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建筑设计专业课程群的建设

2018-02-15 16:42:04林向武
西部皮革 2018年18期
关键词:建筑行业建筑设计高职

林向武

(湖南城市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稳步推进,对于建筑人才的需求逐渐加大。一般而言,在市场上,建筑行业的薪酬是比较可观的,这就吸引了较多的学生学习建筑专业,从事建筑行业。目前,高内高职院校开设建筑学专业的比例也较大,如何在与本科教学的对比中求得生存,形成自身的特色,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难题和困境。实践证明,改革是唯一的出路,尤其是要进行课程改革。一方面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是要进行创新,尤其是进行课程创新。面向上,要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负责;课程上,要形成体系;资源上,要合理利用社会和企业的力量。

1 人才规格与专业教育目标

从人才培养目标上,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知识目标上,学生要具备专业知识(建筑学、项目学、力学、设计管理等),具备文化素养(人文和英语等),具备数学和逻辑学等;从能力上讲,学生要获得建筑设计能力、技术方案的编制能力、项目质量管理能力、材料的组织能力、专业的应用能力、团队的协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学生毕业后可以往建筑设计、监理、造价咨询和建筑设计等建筑业企业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工作;从就业的岗位上,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一线的设计工作,也可以从事设计管理相关的工作,具体有技术员、设计员、安全员、质检员、监理员、造价员、管理员、资料员等等。

2 专业群课程体系

高职建筑设计专业课程群的建设,一是要遵循课程的发展规律,二是要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一般而言,就要从新手到骨干再到技术专家这样一个过程,构建起初级共享、中级分立和高级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2.1 初级共享

是指入门的课程,或者说是建筑专业的基础课程,是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学习和掌握的课程。这些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知识构成、能力需求、制图能力、软件的设计能力、材料的技术能力等等,是学生今后就业的主要技能获得源,也是专业的基石。没有学会这些初级的课程,更高层次的水平提升就不切实际。初级共享的课程,既包含理论的学习,也包含实践的环节,是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相互融合阶段。换言之,初级课程是搭建了一个平台,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去获得更高层级的技能。举例说明,学生在学习了设计识图课程和项目管理等课程后,就初步了解了整个专业的概貌,以及需要掌握的程序和基本技能,以及在今后就业中需要具备的初步的测量、预算、设计和管理的能力。

2.2 中级分立

学生具有差异性,因秉性不同,天赋也不同,对专业的学习或者兴趣也不同。高职院校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课程进行差异化的优化。现在很多的高校在低年级不分具体的专业,而是一个大的方向,让学生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根据学生自身对于专业的态度,再选择具体的专业,如此才不至于在选择的过程中盲目化。学生在获得初级课程知识后,在中年级,就选择相关的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或模块,进行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这个阶段的学习课程要求较高,侧重于自主项目、综合项目、科研项目、实践项目等,再次从学生的测量、管理、预算和设计等方面提高学生的素养。

2.3 高级共选

课程是相通的,都具备一定的规律,学生在具备一定专业基础之后,就可以在更高层次的能力模块后进行拓展。教育因材施教,注重个性的开发,侧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在开发和适应学生就业岗位能力和拓展课程上,具有核心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十分有必要。一般而言,建筑行业是以项目技术、设计技术等为核心的,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 课程核心能力培养路径

3.1 项目贯通

如果说有一种方式可以将整个建筑专业的课程贯穿起来,那就是项目。建筑项目本身就是项目,学生就业主要从事的也就是项目的设计、项目的设计和项目的管理等。因此,从项目项目出发,将整个建筑课程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将整个学生能力培养过程联动起来,将这个学生的素质融会贯通起来。这种途径即项目贯通,或者叫做项目系统化教学。因此,在教学时,要进行科学地规划、精致的设计、合理的组织、有条不紊、循序渐进、触类旁通,实现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当然,也要注重项目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不能断章取义,不能顾此失彼、不能前后颠倒。一级一级推进,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累积由浅入深,在实践中超越,在实践中不断总结。

3.2 标准融入

行业有标准,有了标准才能对标,才能制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的方案。一般而言,标准有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有国家标准也有地方标准,无论何种标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参照。而且要对照具体的岗位、具体的要求进行参考。在高职院校建筑行业,一是要多对标市场要求。经济的快速发展推进着市场的巨大变化,建筑行业也日新月异,教学时要多做市场调研,从顾客的需求出发,从企业的需求出发,开展相关课程群的建设。二是要对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如此才能充分的了解行情,不至于滞后于相关专业的发展,保证课程内容的时效性。

4 学业评价

4.1 课程考核原则

学习学得怎样?学生是否掌握了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学生是否具备了未来从事建筑行业相关的素养?这都需要评价,通过评价来督导,通过评价来指挥,通过评价来反思,通过评价来建设。在课程考核中,一是要明确标准和具体的指标,从实际上考察建筑相关课程建设是否对标,是否落地,是否利于人才的培养;二是要建立团队,要建立由专家、管理者、一线教师、技术骨干、行业精英等为成员的督导团队,从多方面去评价,无论是教学的内容、教学的组织、教学的目标、实践教学还是作业的布置、课后的辅导等等,全面衡量建筑课程的实施。三是要时刻具有改革和创新的意识,在评价上侧重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侧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侧重课程改革的推进,侧重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等等。

4.2 考核方式

就目前而言,建筑项目设计课程的评价方式有多种,不一而是,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传统的笔试,应试教育的经验或者成果,以卷面的形式通过主客观题的形式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理论;二是机试,稍显现代,利用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在计算机操作上进行测试,可以机器阅卷,提高了效率;三是现场测试,即实操测试,通过相应的实际操作考察学生动手能力和相关素质;四是宣讲或者答辩,采用的是成果汇报的方式,在一定的时间内,学生将所学展示出来,是学生实际能力的一种较好验证方式;五是企业测评,即通过实际的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带着任务和目标,完成相应的考核。

5 结语

建筑设计专业课程群的建设,说到底,不是赶时髦,而是应对市场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就其核心要素而言,一是要打造教师团队,而且是双师双能型的教师队伍,既懂行业又懂学术,双向指导;二是要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于学生的实操能力,服务于具体岗位的需要,三是要注重联动,在建设中多调动政府和企业的资源,充分协调课程本身的元素,建立科学的体系。总之,建筑设计课程的开发,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学习规律,主动对接标准,满足社会需求。

猜你喜欢
建筑行业建筑设计高职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聚丙烯泡沫塑料的制备及其在建筑行业的应用
上海建材(2019年6期)2019-08-13 06:49:34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建筑设计的困惑
现代装饰(2017年9期)2017-05-25 01:59:43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BIM2.0探索在建筑行业的新价值
信息技术构建建筑行业新格局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探讨居、商、景一体化的建筑设计
河南科技(2014年11期)2014-02-27 14:10:05
海峡影艺(2012年1期)2012-11-30 08: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