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苍黎绘伟图不忘初心继开来

2018-03-12 06:28:41李杰
建筑设计管理 2018年2期
关键词:中建西北西安

李杰

西安人民剧院、西安人民大厦、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大唐芙蓉园、西安浐灞生态行政中心、西安市行政中心、西安南门广场综合提升改造工程、西安钟鼓楼广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西安大明宫丹凤门遗址博物馆、西安绿地中心双子塔、黄帝陵祭祀大殿、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大剧院……这些“栩栩如生”、独具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的建筑,已成为了城市形象的艺术,可以说是陕西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来源于她的民族精神,一个城市的吸引力来源于独特的城市魅力。当你徜徉在美丽的陕西大地、文化厚重的古城西安,你一定能感受到简洁大气、宏伟精妙的建筑文化。我们眼见过建筑工地人们辛苦工作的画面,耳闻过许许多多建设者的故事,却忽视着这么一批创作者,他们是城市规划设计、建筑创作的“幕后英雄”,城市建设的总设计师、“铸魂”者,他们来自于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中建西北院”)。

西安人民剧院

中建西北院是建国初期国家组建的六大区设计院之一,成立于1952年,经过几代西北院人的务实拼搏,成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实力最强、能够承担国内外各类建筑工程设计的大型综合甲级设计单位,现在隶属于世界500强位列第24位的中国建筑集团公司。主要业务覆盖特大中型工程设计(以一大批经典建筑作品为代表)、EPC和投资三大板块。中建西北院设计师艰辛创作出的一大批优秀作品,成为了城市的重要视觉焦点,给城市增添了厚度、带来了活力与新生。尤其是西安,这些建筑形成了靓丽带,基本上奠定了城市的主体风貌。

西安人民大厦及改造

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省图书馆

大唐芙蓉园

文化自信,情怀创作

“做设计必须得有情怀,很幸运的是设计师都是有情怀、有理想的。”在中建西北院,“很多员工是为服务社会、贡献国家而来,他们在创作道路上体现着中国设计师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始终坚守对中华建筑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创新。他们一方面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又推陈出新、着眼未来,不仅挖掘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集成创新了西方的一些先进设计技术和设计理念,创作了一大批传承中国文明、展现时代精神、呈现出科技创新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在陕西这片黄土地上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之路。

建国初期,中建西北院以留美归国建筑师董大酉、留法归国的洪青为代表的第一代建筑师,创作了西安人民大厦、西安人民剧院、西安邮电大楼、兴庆公园等一批经典作品,经受住了岁月的洗礼,如今仍然是标志性建筑。其中西安人民剧院被载入了《弗莱邱建筑史》,被列为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同时董大酉是中国固有建筑复兴倡导和实践的第一人。

延安革命纪念馆

天人长安塔

中建西北院致力于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探索,践行天人合一、唱和相应的创作思想、和谐建筑理论,以张锦秋院士为代表的第二代建筑师,从20世纪80年代起,先后创作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钟楼邮局、陕西省政府办公大楼、“三唐”工程等经典。2000年以后,更是创作了陕西省图书馆与美术馆、黄帝陵祭祀大殿、西安大唐芙蓉园、西安钟鼓楼广场、丹凤门遗址博物馆、西安世园会天人长安塔等一批经典之作,成为城市的新地标。其中,陕西历史博物馆和“三唐”工程均被列为“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总建筑师张锦秋是首批中国工程设计大师,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首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曾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陕西省最高科学技术成就奖”。2015年5月8日,国际编号210232号小行星以院总建筑师张锦秋院士的名字命名为“张锦秋星”,这在世界建筑界寥寥可数。张先生是引领西北院不断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她和她所在的集体更是为中华建筑文化复兴做出了卓越贡献。

宁夏自治区党委办公新区

西安浐灞生态区行政中心

赵元超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创作一线成长起来的、中国西部地区首位全国建筑设计大师。以赵元超为代表的第三代建筑师,他们作品承继多元、风格各异、视野开阔,凝聚着建筑理论创新和探索的成果,彰显着中华文明的自信、自觉。他们先后创作了杨凌国际会议展览中心、西安浐灞生态区行政中心、西安市行政中心、西安市南门广场综合提升改造项目、寰球中心、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贾平凹文化艺术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圣地河谷、延安大剧院、延安行政中心、丹凤棣花古镇、照金红色旅游名镇等,以及西安近30所高校的新区规划与建筑设计。“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是建筑创作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反映了张锦秋、赵元超、安军等建筑师对城市文脉的理解与传统文化的情怀。”

延安大剧院

西安市南门广场综合提升改造工程

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无论是城市整体规划与城市整体设计,还是大中型的建筑设计,都表达着特有的意义和时代的活力,呈现着建筑艺术之美。尤其是西部的城市建筑、古都西安的城市风貌,早已和中建西北院连系在了一起。

优秀的建筑作品源于优秀的人才,中建西北院已搭建了一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勘察设计大师、院总建筑师为引领、教授级高工为核心,博士和高级工程师为骨干,硕士和学士为后备力量的高水平设计团队,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设计师,积聚了一批行业内的专家和顾问,构筑了强大的人才竞争优势。现有职工1 600多人,全院各类注册人员占比,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正因为有这样一批批的高端人才,中建西北院才能在激烈的全竞争性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保持着稳健发展态势。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东航站区规划暨东航站楼建筑设计

初心不忘,创新不止

在“十二五”期间,中建西北院主动调整经营战略,创新发展理念,进行结构转型升级,确定了“拉通主业链条,完善产业结构,提升整体效益,建设和合队伍”的发展新思路,并在新思路的引领下推动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首先“主业链”实现上下游纵向拉通。其次是通过成立专业化研究中心、名人工作室,积极调整经营机构等平台建设,走专业化创作之路。第三是前瞻性地布局“1+N”业务板块等,开展工程总承包、投资等业务,实现以投资为动力,创新“EPC”模式来带动主业链条、板块之间的大联动,促进设计主业向社会供给更优质作品,最终达到西北院规模与效益的和谐发展。

创新取得了重大发展成就,“已形成了基于绿色与‘和合’文化的中华建筑创新发展管理模式”。2016年,中建西北院以第一名、也是第三产业中第一家、第一次的身份荣获陕西省质量领域最高奖——陕西省质量奖,成为了中国勘察设计行业首家获此殊荣的设计单位。陕西省质量奖专家组作了三点评价:

一是始终坚持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将绿色技术与设计创意高度融合,立足绿色建筑技术专项研究与应用、绿色建筑星级标识评价、绿色建筑标准编制,整合资源、引领绿色设计产业,成为行业标杆。

二是形成了以“和谐传承共生,合作创新共赢”为内核的“和合”企业文化体系,凝聚人心、激发创新潜能,践行“天人合一、古今和融、中外和协”为灵魂的“和谐”建筑理念,拓展幸福空间,极大提升了企业软实力,成为文化引领创新发展的楷模。

三是首创了中建西北院特色的“两全一站式EPC”模式,聚集、整合、管理建筑全产业链的资源,关注建筑全生命周期,从根本上避免了窝工、返工,缩短了工期、降低了成本、确保了质量,极大地节约了社会资源,树立了行业供给侧改革创新发展模式的典范。

政府质量奖“标杆”“楷模”“典范”“中华建筑创新发展模式”的评价,是对中建西北院改革创新成果高度肯定的最好标注。

西安幸福林带建设工程

2017年5月,国家住建部公布了40家全过程工程咨询试点单位,陕西省乃至整个西北地区都不在确定的8个省市之列,但中建西北院却荣幸成为西北地区唯一一家试点单位。可预期的是,建设部试点一旦成功,在全国推广,那将来整个建设过程,可以是一栋建筑、一群建筑,甚至是一个城市,从开始设计到最后甚至交付,以及后期的运维等都将可由一家设计院来负责。中建西北院目前正“在全过程的技术咨询、全过程的管理咨询、全过程的综合服务咨询等方面进行探索,从全过程咨询的角度,继续探索完善中建西北院特色的‘两全一站式’模式。”并从城市发展的角度,重点研究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建筑、城市基础设施、城市产业和城市管理的融合,提出了“四位一体”的概念,即: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建筑设计、城市基础设施设计“四位一体”。在实践中倡导和力推建筑师来主导“四位一体”,以期将文化性、艺术性、地域性和科学性相融于城市功能之中,为中国的城市建设探索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时代征程书写新篇

改革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建西北院以“服务社会、报效国家”为永恒追求,以“拓展幸福空间”为使命,以更宽广、更长远的眼光思考和把握企业未来发展,担当起新时代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重任。

“道虽迩,不行不至”。中建西北院正沿着党中央深化改革的指引方向,坚定“四个一”的长远发展思路,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魄力,开启新一轮人才与科技工作的系统性改革。这次改革突出体现人才的价值和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突出强调西北院的长远发展和在城乡建设、中华建筑文化、生态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进行革新再造,把西北院建设成为一个开放、流动和国际化的平台型组织。在平台上使自身优势得到极致发挥,并通过品牌延伸,聚集、整合和管理资源。二是在“两全一站式EPC”业务模式探索成功上,进行模式创造性运用,以生产过程和成果要素的数字化进行信息管理来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关注,以更高的站位、更前端的视野对全过程进行主动管理来实现“全产业链”资源的整合,实现对相关方的“一站式”服务。三是关注以文物保护为核心的既有建筑改造、提升和保护这一领域,让祖国大地更多更优秀的建筑遗产继续永存。四是通过平台、模式、领域等创新路径,始终坚守“中华建筑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弘扬”这一核心理念,做优做强设计主业这份事业,实现基业长青。

新时代需要新智慧、新实践,需要提高企业员工的幸福指数,满足人们对城市美好生活空间向往的需求。“为其笃行,才弥足珍贵”。目前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还将进一步挖掘和提高大家的潜能和积极性,着力解决企业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一步全面落实院“十三五”战略,让广大员工受益。

“发展理念更新、平台打造、路径选择,都是从供给端进行探索和创新。中建西北院开创“合作共赢”新模式,依托于全产业链要素比较优势,发挥地域、资源和专业的突出优势,聚合各类优势资源,着力推动“五化”建设;加快以投资为牵引,规划、设计、建造、运营、服务等纵向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步伐;突出在大型工程设计、城市整体设计、绿色建筑、交通枢纽、城市基础设施、综合管廊管网、海绵城市、特色小镇、PPP项目、新能源研究等领域的建设、融入与服务,积极在魅力陕西、美丽中国的建设与发展、服务于区域经济中贡献力量,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持续为国家城乡建设、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建设中,拓展人类幸福空间。

城市建筑是胸藏经纬绣华屋的智慧结晶。中建西北院扎根西部六十六年,始终坚持“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创作方针,始终坚持“品质保障,价值创造”的企业核心价值理念,以作品立世,无论年代如何变化,都始终坚守着“中华建筑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创新”之路,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精心设计,用智慧将一座座享誉海内外的建筑屹立于祖国大地。作品遍及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24个国家,在各类大型公共建筑,“高、大、新、特、重、外”现代建筑领域,传统与现代“和合”建筑、超高层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设计人也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让城市充满活力,让百姓更加受益!广大设计师不仅是城市建筑的创造者,国家建设事业尤其是西部城市建设、经济建设的贡献者、“幕后英雄”,也是行业改革发展的最强推动力,他们将持续书写中国勘察设计行业的传奇与辉煌。

猜你喜欢
中建西北西安
西安2021
Oh 西安
新年感怀
一座西北小城
学生天地(2020年19期)2020-06-01 02:11:36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10
西北不惑
黔西北行吟
散文诗(2017年15期)2018-01-19 03:07:58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三角板“牵手”直尺
中建五局广东公司“十三五”瞄准新目标:打造“三个数一数二”
大社会(2016年4期)2016-05-04 0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