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喻理论在汉日新闻翻译中的运用
——以人民网日语版的翻译为例

2018-02-24 14:18:52刘亚燕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源语语篇译文

刘亚燕

(龙岩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 龙岩 364012)

翻译过程中的转换、变体等复杂现象并非无章可循,转喻是其重要机制之一。基于认知在人类语言中的思维重要性表现,转喻作为一个认知范畴被纳入翻译研究。翻译转喻研究是认知翻译研究中的组成和拓展。解读翻译过程,揭示翻译本质,可以让翻译现象背后认知机制与动因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它还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认识翻译过程,指导翻译实践。转喻作为一种认知视角,并将之应用于翻译过程的讨论还为数不多,相关研究尚属起步阶段,就现行研究的数量、范围和深度来看,还有待于结合不同语言、不同类型的语料展开更全面更为深刻的探讨。

目前,日语学界对日语新闻翻译的研究较少。张南薰[1]基于中日双语新闻语料,对中日命名实体的翻译特征进行了分析。齐平[2]从辞格入手,比较分析了1000条汉日网络新闻标题,归纳总结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李晓霞[3]以人民网上汉日对译的新闻标题为对象,探讨新闻标题汉日翻译的策略。薛晨、刘琛琛[4]以《人民日报》和《NHK新闻》为例,对中日两国的新闻标题的时体标记的缺省进行了考察。曲岩松、李延坤[5]以《人民日报》和《朝日新闻》的报道为研究语料,对汉日新闻语篇中转述言语的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进行考察。由此可见,日语新闻翻译的现有研究存在一定不足,研究角度多限于局部的词汇、标题或固定句式,且较多是围绕日译汉语料展开。因此,本文另辟蹊径,以人民网日语版(http:∥j.people.com.cn)的汉日对译语料为分析对象,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从词句到语篇的整体层面,自上而下分析转喻理论在汉日新闻翻译中的运用,探讨翻译策略和现象背后的转喻理据与路径。

一、 转喻理论与翻译转喻研究

(一)转喻理论研究

转喻和隐喻作为人类认知的两种基本思维方式在语言现象中普遍存在,转喻是认知的基本特征,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关注语言的内部运作机制和概念结构。“转喻是一种概念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日常语言和思维中,并且能够组织我们的语言、思维和行为。”[6]Lakoff于1982年和1987年提出了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概念ICM(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理想化认知模式),是指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领域中经验和知识作出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是一种具有格式塔的复杂认知模型[7]。Radden & Kövecses较系统地将转喻的分类放在ICM的框架下,分为两大类:“整体与部分、整体的部分之间互换而产生的转喻。”[8]18“整体与部分结构生成借代人和事物的转喻,而部分与部分结构主要生成表达事件和状态的述谓转喻。”[9]转喻是基于两个事物或两个概念之间的近邻性与关联性,借助其中一个事物或概念表达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这里所指的事物与概念“既可以指现实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也可以指概念上的相关性和语言之间的共起关系。”[10]因此,转喻作为一种认知操作方式,在同一认知域内既可以通过凸显部分激活整体,也可用感知的整体来认识部分,两者均存在邻近关系。然而,有关隐喻及隐喻翻译的研究比较充分和深入,针对转喻的研究是从 20 世纪 90年代才开始引发关注并逐步开展。“语言本质上是转喻的,转喻比隐喻更普遍。”[11]而“相对隐喻,转喻显得更为‘隐蔽’。”[12]

(二) 翻译转喻的实质

语言是人类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突出的外在表现之一,其中转喻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人们倾向于选取概念框架中易于感知,较为凸显的部分传递信息,主要特征表现为来源域和目标域的邻近性或关联性。翻译是一种信息处理行为,语义是概念化的,体现了人们关于世界认知的经验和客观现实的体验。由于受到社会文化等诸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和语言的主体对同一现象、同一语义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的“意象”概念不尽相同。因此,人们对翻译的定义不是对源语文本的完整再现,而是动态对等。从认知语言学上说,翻译实际上就是在目的语中构建与源语类似的认知配置与布局,其过程离不开认知机制的后台运作,即两者之间整体与部分,或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相互转指,相互替代的关系。转喻关系是译入语等值的语言形式与翻译源语语言形式之间的拓扑关系的反映[13]。转喻理论有助于我们透视和洞悉译者的翻译过程。由此可见,转喻作为人类概念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其本质与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操作不谋而合,为翻译中的外在语码转换提供了内在阐释的理据。翻译过程中的转喻研究包括语言层面上的微观视角和文化层面上的宏观视角。与翻译相关的语言层面上的转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即语言转喻的翻译和翻译过程中形成的跨语言转喻。本文主要探讨后者的翻译转喻,即语言转换过程中,译入语与源语对应项之间建立的转喻关系。

二、 汉日新闻翻译中转喻理论的运用

对外新闻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跨文化传播活动,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间的交流与认同,扩大国际影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对外新闻与对内传播的受众在认知方式、思维习惯和文化背景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遵循“内外有别”的原则,不断优化翻译质量,提高对外信息传播的效果,而新闻翻译文本的研究和价值的挖掘是其重要途径。近年来,认知科学方向的译论发展为新闻翻译领域带来了新的理论源泉。“2015—2017年高频出现的关键词‘翻译过程’成为新一轮的研究前沿与热点话题,突显出新闻翻译研究重心由‘翻译结果’向‘翻译过程’偏移,一定程度上预示了今后国内新闻翻译研究的趋势。”[14]此外,我国新闻翻译研究仍面临“研究涉及的媒介形式和语种转换形式单一”[15]的问题,网络新闻翻译涉及较少,除英语外,汉语与其他语种的外译研究尚存不足。

(一)词汇语义概念的移植与映射

“转喻是发生在同一认知模型中的认知操作过程,并且在 ICM 内运作,其中一个概念实体或载体为同一ICM 内的另一个概念实体或目标提供心理可及。”[8]25这些概念实体处于相同认知域矩阵中,相互间构成整体与部分,部分与整体,或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以上的关系构型既存在于事物、行为当中,同时还出现在事件、信息组织与构建等各种认知模型中,数量不胜枚举,从而衍生出转喻邻接关系类型的多样化扩展。事物与行为概念根据语义主要归属于词汇范畴体系,词汇的翻译常常是基于转喻机制,反映出两个概念之间的映射和认知范畴的移植,具体表现为范畴的上位、下位或错位之间的替代,图示与例示之间的上层、下层或同层级之间的转换,又或是矩阵域中主域与次域,次域与次域之间的替换。总之,“同一个框架内的不同概念间、不同概念与整个框架间,以及一个大框架内的不同框架间会形成一个邻接关系的网络。”[16]

1.词汇范畴的移植

词语的翻译表面上是语码的转换,而内在机制上经常体现为上位范畴和下属范畴的移植。转喻是一种认知操作,是词汇意义变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无论词义范围的扩大或是缩小都有转喻的影子。“转喻是意义扩展最为基本的过程,甚至比隐喻还更为重要。”[17]例1和例2的翻译在认知层面均发生了不同类型的转喻运作。

例1 不断出现让人出乎意料的发展,看着让人惊喜。

译文 シンプルなストーリーに思わぬ展開が現れ、読者に喜びと驚きを与えた。

例2 对英国《每日邮报》说:“……。”

译文 英紙「デイリー·メール」の取材に対して「…」と分析した。

例1的源语“人” 依据文本语境,在翻译过程中典型成员 “読者”被锁定,两者之间构成了典型成员转指上位范畴的转喻关系。例2翻译中,“英紙「デイリー·メール」の取材”转指“英国《每日邮报》”,构成了以事件主体行为代替事件主体的转喻关系。例1和例2在翻译过程中形成了具体义和概括义的语言转换,在转喻类型上属于部分转指整体的范畴移植。

2.语义概念的映射

“转喻是指在同一个认知域中用较易感知的部分来理解整体或整体的一部分的认知现象。”[18]208。翻译转喻还体现在事物与动作,抽象概括与具体表现等语义概念的映射。如:

例3 星矢还是那么可爱那么帅,一惊一乍的好像小儿多动症的高中生。

译文 星矢は相変わらず可愛くてイケメン。驚く様子がまるで多動症の中高生みたい。

例4 中国作品得到日本漫画家点赞。

译文 日本人漫画家は中国の作品を評価した。

例3中“一惊一乍”为受惊吓时的具体表现行为,是一种感性体验。翻译过程中,“吃惊”这一概念中心被激活,在目标语中由具体的动作概念映射为抽象事物的完型概念“驚く様子”。例4 中“点赞”来源于网络社区的“赞”功能,是“赞同”“喜爱”的表现形式之一,在翻译中核心概念被激活和链接,折射为认知域中的抽象概括动词“評価した”。由是观之,源语的词汇经过翻译,概念在转喻机制下被加工,与目标语之间均构成了语义之间的级阶关系。以上译例中“以面代点”“以偏概全”的语义转换充分反映了翻译过程中转喻的参与和运作。

(二)事件过程中的邻近性激活

一个言语事件可以由开始、中间过程和结果等若干环节构成,犹如一个脚本可由诸多场景元素构成一样。ICM是“建立在许多认知模式(CM)复杂的、整合的完形结构。”[8]68“ICM的结构为ICM=CM1+CM2+CM3+ ……CMn。”[18]207认知转喻既可以体现为ICM及其CM之间的转指,也可以是CM之间的互代。一个事件语义框可看作是整体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当其中的组成部分被加工或激活时,人们可以以整体为背景,通过联想触发其他部分。“语言表达提及脚本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可激活整个脚本,从而实施脚本所负载的言语行为。”[19]人们的思维认知产生于与现实世界的互动过程中,语言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的经验构建。一个事件的语言形式背后隐含着一大串相似或邻近的认知概念和环节,不同语言主体在表征同一事件时激活和凸显哪个环节有同有异。翻译活动中,基于邻近性的转喻机制必不可少,需要对源语信息进行贴切的等值复制。如:

例5 任何进行商品化生产和进入市场的转基因农产品都要经过严格的科学检测,……。

译文 実用化され市場に流通するすべての遺伝子組み換え作物は、厳しい科学検査に合格し、…。

例6 2010年,《云南映像》第二次来到日本,依然大受欢迎。

译文 10年にも日本公演を行い、相変わらずの大人気となった。

事件中的动词和各个环节并不是静止的,而属于事件动态发展中的一部分。译者主体在翻译过程中依据自身的理解和偏向,目的语读者的认知接受度等诸多因素,在译语环境中选择与源语文本材料相对应的文本材料。事件中的动作框架通常是按照时间顺序有机链接起来的,在翻译中根据凸显环节的不同,进行脚本框架内部不同序列之间的转喻操作。例5中,源语聚焦于检测过程,而译文的“厳しい科学検査に合格し”则聚焦于检查结果,以结果转过程。例6中,“来到日本”与“日本公演を行い”构成脚本框架中的前后序列关系,目标语以中间的核心阶段“进行”代替源语的开始阶段“来到”。由此可见,例5和例6译者在翻译中对事件进行了邻近序列的转喻操作,将源语中脚本的默认值部分,即隐含序列进行了显译,而原有序列则被舍去,转化为默认值。

“‘事件结构’有不同的侧面,一个概念的启动会导致相关联的概念的激活,说话者只需要选取概念系统中的激活点去触动听话人的概念系统中的网络。”[20]言语事件的转喻翻译不仅表现在取而代之,还体现于序列的部分省略。如:

例7 中国人自己了解、喜欢。

译文 中国人自身もそれを好んでいる

例8 由日本太阳升集团(Albax)邀请与策划,太阳升集团与TBS、Bunkamura共同主办的《云南映像》

日本公演定于4月9日至17日在东京的涩谷东急文化村果园剧场举行。

译文 日本のアルバックスが企画し、TBS、Bunkamuraと共催する民族歌舞劇「シャングリラ」日本公

演が4月9から17日まで、東京渋谷Bunkamuraオーチャードホールで行われる。

例7和例8中,源语序列中的“了解”“邀请”在译语中以缺省形式出现。由于“了解”是“喜欢”的前提,“邀请”是“策划”的起始阶段,“了解”与“喜欢”、“邀请”与“策划”,两者之间均构成了整体事件中连续性序列的先后邻近关系,从而为翻译中隐藏前者、凸显后者的整体性提供了允准条件。可见,人们倾向于使用相同或相似概念构建脚本框架,对于相同的事件,不同的语言主体在内容表征上不尽相同。

(三)语篇层面的翻译转喻

1.概念与形式的显隐

作为译者认知目标的文本材料除了上述的词汇概念和句子结构外,还包括语篇层面。翻译过程中的转喻运作还可以从语篇角度进行分析。语篇的生成、连贯依靠衔接系统来构建,主要方式有照应、省略、替代以及连接词和词汇衔接四种。“形式衔接手段并非形成语篇连贯性的唯一条件,语篇的语义内容和心智上的认知连贯性才是决定一组语句成为语篇的必要条件。”[21]不同类型的语言,语篇结构特征和表征方式不一而足。不同主体在特定环境下对文本的认知含有个体性观照。因此,在汉日翻译过程中会发生不同衔接方式上的转换,例如零形式的隐化是以局部代整体,凸显中心语义,讲究简洁流畅;照应、连接词等的显化则是以整体代局部,增强信息的立体感,消除读者的理解障碍。这种转喻机制的操作受到了语言类型特征的制约和语境内部条件的允准。

(1)概念与形式的隐化

“分析语篇连贯、生成和理解,应主要从深层的认知世界角度才能做出更为合理的解释。”[22]完型感知中,局部的认知概念和语法形式成分的激活显化与省略隐化,构成了源语与译语之间整体与部分的转喻关系。如:

例9 当每平方米乘客人数不到2人时,购买率为2.1%,当车厢密度增加到每平方米5人时,购买率上

升到4.3%。

译文 すると、1平方メートル当たりの乗客が2人以下の時、購入率が2.1%だったのに対し、5人に

増加すると、4.3%に上昇したという。

例10 目前她的淘宝店主推奶粉等母婴用品。

译文 現在は粉ミルクなどのマタニティ·ベビー用品を中心に手がけている。

例9和例10中,源语的 “车厢密度”和“她的淘宝店”是回指已知的旧信息,在语篇中构成概念成分上的照应,为命题发展提供索引,通过前呼后应构建了语篇的完整性。相应的译文则以缺省的零形式取而代之,隐去旧信息,凸显新的核心信息,以部分代整体,更符合日语表达的语言习惯。从语言认知思维的相对性来看,汉语属于意合类,语义的添加较为自由,语篇组织时倾向于为语义重叠,能详则详。日语属于形合类,在意义架构中喜简洁明快,往往省略重复的部分信息,读者完全可以通过联系言内语境参数,在心智上进行激活,轻易地获取省略的默认信息。

(2)概念与形式的显化

语篇的建构中连贯性是基础,不同语言和不同主体认知下的文本,语义内容在心智上的连贯性表征不可能完全等同。“语篇翻译的过程可以说就是连贯的识别和重构的过程。”[23]如:

例11 中国有很多东西,中国人自己了解、喜欢,怎样通过一个合适的推广手段,让外国人也喜欢。

译文 また、中国にはたくさんのものがあり、中国人自身もそれを好んでいるが、それをどのような

適切な手段で外国人にも好んでもらえるようにするかが問題。

例12 报告显示,在被问到为何担任企业高管时,女性高管的最大动因是推动企业战略发展和改变。

译文 同報告書によると、なぜ、企業の上級管理職に就いているのかとの質問に、女性の多くが、企

業戦略の発展と改革を推進するためと答えた。

例11中译入语使用了语法形式“それを”回指前项内容,显化源语句子中潜在的关联性。例12中概念内容“と答えた”与前述的“質問に”构成前后的连贯和呼应,以整体代局部,增强语篇的立体感与逻辑性。汉语与日语的意合和形合特性决定了句子间连贯性的隐性和显性倾向。前者是潜在的,需要读者通过上下文的概念内容来激活,后者是前景化的,有明确的表征形式。以上的转喻操作绝不是任意的,而是与语言认知结构、语境内容和主体性识解的交互作用密不可分,不但不会给读者带来理解障碍,还有助于提升译语读者的接受效果。

2.认知信息的增量与减量

在语篇构建中,基于语言的经济原则,需要提供适量的信息。王寅认为“从认知功能角度可将语篇描写为可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的一组语句。这样的一个整体能保证激活的信息在心智上具有链接性,使语篇形成一个统一的认知世界,获得语篇连贯性。”[18]346翻译过程中,源语主体原作者与目标语主体译者之间由于文化认知的差异,社会环境的不同,对同等信息的接受程度会不尽相同。“译者的背景知识(心理词库和心理表征) 是信息加工 (理解与表述源语文本) 的基础保障。”[24]因此,为实现信息传递的充分性和接受性,语篇层面的翻译常常需要借助转喻机制,在信息结构上进行增量与减量的调适,形成信息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转换,以适应目标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1)认知信息的增量

信息是人们体验世界获得的,在中日社会文化共性和差异性的影响下,文化背景等信息的认知上既有共享,也有空缺和相异之处。源语中部分文化背景信息的缺省预设了源语读者能自发地调用大脑中储存的关联知识来填补空白,契合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原则。而对于译入语读者来说,很多信息无法与源语语境认知共享,需要译者明示,并根据目标语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把现有的语句与隐含的背景认知相结合,将信息进行关联性扩展。如:

例13 上午的拍卖品以明清及近现代字画为主,其中包括齐白石、吴昌硕、郑板桥、丰子恺、梁启超

等名家的作品。

译文 午前は、明·清の書画や近現代書画を中心にオークションにかけられた。斉白石や呉昌碩、

鄭板橋、豊子愷、梁啓超など、中国で大家と称されるアーティストの作品も含まれていた。

例14 2015年杭州动漫企业“翻翻动漫”与日本数字漫画协会达成合作,成为该赛事在中国唯一的参

赛窗口。

译文 2015年に杭州で設立したアニメ企業「翻翻動漫」が日本デジタルマンガ協会と提携し、今回

のコンテストの中国における唯一の募集窓口となった。

例15 舒乙先生说,清朝乾隆年间,宫廷画师曾画过京城全图。

译文 中国の有名作家·老舎(本名·舒慶春)の息子である文学者·舒乙さんから、清の第6代皇帝·

乾隆帝の時代に、宮廷の絵師が北京市内のマップを作製したことがあると聞いた。

例13、例14和例15在翻译过程中借助转喻,使用增量策略,以整体代部分,显化了默认值,充盈了语篇结构。例13译文基于不同语境下的认知差异,增补了“大家”的界定范围,激活源语默认值“中国で”,使译文的语义更加清晰。例14的译文填充“で設立した”,将杭州与动漫企业“翻翻动漫”有机地连接起来。例15调用背景信息 “中国の有名作家·老舎(本名·舒慶春)の息子である文学者”和“清の第6代皇帝”,分别对人物“舒乙”和“乾隆”进行了前景化介绍。源语文本是开放的,翻译的转换是动态的。语篇层面信息的增减从形式上不拘一格,但都隐含着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转喻操作。

(2)认知信息的减量

“人生活在世界中,其立场和视角时时刻刻都受到这个世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制约。”[25]由于时空场境的变化,主体的感觉经验存在差异,因此翻译过程中有时需要采取转喻的认知操作,使用减量策略,把握信息主旨,适当提取符合交际目的的主要信息。如:

例16 香港国际机场能够获得业界及国际的肯定,赢得《空运世界》全球最佳机场2016的美誉,是香

港人的光荣。

译文 香港国際空港は業界及び国際的な評価を得て、『ATW』誌の世界最優秀空港2016の栄誉に輝いた。

例17 手动将iOS设备的日期设置到1970年5月或之前时间,你的iOS设备将无法重启。

译文 システムの日付を1970年5月以前にするとiOSが再起動しなくなる可能性がある。

例16中“是香港人的光荣”反映了主观内在情感,在源语语境中可激发共鸣。由于不同语言的主体无法脱离其社会化的存在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基于视角上的立场错位,以上信息无法在译入语读者主体间引发相似的社会效应,故被省略。例17中原文中的“手动”这一附加成分在译文中略去不译,化简了原文信息。因为在译入语规约中,过多修饰显得重复和累赘,反而削弱了主旨的表达。因此,翻译中适当的删减信息,选择性地凸显源语中的局部信息,以部分代整体,压缩语篇结构的转喻操作能使译文更加简练紧凑,达到行文合理的目的。

三 、 结语

本研究以人民网日文版的中日对译语料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观察和分析转喻在新闻汉日翻译中的运作情况,并探讨翻译策略和现象背后的转喻理据与路径。研究表明,新闻翻译过程中的转喻运用主要表现为词汇语义概念的移植与映射,事件过程中的邻近性激活以及概念与形式的显隐和认知信息的增量与减量;其转喻的发生既来源于语言类型、文化认知差异等因素的驱动,同时也离不开语境的参与,以及基于主体经验的个体性发挥。转喻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是翻译中语言转换的重要机制。转喻理论有力阐释了跨语言转换中的认知运作过程,同时也为译者的创造性翻译提供了认知空间。转喻理论在汉日新闻翻译中的运用研究对翻译质量的提升、翻译实践和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源语语篇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译文摘要
水利经济(2020年3期)2020-02-22 11:38:33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I Like Thinking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02:30:16
语篇特征探析
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02: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