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玉娥,郝 莹
(1.西北民族大学 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2.西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从1899年“全英羽毛球锦标赛”开始,羽毛球发球得分制比赛规则,沿用了100多年的历史.2006年世界羽联为了缩短比赛时间、增加比赛观赏性、便捷媒体传播、加大广告播出等目的,将羽毛球比赛规则由发球得分制改为每球得分制[1].新的比赛规则实施以来,每球得分制的比赛规则是否朝着国际羽联所希望的那样运行,是否出现了新的问题或存在不合理性,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羽毛球顶级赛事的观察,对已有案例进行分析,以期对羽毛球运动更好发展提供借鉴.
以连续四届奥运会女单决赛运动员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两届旧赛制、两届新赛制,见表1),并将新规则执行以来,在国际、国内高水平的重大赛事活动中,女单运动员受伤情况进行分析.
表1奥运会团体决赛女单比赛基本情况
通过现场拍摄、网络高清视频下载等方法,获得了2000年至2012年连续四年奥运会女单决赛的完整录像,并运用秒表计时的方法统计每局比赛的总用时及回合球用时的时间特征参数,用计数器人工统计了各项回合球拍数等运动参数.
采用EXCEL软件对每场比赛数据的比分、时间参数及回合球拍数、击球频率等样本进行再计算,以获取相关数据的结果.
将新规则实施前、后连续4届奥运会女单决赛时间为序列,进行各参数的比较分析,并基于女单选手中途因伤退赛的案例进行了推理分析.系统归纳导致女单选手中途退赛的原因,探究新赛制对女子选手伤病的影响.
3.1.1 新旧赛制规则差异3.1.1.1 旧赛制——发球得分制
羽毛球运动发球得分制沿用了上百年.发球得分制规定,有发球权的一方赢得该回合方可得分,没有发球权一方赢得该回合只能获得发球权.这种赛制往往会使比赛出现不能得分的反复“换发球”局面,比赛时间无法精准确定.羽毛球比赛最基本的比赛元素是由男单、女单、男双、女双、混双5个项目组成,其中男单、男双、女双、混双的比赛,为15分为一局,每场比赛采用三局两胜制;女单比赛则区别于其他4项,11分为一局,每场比赛采用三局两胜制.就每一局比赛来说,女单一局较其他4项少4分,在一场三局两胜的比赛中,女单两局的比赛较其他4项少8分,三局的比赛少12分.这样,无论是一局比赛还是一场比赛,女单项目从比赛的时间、比赛的运动负荷都将小于其他4项比赛,说明当时在制定比赛规则时,充分考虑到了男女之间运动能力的差异.
3.1.1.2 新赛制——每球得分制
2006年世界羽毛球联合会宣布羽毛球团体比赛施行新的赛制,即每球得分制.新赛制规定所有项目的比赛均改为21分为一局,每场比赛采用三局两胜制.修改后的规则,取消了轮换发球得分的规定,使得比赛时间相对固定,有效增强了电视转播的效果.但是,新赛制下不论男子还是女子比赛项目均为每局21分,并未考虑女子运动员生理特点,未将女单项目与其他项目作以区分.
3.1.2 新/旧赛制时间特征对比
为了探讨新赛制的实施对羽毛球女单赛的影响,本研究以2006年新赛制规则实施为节点,选取其前、后各两届奥运会女单决赛为研究对象,运用个案分析对比的方法,分析探讨新、旧赛制下女单比赛的差异.
从比赛总用时来看(表2),采用旧赛制的2000年悉尼奥运会,女单比赛打了仅2局,用时1 800 s.新赛制后的两届比赛均打满3局,用时超过4 000 s,这样新赛制的实施显然拉长了比赛的时间.回合球用时也明显表现出增加的趋势,说明实施每球得分制后,比赛时间反而被加大.比赛时间密度(指的是比赛净时间和比赛总时间的比值)的增加,可以用来反映比赛的精彩程度及对抗的激烈程度,并可以间接反映比赛时间的分配状况.表2的数据显示,四届奥运会的比赛时间密度并未有太大变化,且有降低趋势.四届比赛的时间密度在38%~27%之间,也就是说三分之二的时间由于各方面因素而被损耗,新赛制后将近四分之三的时间损耗.新赛制拉大了比赛时程,也导致了比赛过程中因为其他因素损失的时间随之增多,这里的其他因素包括暂停、受伤延时及运动员回合球后的自发调整等.
表2奥运会团体决赛女单比赛时间特征
3.1.3 新/旧赛制运动负荷差异分析
通过对奥运会女单决赛的运动负荷差异进行研究发现(表3),得失分与换发球之和、总回合球拍数、最多回合拍数、每次回合球平均击球拍数及击球频率5项指标均有显著上升.其中,排除2000年悉尼奥运会女单比赛只打了两局的情况,其他三场比赛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并未受到影响.新的赛制带来了更加激烈的比赛.从最多回合球拍数可以看出,2012年伦敦奥运会最多打到了43拍,大大提升了比赛的精彩程度.2012年伦敦奥运会击球频率达到(1.03±0.08),明显高于2000年的悉尼(0.77±0.01)和2004年的雅典(0.86±0.01)击球频率,2012年伦敦女单比赛的击球频率甚至比2000年悉尼时的增长了25.24%.击球频率的提升要求运动员具备更充分的体能储备,运动员要在强节奏对抗的基础上保证稳定的主动进攻得分能力.
表3奥运会团体决赛女单运动负荷特征
新规则执行以来,国内外高水平重大赛事中女单运动员场上受伤现象频频发生(表1).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至2015年间各类重大赛事中优秀女子单打运动员比赛期间因急性损伤退赛的案例共达17人次,其中大多数退赛的情况发生在比赛后半段,特别是第3局退赛的情况较多,只有2015年苏迪曼杯半决赛中玛努布蒂的因伤退赛出现在开局5分钟.说明运动员在比赛后程处于身体极度疲劳状态,持续时间较长的高强度比赛容易形成运动员的急性损伤.
从受伤发生的部位来看,伤病集中在膝关节、踝关节及跟腱等下肢部位.羽毛球比赛中,运动员需要在较大范围内频繁地做步伐的移动,特别是多发生于不同方向及重心高度的急停、急转变相运动及大幅度的蹬跨步,这些下肢步伐的频繁使用对运动员的肌肉、韧带力量及速度耐力都具有极高的要求.
新赛制为了保证比赛的连续性,为了使比赛公平、公正,在比赛中不允许运动员为了达到喘息的目的而有意拖延时间,这对运动员体能就有着更高的要求.新赛制实施后年轻运动员也频频出现赛场因伤退赛的情况,如王适娴和索敌均在19岁时就发生了退赛事件.其中,2009年第十二届全运会19岁的王适娴从女单四分之一决赛到决赛,每一场比赛都进行了三局,平均用时在65分钟以上,最终在与王琳的冠亚军决赛中出现伤情,在最后的决胜局中以悬殊比分输于对手.
同样曾被视为国羽“一姐”的王琳,自从2010年巴黎世界羽毛球锦标赛上夺得女单冠军之后,连续在2010年的中国大师赛、2011年新加坡超级赛和2012年全国锦标赛中三次因伤退赛.其中,王琳第三次在运动场上受伤是在2012年全国羽毛球团体锦标赛中,当时共有8场因伤退赛的比赛,女单就占了6场,占总因伤退赛的75%.其中伤病最为严重的是王琳,在与对手比赛进行到第三局时,王琳膝关节再次受伤,十字交叉韧带再次断裂,这次受伤宣告了她运动生涯的终结.
近年来,国外军团的女单选手也是伤病不断.韩国选手裴延姝,于2010年马来西亚羽毛球超级赛女单冠亚军决赛中,决胜局时由于脚部受伤,中途退赛屈居亚军;皮红艳2011年1月因左腿十字韧带受伤而接受手术治疗;对中国女单最具威胁的挑战者丹麦女将拉斯姆森于2005年苏迪曼杯赛中跟腱断裂,2012年印尼公开赛时再次由于跟腱受伤而退赛;第14届苏迪曼杯中国对印度尼西亚的半决赛女单比赛中,李雪芮对阵印尼选手马努布蒂,比赛刚进行不足5分钟,马努布蒂因左膝关节受伤而退赛.
表4国内外优秀女单运动员受伤时间、部位、年龄统计表
本调查案例中涉及的女单运动员均为世界顶级优秀女运动员,她们多次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但因运动生涯伤情的出现,特别是年轻选手比赛中伤病的过早出现,严重影响了其今后的事业发展,有些还出现被迫退役的结局.
现行羽毛球比赛规则要求所有比赛均为21分每球得分制,这与沿用了百年的11分发球得分制完全不同.在发球得分制时代,女单每局11分,其他4个项目每局15分,女单局分仅接近其他比赛分值的四分之三,这样一场比赛下来与其他4项相比不仅省时,也省力.而现行21分每球得分制就不同了,每一局双方在激烈的争夺中必须有一方得到21分才能获胜,每1分意味着通过一次发球后双方要进行无数拍的较量,无数次的跑动蹬跨、击球,最终以某一方赢球而终结.这样一场激烈的比赛,对于双方运动员来讲,要想赢得一局比赛,就得经过几十分的争夺;要想赢得一场三局两胜的比赛,就得进行少则几十分,多则百余分的争夺.通过表4的调查发现,女运动员的受伤往往是发生在体力出现下降的第三局,身体状况得不到恢复,又要竭尽全力去拼搏的情况下发生的.例如,王琳的第三次受伤是比赛打到决胜局、比分在6比10时发生的,此时整个比赛已经用时45分钟,而双方各自得分相加已达到88分.这88分都是在双方的激烈角逐中产生的.超大负荷的运动容易使运动员出现疲劳,势必导致女运动员的受伤几率上升.就王琳来讲,如果按照旧规则,即便是发球得分制,要经历无数不得分的换发球,比赛打到总分值88分的几率也是很小的.因此,新赛制对于高水平的竞赛来讲,增加了运动员比赛时各动作的强度,同时也增加了女运动员受伤的几率.
3.3.1 新赛制要求女单选手拥有更高的体能储备
从生理学角度讲,运动员是否具有赛场竞争力,取决于这项运动的间歇特性和一些生理变量指标,如心率、血乳酸浓度和氧气消耗[2].有报道称,羽毛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可以达到其最大心率的89.0%[3].新赛制导致比赛更为密集,要求运动员应该得到更多的休息时间以便机体交换氧气,达到生物能量的恢复[4].然而,新赛制的实施,不但要求女单运动员要在与男单选手相同面积的场地比赛中竞赛,还要完成相同的竞赛比分.与男子相比,女子在身体形态、结构及运动功能方面有诸多不同,女子有氧及无氧能力均低于男子,女子肌肉力量也小于男子.这些特点决定了女子的运动能力与男子有一定的差异.在男子运动生理与女子运动生理因素差别比较大的情况下,女单运动员和男单运动员采用同赛制、同场地的比赛规则,势必导致女运动员的受伤几率上升.
3.3.2 新赛制要求更高的女单技战术能力
单打比赛的技战术完全不同于双打比赛,每一分、每一个回合必须由自己完成.单打运动员的打法与双打运动员的打法完全不同,单打以四方球为主,双方拉吊结合,回击的球路都是对方最被动,最难接的位置,运动员需要根据场上情况不断作出战术调整[5],从而寻找进攻的机会.女子选手的战术灵活多变,更加注重前后场的拉吊结合[6].每一个来球都会在对方最远、最难接的位置,使其前后左右大范围奔跑.这种打法需要运动员有强有力的下肢素质作为技术支撑,以保证在合适的位置处理来球,占据比赛的先机.单打的技战术打法本身对运动员体能的要求大于双打比赛,比赛中的高强度势必增加了运动员的受伤几率,对于女单运动员来说更是如此.然而,新赛制中高强度对抗使比赛节奏变得更为单一、得分手段更加直接、更加注重主动进攻[7],这为女子选手的技战术控制及安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从场地面积来看,单打场地为69.41平方米,小于双打的81.74平方米,但从个人活动范围计算,在相同赛制下,一名单打运动员的活动范围是双打运动员的1.7倍[8].加之,科技含量与性能高的球拍、运动鞋、塑胶场地的使用,使得比赛更加激烈、精彩、富有观赏性,同时也对运动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运动员身体素质必须适应及跟上现代器材的发展,也才能保持比赛运动的和谐.
综上所述,21分赛制是导致女单运动员在比赛中受伤的主要因素,年轻女运动员频发运动损伤的状况趋势明显.21分赛制造成了比赛在时间和空间运动强度的延伸.对于女单选手而言,新赛制带来的比赛时间的增长、每场平均分值的增多、回合球击球拍数及击球频率的上升,均导致了女子伤病几率的增高.此外,考虑到女子选手运动员综合能力低于男子、现代运动器械与场地对运动员身体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以及单打比赛的场地是双打比赛的1.7倍等内外因素的影响,更应区别对待女子单打项目.因此,笔者建议重新设置女单比赛规则,减少每一局比赛的分值,降低比赛的用时及强度,从而减少女单运动员在比赛中受伤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