]郭超.四库全书精华[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2669.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