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 汤瑞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在胃病患者诊疗中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5月入诊我院的胃病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1:1分配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心理护理。结果 结合观察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健康知识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护理在胃病患者诊疗中具有明显改善患者抑郁、焦虑症状,提高护理满意度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胃病;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36..02
胃病是临床上常见病。胃病与人的生活饮食无规律、心理压力过大等有较大关系。在胃病患者护理实践中,心理护理主要从患者心态的调适上,增加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5月入诊我院的胃病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胃检确诊为胃病,采用1:1分配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其中,观察组男48例,女52例,年龄25~71岁,平均年龄(33.4±3.2)岁,病程2.7~38.5年,平均病程(9.2±5.5)年,胃病种类有急性胃炎48例,慢性胃炎27例,胃和十二指肠溃疡19例,胃癌6例;对照组男51例,女49例,年龄24~72岁,平均年龄(32.5±2.8)岁,病程2.5~39.4年,平均病程(8.9±5.3)年,疾病种类有急性胃炎44例,慢性胃炎29例,胃和十二指肠溃疡20例,胃癌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疾病种类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在两组患者护理方法上,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包括患者饮食知识宣讲,合理饮水,避免刺激性食物,遵医用药;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上融入心理护理,并结合患者病情开展针对性心理调适。针对急性胃炎患者,其病发时多出现呕吐、胃痛、黑便、恶心等症状,与患者胃黏膜糜烂、水肿有较大关系。在心理护理时,要向患者讲解病症出现的原因,科学面对诊疗过程;结合患者情况,耐心讲解胃病治疗方法,来提升患者的自信心。对慢性胃病患者,心理护理也要结合患者病情状况,根据不同病因来渗透心理慰藉。如一些患者出现腹痛、恶心、早饱现象,与其胃黏膜慢性发炎有直接关系。对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由于病因多与消化系统有较大关系,在临床上有呕吐、恶心,周期性腹痛等症状。因此,在心理护理上,既要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增强心理信心,还要与患者多交流,讲解病理,积极配合治疗。对胃癌患者,由于病情最为严重,其病理复杂,多与胃壁黏膜出现肿瘤有关。不同胃黏膜肿瘤分为良性与恶性之别,在心理护理上也有所应对。胃癌患者在临床上多伴有焦虑、抑郁,心理恐惧,情绪烦躁等精神性障碍,在心理护理上,要给予不同患者状况合理施策。
1.3 指标观察
本研究所采用的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情緒状况。其中,抑郁量表评定中分值越高,抑郁程度越重;焦虑量表评定中,分值越高,焦虑程度越严重。为了更好的开展心理护理,本研究还自行设计健康教育评分表,从护理、饮食、运动、用药、出院指导等方面进行测评,来细化护理满意度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护理前后抑郁、焦虑量表评分结果对比
从两组患者健康知识得分来看,对照组患者综合得分为(70.14±2.7)分,观察组患者综合得分为(93.4±3.5)分,两组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总满意得分96.4%,对照组总满意得分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从临床胃病患者的护理实践来看,很多患者对胃镜检验存在心理恐惧。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让患者了解胃镜检查原理,积极配合医师检查,增进医患关系的改善。同时,心理护理在实施中,要结合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实际,给予合理、有效、积极的心理疏导。积极解答患者提出的疑虑,以乐观、微笑的态度给予患者人文关怀。另外,在心理护理干预中还要做好其他生活护理。如加强对患者保暖的呵护,避免因着凉而诱发胃病疼痛;指导患者适度参加运动锻炼,增强免疫力,增加胃肠蠕动,改善胃环境。
参考文献
[1] 邱 英.心理护理在胃病患者临床治疗中的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08):237.
[2] 柯淑芳.个性化护理对胃病患者疼痛缓解的应用效果[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8,29(11):1847-1848.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