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长安
(陕西省镇巴县简池镇中心小学,陕西 镇巴)
1.追赶潮流、流于形式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很多内容是不需要多媒体来辅导教学的,有些视频资料反而冲淡了我们的教学内容。我校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学六年级数学“比”一章节的公开课上,课堂导入时在电子白板上放映了“神五”升天视频画面,当时的画面、声音很有气势,同学们瞪大了眼睛,极度兴奋。然后教师就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的故事背景再结合图片讲了一番,最后再用视频播放了杨利伟在飞船中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最终这面国旗的长和宽是这节课知识的引入点,细算时间过了近10分钟。且不谈思想教育,就教学目的而言,用不着那么曲折引出国旗的长和宽,任课教师为了强调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的整合,强行使用多媒体视频。能够把多媒体技术带进课堂,应用新的教学手段固然是可取的,但是,如果不管课程的实质内容,不顾教学中是否需要这种新的教学手段,硬要把多媒体技术套用进来,只为顺应要求而用是否有益教学呢?
2.华而不实、冲淡主题
在实践教学中,有不少教师都试图力求彻底实现“多”媒体,以调动起学生的各项感官,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一年级的“认识加法”的公开课中,其中一个教学环节利用多媒体显示了以下精彩画面:几个小朋友和一个老师在绿茵茵的草地上嬉戏,草地上的花朵利用动画不停的摇摆,更吸引眼球的是在空中翩翩起舞蝴蝶,出示幻灯片之后教师要求看画面思考数学问题。由于教师设计的画面过于强调视觉效果,许多小朋友已被舞动着的蝴蝶吸引了注意力,教师只好不断地引导学生把注意力转到“老师”和“学生”上。部分老师为了追求课件的完美,花费大量的精力和网络技术制作的课件包含了大量的图片和动画,使得最终课件画面背景花哨,声音刺耳,按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显然,这种只求装饰不求效果的课件,不仅没有达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目的,反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干扰了学生的思维,冲淡了教学主题。
3.过度使用、代替板书
运用多媒体可以将图形直观再现,利于学生感知。在解决问题中我们是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要偏离训练目的,为解题而解题。如:在教学混合运算的时候,教师从一开始就利用幻灯片出示计算题让学生练习,然后再引出利用乘法分配率、结合率简便方法计算,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可咱们的老师在此处也就没有做过多地强调,幻灯片就一翻而过,接来下就是天一张地一张的练习题,整节课幻灯片就是一张张的练习纸。再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我校一教师很好地利用了多媒体推导出了圆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对圆面积计算求知欲也特别的高,最后要下课了老师总结时,白板上一个字也没有,随机抽学生回答面积计算公式时有好大一部分说不完整,所以再美的课件永远不能代替必要的板书。
4.课件主导、教师配角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扮演的是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位。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虽不排斥辅助教师的教授,但其终极目的应指向学生,即它应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促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1.明确目的
多媒体课件主要是为了服务于教学,课件的表现形式要简洁明了,不能繁琐,更不能花哨,切忌为了刻意“美化”课件而加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有碍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内容,吸引学生眼球的东西与教学内容无关,那么我们使用效率就大大降低了,事倍功半。
2.恰当好处
根据教学的重难点,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基础,找到学生学习中的困难,考虑用什么手段、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难点问题,以此找准信息技术应用的切入点。
3.提高练习效率
为了唤起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作业设计要摆脱机械重复的、枯燥乏味的、繁琐的死记硬背、无思维价值的练习。利用多媒体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练习题型单一、枯燥的问题,使学生厌烦练习的现象得以改变。
4.在多媒体课件编辑合成过程中,对现成的课件资源进行筛选,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重组、改编,将艺术性、教育性、科学性有机统一,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最后制作成“为我所用”的教学课件。
总之,多媒体进入课堂势不可挡,只有和传统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扬长避短,才能最大限度地优化课堂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