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作为一项全新的教学理念,“少教多学”逐渐被教育界所关注。数学学科是一类基础性的学科,相比其他基础学科来说,数学有一定的抽象性。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异常僵化,无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少教多学”教学理念引入后,传统教学方式被改变,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提升了整体的教学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小学数学;少教多学;教学模式;分析
一、“少教多学”的基本定义
“少教多学”也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让老师少教,并以学生多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老师在展开教学活动时,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以使学生对课堂产生较高的兴趣,再对学生加以指导,使得学生自主投入学习中。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可以发现、分析并且解决相关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掌握具体的知识点与解题方法。这里所讲的“少教”并不是老师完全不管,而是在关键点对学生进行点拨,让学生有“一点就通”的成就感。而“多学”则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与时间,让学生可以有良好的思维空间来思考相关问题。
二、“少教多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必要性
新课标指明学习的主体为学生,在展开教学活动时,老师必须将学生的主体作用突显出来,此教学理念已经被实施于具体的教学中,并且取得了相应的教学成果。但是仍然有部分老师还未将此教学理念真正实施到位,尽管老师都能理解此教学法的基本思想,但是在教学时,还是会将课堂时间花在“教”的问题上,而非学生的“学”。教师在课堂中还占据着主导地位,一味将自己所知道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导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无法将知识点讲解完,又或是留给学生独自思考的时间不足。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老师讲课十分辛苦,而且学生也不能完全接收,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是無益的。
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少教多学”教学模式
“少教多学”是一种将课堂归还学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此教学模式下可学习到需要掌握的知识。要想真正做到“少教多学”,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完善课前准备
在展开教学活动前,老师必须完全熟悉所持教材,可将教学内容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为学生已基本掌握的知识点,第二为容易学会的知识点,第三为不易学会的知识点,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运用相对应的教学策略。与此同时,老师还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并划分重点来备课,在上课前可为学生布置与此课内容有关的预习,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预习,将不懂的知识点记录下来。老师可在课堂中讲解大部分学生有困惑的问题,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再对问题进行思考,这样,学生也能在课堂中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相关知识。
(二)课堂中引导学生思考
“少教多学”教学模式下需要老师从心底来关爱每一位学生,一切的出发点均为学生,让学生爱上学习是此教学法的终极目标。当学生真正喜欢学习后,他们才会花心思去独立思考,对问题进行探究,从而配合老师的教学。通常情况下,学生在没有老师引导的情况下在解决某个问题时往往容易出错,为此,老师需要懂得如何指引学生思考相关问题,通过老师的点拨,困扰学生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比如,老师在教“鸡兔同笼”(笼子中有鸡与兔子,从上面数,共有8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问鸡与兔子各几只?)这一章节时,可先指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方程式与列表法。一般来说,学生在对难一些的方程求解时极易出错,而列表法则相对麻烦一些,学生也无法想到另外的解决方法。在此时,老师可给出一定的提示:“我们可以换位思考,将里面的动物当成同一种动物,如果全部是鸡会如何?如果全部是兔子会如何?”在完成提示后,一些学生便可运用假设法对此问题进行求解。在此过程中,老师所扮演的角色仅为一名提问者,而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索,便会加深印象,再遇到同类型题目时也能自行解决。
(三)归还空间给学生
通常情况下,老师对于自己的学生是不放心的,他们常常担心学生在学习时会出现不懂的知识点,最终老师往往会面面俱到地讲解所有内容,生怕少讲或者漏讲,为此,课堂时间只够老师一人用。但是事实上,学生所懂得的知识远远超出老师的想象,为此在“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必须对以往的教学方式进行总结,分析以后课堂教学的具体方式,去掉不必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完全掌握学习的选择权与自主权,归还更多的空间给他们,在此空间中,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发挥。
只要将以上三点做到位,小学数学课堂也将会变得绿色、高效,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学习也比往常轻松,更易投入学习中。
新课程改革前提下,老师需要将传统的思维观念转变过来,在“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下彻底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为主,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学习的能力。为此,在展开教学活动时,老师必须将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摒弃掉,指导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与教的活动中,以此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参考文献:
杨娟.为了让学生能够终生发展:引导小学生自主学习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3(16):39-42.
编辑 范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