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泽霖
(襄阳四中 湖北襄阳 441000)
关建词:中小学生 交通安全 健康成 言传 身教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一直以来,中小学生的茁壮成长被全社会寄予厚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不仅事关其个人的一生,更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然而,中小学生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确有许多隐患、诱惑和风险影响着他们的平安健康成长。这其中,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显得尤为明显和直接。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1]
从媒体报道的大量涉及中小学生的交通事故中我们不难发现,造成事故的原因与中小学生缺乏必要的交通安全意识有直接关系,闯红灯、未到法定年龄违规骑自行车、电动车上路,以及在机动车道上玩耍等交通违法行为是导致中小学生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诱因。绝大多数中小学生在参与交通出行时呈现出“交通意识淡薄”“交通出行随意”等特点。加大交通安全教育的宣传力度可以提升广大中小学生遵守交规的自觉性、主动性,也可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日常我们最常见的宣教方式是“言传”和“身教”两种类型。[2]
“言传”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口口相传”,其特点在于不间断、易于传播。而一直以来,也是各个学校强化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意识的主要方法。
(1)集中统一、受教育面广
以学校为平台的安全教育通过集中组织学生受教育的方式,最大限度的保障了受教育的程度。通常表现形式为交警部门通过开展法制进校园宣教活动,对辖区内各中小学及幼儿园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2)易于开展、操作简便
“言传”式教育大多在校内开展,针对的是学龄儿童,无论是在课堂宣讲、还是操场宣传开展教育,都对场地、环境等条件的要求较低,能最大限度保障受教育的学龄儿童在一个安全、舒适、宁静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3)符合实际、突显特点
中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自控性差等特点,决定了“言传”式教育是最合适的教育方式。学生在学法、用法、守法上是相对薄弱的社会一环,法制观念模糊,安全意识淡薄,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必须常讲常新、常抓不懈,而围绕学校教育开展的“言传”式教育方式完美的契合了这一特点。
(1)难以形成共鸣
虽然“言传”的教育方式可以在实时性、不间断中推动宣传教育的常抓不懈,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着被动消极、简单机械、枯燥重复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引起受教育中小学生的共鸣和反响。
(2)缺乏身临其境
中小学生好奇心强,是非辨别能力不足,很容易在一些错误的模仿中将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而“言传”式教育更注重宣讲,轻于体验,注重灌输,轻于互动,使得广大中小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听而不学、学而不思,最终使得教育手段流于形式,教育结果事倍功半。为此,中小学生教育更多需要寻找契合其身心特点的方式来开展。
(3)缺少“身教”的支持
身教”就是身体力行。对于目前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而言,“身教”更多体现的是家庭教育。“言传”式教育因其教育方式使得教育的环境侧重于校内。而实际上,发生涉及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地点均在校外,时间也大多集中在上下学期间。因而,如何将安全教育从校内延伸到校外,成为安全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
(1)“身教”是“言传”教育的健全和完善
从涉及中小学生的交通事故中分析看,中小学生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生在课余时间、发生在校外,发生在缺乏监管的时刻。以“身教”的方式将“言传”教育的安全警示从校内延续到校外,将安全意识的培养贯穿于生活的点点滴滴,将中小学生交通陋习的纠正、制止,时刻置于监管之下,就成为了保障中小学生出行安全,发挥“言传”与“身教”合力的关键。[3]
(2)是“言传” 教育的基础和提升
从安全教育的目的上看,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和塑造青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基础。《三字经》有言:“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身教”式教育的开始远早于“言传”式教育,是培养中小学生树立安全意识的基础。“身教”的及时与好坏不仅事关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更事关“言传”式教育成效。
(3)是“言传” 教育的持续和延伸
从教育的持续性性上来看,“身教”是贯彻一个人一生的教育方式。人们常说:“子不教、父之过”。相较于每周一课的安全教育或不定时开展的安全宣传活动,中小学生与自己父母相依相伴的时间更长,更容易在环境的熏陶下模仿、领悟,并在传承中将这一安全意识和理念贯彻于自己的一生。
“身教”具有教育时间更长、教育方式更易被接受、教育的影响力更深远等诸多优势,然而 “身教”却恰恰成为了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主要短板,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优势,有时成为制约中小学生分健康成长的因素。
(1)重视程度不够
家长对“身教”不够重视使得家庭教育这一关键环节缺失。一直以来,许多家长将子女的受教育工作全部寄希望于教育部门和学校,对子女素质的全面提升、安全意识的加强等重视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无助于中小学生安全习惯的养成及守法行为的规范。
(2)模范效应不够
有些家长不能模范遵守交通规则,使得“身教”适得其反。以襄阳为例,学龄儿童绝大多数都是由父母接送上下学的,这一点在初中以下年级极为普遍。部分家长在接送学生上下学的过程中,无视交通法规,驾驶车辆在机动车道乱穿行、闯红灯,有些家长骑电动车逆向行驶、过红绿灯不靠斑马线停,有些家长拉着小孩闯红灯,完全不顾及个人及子女的交通安全。家长长期漠视交通安全的行为使得学校的“言传”教育难以收到实效,长此以往,对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百害而无一利。
(3)家长角色缺失
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样离不开监护人的引导和陪伴。然而受生活及工作的需要,有很多学龄儿童的父母选择了外出务工,将监管和教育子女的重任丢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一现象在乡镇和农村地区尤为普遍。留守老人因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往往无力于引导和塑造子女的行为习惯,使得“身教”在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中的短板效应更加明显。
为深化“言传”与“身教”的结合,首先应该大力发挥教育主管部门、公安交管部门及家庭这三方在交通安全宣教上的合力。联合出台详细的宣传方案,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公安、文明创建主管部门和家庭多方之间明确各自分工,细化工作部署,强化联动,为“言传”与“身教”的结合打下基础。其次要针对“言传”与“身教”之间的脱节,宣教合力存在短板的实际情况,交警部门在常态化教育中小学生的同时,也应积极宣传发动学生家长,通过教育部门的支持,借助“家长会”、“见面会”、“恳谈会”等方式,组织学生家长开展校园交通安全大讨论活动,积极动员学生家长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家庭教育。再次,针对“言传”容易枯燥乏味,难以在中小学生群体中形成共鸣等不足,积极联合各相关单位,陆续深入开展 “争当平安小交警”、“小记者探警营”,到交通安全警示教育基地参观体验,参加护学岗创文值勤等一系列特色活动,让广大的中小学生在参与中进一步加深法制意识,在身临其境中进一步增强遵规守纪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校方向学生家长发送“平安交通告家长的一封信”,推送交通安全倡议书,通过学生家长微信群内推送,发动学生家长参与到子女们的安全保障上来,推动家庭教育发挥效应。
尽管 “言传”与“身教”各有利弊,但只要全面补齐宣教短板,持续增强宣教力度,强化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意识,营造“言传”与“身教“式教育常抓不懈的良好氛围。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必定能为中小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宁静、祥和的交通出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