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新 殷其恒
【摘 要】目的:研究清肠汤用于治疗术后早期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例行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并采用温肥皂水灌肠;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清肠汤胃管注入并保留灌肠,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66%,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肠汤用于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具有显著疗效,能够有效改善病情,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且安全性较高,可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清肠汤;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65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2-0-01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腹部手术并发症,其主要是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导致肠壁水肿、渗出,从而形成粘连性肠梗阻[1]。对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必须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否则不仅起不到缓解肠梗阻的效果,还会引发其他严重的术后并发症,比如:短肠综合症、肠萎、肠坏死等等,甚至威胁患者生命。传统医学没有肠梗阻的相关概念,多将该病归属于医学的肠结、腹痛等范畴,采用清肠汤对其进行治疗,能够起到通便顺气的作用,且无任何副作用产生,安全性较高。本文以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清肠汤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究,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20至67岁,平均43.25岁;肠梗阻时间约为术后3至12d,平均7.36d;手术类型:胃癌根治术11例、胃穿孔修补术8例、胆囊切除术6例、结肠癌根治术 5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8至71岁,平均45.38岁;肠梗阻时间约为术后2至14d,平均8.03d;手术类型:胃癌根治术9例、胃穿孔修补术12例、胆囊切除术3例、结肠癌根治术 6例。患者均确诊为早期炎性肠梗阻,且对本次研究自愿签署知情意向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病症及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可比性良好(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例行常规疗法,包括术后进食,胃肠减压,保持电解质、水、酸碱的平衡,给予肠外营养支持,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消除水肿,减少肠道渗出,并采用生长抑素减少消化液分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清肠汤胃管注入并保留灌肠。主要步骤如下:取木香、大黄、各10g,红花 、赤芍 、莱菔子、枳实、白术各12g,桃仁、金银花各15g,党参、蒲公英各30g、甘草6g,加水煎至300ml,将其中200ml采用胃管每次100ml进行注入,余下100ml保留灌肠,1次/d;对照组采用温肥皂水进行灌肠,余100至200ml保留灌肠,1次/d。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排气恢复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以及排便恢复时间,胃液径流量等,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1.4 疗效判定 若患者腹胀腹痛症状消失,排便、排气正常,且进食后无恶心、呕吐现象产生,腹部X 线片无异常显示,则判定为治愈;若患者腹胀腹痛症状明显改善,排便排气基本正常则判定为有效;若患者腹胀腹痛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排便排气不畅,腹部压痛,且X 线片显示梗阻征象加重,或者产生腹膜炎症状则判定为无效[2]。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检验、計数资料采用t检验、Ridit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6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顾名思义,大多产生于胃肠手术早期,是临床十分常见的一种胃肠手术并发症[3]。该病主要是由于腹部创伤或者腹腔内炎症等导致肠壁出现水肿、渗出,造成肠梗阻。腹腔内炎症能够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影响肠道交感神经,从而导致胃肠道功能产生障碍。由于肠壁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不断增高,导致肠壁管出现水肿、充血、肠腔变窄,最终致使肠管发生粘连,进而加重肠道梗阻。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主要病状表现为腹胀腹痛,肛门排便排气不畅。若盲目采用手术对其进行治疗,可能引发其他严重并发症的产生,如肠梗死、肠萎等,甚至威胁患者生命[4]。当前,临床用于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主要方式是,禁食,减压肠胃,采用抗生素等维持水电解质的酸碱平衡,采用肠外营养供给,肠胃功能恢复较慢,患者住院时间较长,治疗负担较重。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逐渐被广泛应用到了术后炎性肠梗阻的治疗当中,采用中医的大黄、党参、白术、甘草等药材进行适量的配制,煎至300ml,采用胃管注入200ml,100ml保留灌肠,以起到泻热通便,促进肠胃蠕动及血液循环,抑制炎症的疗效,增强肠胃动力,并改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力。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清肠汤用于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效果显著。
综上,对术后早期性肠梗阻疾患者采用清肠汤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腹胀腹痛现象,促进肠胃功能恢复,且无任何副作用产生,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毛立锋. 通腑清肠汤治疗气滞热结型粘连性肠梗阻41例[J]. 浙江中医杂志,2017,52(02):109.
许正国,刘加升,张立光,孟昭旭. 清肠汤保留灌肠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02):69-70.
许正国,刘加升,马元华,蔡敬国. 清肠汤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J].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06):67-68+75.
许正国,孟昭旭,张立光,蔡敬国. 清肠汤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05):700+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