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氏胆胰合症方加减对消化系统多脏腑病变的临床应用

2018-02-18 02:11:14刘世儒魏淑玲刘红燕
健康大视野 2018年22期

刘世儒 魏淑玲 刘红燕

【摘 要】目的:探讨裴氏胆胰合症方加减治疗消化系统多脏腑病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4月78例消化系统多脏腑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予裴氏胆胰合症方加减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消化道症状评分变化和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治療2w、4w的消化道症状临床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后4w明显低于治疗2w(P<0.05)。痊愈31例,显效38例,有效7例, 无效2例,有效率为97.4%。结论:裴氏胆胰合症方加减治疗消化系统多脏腑病变,可有效改善消化道症状,临床疗效确切。

【关键词】裴氏胆胰合症方;消化系统多脏腑病变;证候积分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2-0-01

消化系统多脏腑病变指的是多个消化系统器官同时发生病变,虽然病变脏腑不同,但各症状与舌脉有其共性,临床证型相同。裴正学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率先提出的“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的中西医结合“十六字方针”,是我国中西医结内科领域对疾病诊断、治疗的重要指导思想,主张将西医诊断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治疗以中药为主、西药为辅诊治思想[1],也就是将临床辨病与辨证有机结合,辨明是“同病异症”还是“异病同症”,从而决定需“同病异治”还是需“异病同治”[2]。裴氏胆胰合症方是裴正学教授所创的经验方,本研究采用裴氏胆胰合症方加减治疗消化系统多脏腑病变,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7年6月~2018年4月78例消化系统多脏腑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内科学》相关诊断标准,并结合实验室检查、纤维食管、胃及结肠镜检查、超声、气钡造影等检查明确诊断;②中医辨证分型符合《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肝郁脾虚型。排除标准:①并有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②对本研究所试药物过敏;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其中男42例,女36例,年龄28~67岁,平均年龄(38.29±8.49)岁,慢性胃炎并慢性结肠炎37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28例,消化性溃疡并返流性食管炎13例。

1.2 方药 本组均予裴氏胆胰合症方:柴胡10g、枳实10g、白芍10g、炙甘草6g、川楝子20g、丹参20g、木香6g、草寇6g、大黄6g、黄芩10g、黄连6g、蒲公英15g、败酱草15g、川芎6g、香附6g、川椒4g。泛酸烧心者加元胡、明矾、煅瓦楞;呃逆甚者加丁香、生赭石、旋覆花。一天1剂分2次煎服,均不服用其它消化系统相关药物,总疗程4周。

1.3 观察指标 ①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w、4w根据《消化道症状临床评分表》对患者的消化道症状进行计分,主要正在有脘胁胀痛、乏力、腹部饱胀、烧心、腹泻、呃逆、食欲不振等,无症状为0分,轻度症状为1分,中度症状为2分,重度症状为3分,极重度症状为4分。②疗效评定标准[3]: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降低>90%为痊愈;60%~90%为显效;30%~60%为有效;<30%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消化道症状临床评分变化 患者治疗2w、4w的消化道症状临床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后4w明显低于治疗2w(P<0.05),见表1。

2.2 临床疗效 痊愈31例,显效38例,有效7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7.4%。

3 讨论

通过中西医结合诊断,全面系统地查出症状与体征,明确哪些脏腑发生了病变,分清主从关系与因果关系,遵循疾病诊治的科学性原则。消化系统多脏腑病变看似复杂,其实并病之间具有共性,其病因病机无外乎是外感六淫、情志不遂、饮食不节以及湿、痰、瘀绵绵纠缠,致寒热失调,气机升降失常,脾气虚是基本的病理,随着病程迁延累及肝、胆、胃,出现脾胃虚寒、肝脾气滞、胆汁反流、肝胃不和、肝郁化热等,并且后期将发展为瘀血阻滞[4]。因此可“异病同治”,统一治法与方药,治疗的原则是健脾益气。

裴氏胆胰合症方中柴胡升阳举陷、疏肝解郁,现代研究表明,柴胡具有调节肝脏中脂质代谢及保护肝细胞等作用,同时还可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等。枳实积滞内停、泄热除痞、消食强胃,具有调节胃肠平滑肌、抗溃疡等作用,以上二药一升一降,调节肝胃气机。香附子行气解郁,可促进胆汁分泌,保护肝脏功能,其含有的α-香附酮具有镇痛作用。川楝子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有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白芍平抑肝阳、养血敛阴、柔肝止痛,有镇痛、镇静、保肝的作用。川芎活血行气,丹参活血祛瘀,有抗肝损伤、促进组织修复作用。三黄与败酱草、蒲公英相伍强化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通利胆腑之功。草寇燥温祛寒、健脾暖胃,能提高胃蛋白酶活力。川椒温中止痛,甘草调和诸药。以上诸药配伍共奏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清热利湿、健脾和胃之功[5]。需注意,枳实、草寇不宜剂量过大,否则容易引起腹胀、流涎等不良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治疗2w、4w的消化道症状临床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消化道症状逐步缓解,有效率达到97.4%。证明,裴氏胆胰合症方加减治疗消化系统多脏腑病变,可有效改善消化道症状,临床疗效确切。

参考文献

刘世儒主编《裴正学医学讲座集》,裴正学主编《裴正学医案笔记》、《中西医结合实用内科学》.

鲁维德.裴正学教授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探讨[J].中医研究,2010,23(8):62-63.

姜凯,黄立秋.疏肝利胆汤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J].吉林中医药,2015,35(1):40-43.

郝军,姜娜,雷海燕,等.《太平圣惠方》从脾治疗多种病证的临床意义探析[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4(1):7-9.

刘世儒等编著的《裴正学医学经验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