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立强
(宁阳四中 体育教研室,山东 泰安 271400)
2016年7月,发改委、住建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计划到2020年,培育1 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2017年5月11日,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到2020年,在全国扶持建设一批体育特征鲜明、文化气息浓厚、产业集聚融合、生态环境良好、惠及人民健康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持续火爆的体育产业和大热的特色小镇概念迅速融合,体育小镇成为各路资本和力量竞相追逐的对象,未来体育小镇会成为体育产业一个新的增长点。
产城融合是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我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城镇改造相结合的产物,强调的是产业与城市的互动式、依托式、融合式发展。城市是载体和平台,承载了相应产业空间和模式的发展,产业成为了保障,推动城市能够更好地完善服务和配套,最终达到城市、产业和相应的居民三者间的高度契合和持续性、向上性的发展[1]。
体育小镇是体育产业、旅游业、新型化城镇与整个我国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共同催生的一个新的经济形态。其概念主要源自于2016年发改委等三部委联合颁布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以及国外的特色小镇,基于某一个或者几个特色产业和项目以及特定的环境因素为基础,具备了明晰的产业特征及定位、特色的文化内涵和旅游特征的城镇模式。2017年5月9日,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正式颁布了《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正式开启,“体育特色项目+相关旅游”成为体育小镇的双创方向和标签。目前结合国家体育总局相关文件,体育小镇的定义基本上可以概述为:“以运动休闲娱乐为主题,具备独特体育文化内涵,有良好的体育产业基础,集运动休闲、文化、旅游、康体、养老、教育培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空间区域。”[2]
为进一步掌握我国体育小镇的发展现状,必须追根溯源,了解特色小镇的来源。国内特色小镇概念来自于浙江,2014年10月,时任浙江省省长的李强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3],并同时将特色小镇定位为浙江省产业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此后这个概念在全国迅速普及,国家层面的政策和指导性文件如雨后春笋般纷纷颁布,带有运动休闲特色的体育小镇也得到空前的关注和推广。笔者经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截止到2017年7月,涉及到特色小镇、体育小镇的国家级层面政策文件多达17部,其中16部集中在2016年和2017年(见表1)。
表1 涉及到特色小镇、体育小镇的国家相关政策
文件名称时间颁发单位《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4.03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2016.02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03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2016.0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2016.07三部委《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计划》2016.07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做好2016年特色小镇推荐工作的通知》2016.08三部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2016.10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全国特色小(城)镇经验交流会主要意见》2016.10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及三部委《关于推进政策性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通知》2016.10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6.10国务院《关于实施“千企千镇工程”推进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通知》2016.1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2016.12国家旅游局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发性金融支持特色小(城)镇建设促进脱贫攻坚的意见》2017.0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开发银行2017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2017.03国务院《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2017.05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一带一路”体育旅游发展行动方案》2017.07国家体育总局 国家旅游局
在地方层面,各省市纷纷规划自身的特色小镇布局,相应的扶持政策也层出不穷。在体育小镇建设方面,目前浙江省和江苏省出台文件呈现出速度快、规格高、工作任务细等特点。2016年7月,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其中指出将“建设环杭州湾、环舟山群岛、环太湖和环浙南等运动休闲发展带”,“培育创建一批体育特征突出、产业基础较好、产业融合潜力较大的特色小镇”,力争培育3—5个以体育产业为主要载体的特色小镇。2016年9月,江苏省体育局出台《关于开展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共建推荐工作的通知》,启动江苏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建设工作。
2016年10月1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特色小镇名单,共计127个,涵盖31个省市直辖区(见图1)。从数量上来看,浙江省共计入选8个,位居第一,江苏省、山东省和四川省分别入选7个,大部分省市入选3至4个。从大区分布位置来看,华东地区和西南地区是重点分布区域。从小镇级别来看,87个镇为国家级重点镇,35个镇为全国特色景观名镇,24个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3个镇是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旅游型小镇占50.39%。同时,各省的省级特色小镇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当中,截止到2017年3月,全国各省市的特色小镇已经达到1 384个,浙江省已经达到315个。
图1 第一批127个国家级特色小镇的分布数量
体育小镇作为特色小镇的分支之一,既具备了特色小镇应具备的条件,又拥有了丰富的体育人文资源和体育产业的聚集效应。据新华社报道,2016年国内进入建设阶段的体育小镇已经超过100个,其中主要以足球、山地户外、冰雪运动、水上运动、电子竞技等项目为主。例如,总部位于杭州的莱茵体育在建的安徽黄山国际户外运动小镇、浙江桐庐国际足球小镇和浦阳体育产业智造和特色体育体验小镇等;上市公司棕榈股份出资3亿元参与设立的上海云邰投资管理中心收购英超西布罗姆维奇足球俱乐部控股母公司的股权,未来将在国内建设5-6个以足球为主题的体育小镇。
体育小镇真正的官方界定和启动来源于国家体育总局2017年5月颁布的《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这也标志着“体育+小镇”模式的起步[4]。而从中央部委到各个地方部门的文件还在陆续制定和实施中,涉及到的部门众多,如中央层面的国务院、发改委、住建部、财政部等,地方层面的省市政府、省市体育局、旅游局等,还涉及到一些银行等金融机构,存在一些宏观指导文件与具体实施文件出台部门多而杂、重复实施、概念解释不一等问题。
从三部委对特色小镇的概念提起,乃至国家体育总局所提出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小镇+体育产业”,还是“体育产业+小镇”?是城镇产业化转型对体育产业项目的追求,还是体育产业经济转型为体育服务的城市服务综合体?是政府投资型,还是产业驱动型?这些都是体育小镇的本质内涵和宏观发展的重要前提和要素。目前来看,体育小镇的内涵和发展模式依旧还处于讨论和实验阶段,政府评审的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政府推动的体育产业园区等都有可能和体育小镇内涵和发展模式相重复和冲突。
目前来看,体育小镇的参与主体有地方政府、上市公司(含大量的房地产公司)、体育产业类公司,以及涉及风投、创投、产业基金的投资类公司等,虽然在中央政策上符合了多元化的主体参与,但是由于涉及主体利益较多,往往在中后期建设中容易在投资目的和规划上出现矛盾,甚至直接导致体育小镇的建设陷入停滞和“烂尾楼”现象。目前已经出现了体育小镇会成为下一个房地产行业“狂欢项目”的苗头,那么完全有可能出现“造镇”、“鬼镇”和“空镇”[5]。
从国家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城镇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会从第一产业(农业和土地)中解放出来,在城镇中从事具备更高附加值的工作,这就需要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扩大有效、中高端的要素供给,而体育产业板块里面很多板块就属于中高端供给,所以说产(体育产业)城(城镇化)的有机融合是我国体育小镇发展的根本路径。
从我国的政策导向上来分析,特色小镇后续文件和政策还会进一步出台,相应省市的配套文件和具体实施细则将会制定,一方面,从中央层面应该化零为整,优化文件,由国家体育总局牵头,协商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多部门共同讨论特色小镇(含体育小镇)的总体要求、总体名称和总体措施;另一方面,各省市也应该由相应部门总体牵头,出台结合自身区域特征的特色小镇(含体育小镇)的规划文件和具体建设方案,从源头上防止多头管理或者无人管理。
体育小镇重在体育,在体育赛事观赏(赛事IP)、体育休闲娱乐体验、体育产品供应方面下功夫,同时
延伸体育制造产业链,把“体育产业+旅游产业”有效结合。目前来看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旅游局两部委相配合,在推动体育小镇方面以体育植入旅游,以观赏向体验转型,增加消费时间和增加消费额度,有效避免单一模式消费增加循环式消费,这是一个维持体育小镇发展的动力所在。另一方面在未来要突出“体育+”的业态,不仅仅是旅游,而是把消费者的“体育+养生”、“体育+医疗”、“体育+亲子”等协同发展,最终构建出“体育竞赛”、“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体育装备用品制造”等为标签和方向的体育小镇发展路径。
在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体育特色小镇文件中突出了政府的引导作用,这并非弱化政府的作用,而是突出政府的顶层设计,政府应该在前期规划、资格审批、资本引入等方面进行把关。目前部分地方甚至出现了所谓以体育为借口,以拿到土地为目的建设别墅和中高端住宅的“房地产小镇”,这是值得政府高度警惕的,这与中央的供给侧改革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政府要真正地引入拥有优质IP资源的体育人、体育企业去投资体育小镇,不断输入特色体育元素,打造体育小镇核心优势和资源特色。
体育小镇的建设远非一场(体育场)、一馆(运动馆)建设那么容易,其中涉及大量的资本投入,从2014年起体育投资市场风起云涌,而体育小镇成功地站在了风口上。当前中央到地方正在积极布局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体育小镇的发展完全可以引入这一模式,并且体育小镇的整体建设可供实施的内容非常广泛,社会资本的引入能有效推进政府各项政策的具体落实,减少低端供给。
[1] 杨公仆.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2] 刘青.体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
[3] 陈宇峰.以特色小镇布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浙江实践[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5):28-32
[4] 陈磊,陈元欣,张强.国内外体育小镇建设启示——以湖北省为例[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7(3):41-45.
[5] 周鲁耀.从开发区到特色小镇:区域开发模式的新变化[J].城市发展研究,2017(1):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