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榕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协调能力和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优势互补、个性健全发展,这也使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也受到各学校的广泛推广。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课堂实效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脱离班级实际,欠缺师生互动
小组合作学习的先进理念、实践经验值得借鉴,但有些学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只模仿别人表面的形式,重视桌子摆放花式和规定分组人数。8~10人围成一大圈而坐,学生要望着黑板听老师讲课,一堂课下来腰酸脖子痛。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交流,又不便于教师随堂指导。
2.小组合作学习过分强调形式,忽视合作实效
教师片面地把“小组合作学习”视为“法宝”,不管哪个年级,什么教学内容都要安排小组合作讨论。在公开课上,教师布置完学习任务后,就要求小组开展讨论,教师既没有明确的学习要求,也没有对合作过程与成果进行及时监控。结果有的小组学生还没有独立思考,就被要求交流汇报;有的没有明确分工,不知道如何合作;有的“小老师”一言堂,学困生只能看人“演戏”;有的争执吵闹不休,没有沟通合作;有的分组不科学,学生随便讲闲话,或者太沉静……还有的教师为了使课堂热热闹闹就开展小组比赛,重视合作形式,忽视学生思维的碰撞。
3.小组合作学习没有精心预设,没有合作意义
从数学知识的特点来看,并不是所有知识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也不是一节课的每个环节、每道题目都需要小组合作。有的教师在学生做练习时也要进行小组合作,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合作基本上是优秀生唱“独角戏”、待进生成了“看客”。
4.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全校规划,违背认知规律
有些学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没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年级的不同设计符合年龄特点的合作要求,而是全校作统一要求。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合作难度太大,对高年级学生来说合作欠缺创造性。低年级的合作学习应该着重培养学生来说小组合作意识,养成合作学习习惯,以强化合作学习要求为目的。高年级的合作学习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效率,使学生学会倾听与交流。
二、如何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1.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有效组织,提高实效
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合作学习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小组合作不能随学生自由发挥,而要体现一种团队合力,这就要求教师每次合作有明确的合作任务、合作要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一个专门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在活动中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然后出示明确的合作任务,要求“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利用小纸板,剪一剪、拼一拼、议一议、想一想。如何求出它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每行的面积单位数与行数的积与图形面积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发现不同长方形也有相同规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健康的心理,形成良好人际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组织不能让一个学生代替小组汇报交流,而要使小组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趣、高效。
2.小组合作学习组员搭配合理,分工明确
根据大班教学的实际,每个小组4~6人为宜,这样每位成员都有更多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组员安排做到成绩好中差搭配,还要考虑性别、性格、思维活跃程度、组织能力、交流能力,使每个组成员之间各方面条件均衡,便于互动交流。
组内各成员要有明确分工:可设组长、副组长、操作员、记录员、发言员,做到既分工又合作,每个人的角色定期轮换。在课堂上小组成员在讲解时还可以允许其他成员补充和提问,以这种形式增加小组内部的合作意识。通过科学的小组合作形式提高小组合作效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小组合作学习需要精心设计,便于合作
在合作内容的选择方面,教师应当有自己的尺度,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小组学习,什么样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习,找到适合小组学习的数学内容才能更好地开展小组合作教学。从教学方式角度看,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的優势和作用众所周知,虽然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在以后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及时反思,努力将新课改精神贯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处理好独立学习、合作学习与全班交流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就一定会大放异彩,课堂学习效率必然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何广茹.四个“学会”优化小组合作学习[J].素质教育大参考(A版),2014(1).
[2]刘莹.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浅谈[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4).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