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重庆,400712)
苹果、梨、葡萄和桃是我国除柑桔外的另外四大主产水果(不包括香蕉。下同),同时也是我国进出口数量较多的鲜果,其中,苹果出口量大多数年份居各类水果之首。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的统计数据(与我国海关部门统计数据基本一致),2017我国出口苹果(海关代码 080810)、梨(海关代码 080830)、葡萄(海关代码080610,指葡萄鲜果)和桃(海关代码080930,含油桃)等四类水果的数量合计达222.39万t,出口额合计达28.72亿美元,同2016年相比分别增加了5.78%和5.8%,分别占我国出口干鲜水果(指海关编码08章所列商品)总量和总额的30.83%和26.91%;进口量合计达31.91万t,进口额合计达7.43亿美元,同2016年相比分别减少了2.76%和3.21%,分别占我国进口干鲜水果总量和总额的3.50%和5.81%。
苹果是我国第一大水果,也是出口量常常高居首位的水果。在大量出口的同时,我国每年也要进口数量不少的苹果,只不过进口量远远小于出口量。
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的统计数据,2017年我国出口的苹果数量和金额同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出口量稳中略增,并再创历史新高,为132.84万t,较 2016年增加了0.63万t,增幅仅0.48%,占我国出口干鲜水果总量的比重较2016年提高了0.33个百分点,达18.41%;不过,出口额稳中略减,为14.53亿美元,较2016年减少了13.20万美元,减幅仅0.09‰,占我国出口干鲜水果总额的比重较2016年提高了0.37个百分点,达13.61%(见表1)。从近10年的出口变化看,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持续增长,并于2009年创下历史最高纪录之后,从2010年开始我国苹果出口量几乎持续下滑;到2016年,出口强势反弹,出口量再创历史新高,而且比2009年出口量还增加了12.82%;而2017年出口量继续稳中略增,再度刷新历史最高纪录;与此同时,出口额则几乎呈稳步增长态势,由几亿美元增加到14亿美元多(见图1);不过,出口量和出口额占我国出口干鲜水果总量和总额的比重并没有同步提升,2017年我国苹果出口量和出口额占我国出口干鲜水果的比重较10年前的2008年分别降低了0.40个和2.98个百分点。
表1 2017年中国进出口的苹果、梨、葡萄和桃的数量与金额变化
图1 2008—2017年中国出口苹果数量与金额变化
2017年我国出口苹果的目标市场共有57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在1 000 t以上的目标市场有孟加拉国、菲律宾、朝鲜、美国和挪威等25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和出口额合计分别达132.16万t和14.45亿美元,分别占我国出口苹果总量和总额的99.49%和99.45%;其中,出口孟加拉国、菲律宾和俄罗斯等7个国家的数量在10万t以上,出口量和出口额合计分别达87.21万t和9.59亿美元,分别占我国出口苹果总量和总额的65.65%和65.98%;出口朝鲜、哈萨克斯坦和沙特阿拉伯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数量在1万~8万t间,出口量和出口额合计分别达42.95万t和4.66亿美元,分别占中国出口苹果总量和总额的32.33%和32.06%。同2016年相比,2017年我国出口苹果主要目标市场没有多少变化,在出口量上万吨的18个目标市场中,仅有7个目标市场的出口量出现不同幅度增加,其中,出口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和朝鲜的数量增幅在50%以上;出口孟加拉国的数量虽然有所减少,但仍然高居榜首,不过出口额在所有目标市场仅排名第六位;出口越南的数量虽然在所有目标市场仅排名第六位,但出口额却高居首位(见表2)。
俄罗斯、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等3个国家曾是我国出口苹果数量排前三位的目标市场。其中,出口俄罗斯的数量在2014年以前几乎是一直稳居各目标市场之首,不过,近10年我国出口俄罗斯的苹果数量几乎是持续减少,到2014年已跌破10万t,在所有目标市场中的排名也由之前的第一降至第三;近两年出口量虽有反复,但仍然仅保持在10万t左右的低水平,在所有目标市场中的排位也继续下降。出口越南的数量2008—2010年保持在10万t以上,2008—2009年在所有目标市场中排名第二;自2010年开始大幅减少,到2010年已减少至7.43万t(为近10年最低),近两年虽然又增加到10万t以上,但在所有目标市场中的排名已降至第六。出口印度尼西亚的数量在2008—2012年一直保持在10万t以上,在所有目标市场中一直稳居前三位;2012年以后出口量出现较大起伏,2017年虽然增加到11.71万t(见图2),但在所有目标市场中的排名已降至第五位。与此同时,我国出口孟加拉国、印度和菲律宾等3个目标市场的苹果数量,由于近两年出现较大幅度增加,在所有目标市场中的排位不断提升,到2017年在所有目标市场中排位已提升至前三;不过,除出口孟加拉国的数量表现为稳步增加外,出口印度和菲律宾的数量波动较大(见图3)。
表2 2017年中国出口苹果主要目标市场分布
图2 2008—2017年中国对俄罗斯、越南和印度尼西亚出口的苹果数量变化
在出口量稳中略增的同时,2017年我国进口苹果的数量也稳中有增,达6.88万t,较 2016年增加了 0.17万 t,增幅 2.59%,占我国进口干鲜水果总量的比重则较2016年降低了0.08个百分点,仅0.75%;而进口金额也稳中略减,为1.16亿美元,较2016年减少了761.18万美元,减幅为6.18%,占我国进口干鲜水果总额的比重较2016年降低了0.15个百分点,仅0.90%(见表1)。从近10年的进口变化看,我国进口的苹果数量波动性较大,不过多数年份保持在5万t以上,而进口额也随着进口量的波动出现大幅波动,近3年则稳定在1亿美元以上(见图 4);占我国进口干鲜水果的比重总体呈降低态势,2017年进口量和进口额占我国进口干鲜水果的比重较10年前的2008年分别降低了0.46个和0.92个百分点。
图3 2008—2017年中国对孟加拉国、菲律宾和印度出口的苹果数量变化
2017年我国进口苹果来自美国、新西兰、智利、南非、法国、波兰、日本、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等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从美国、新西兰和智利进口的数量在1万t以上,合计达6.40万t,进口额合计达1.09亿美元,分别占中国进口苹果总量和总额的92.98%和94.19%;从南非、法国和波兰进口的数量在1 000~2 000 t间,合计4342.73t,进口额合计522.48万美元,分别占中国进口苹果总量和总额的6.31%和4.52%(见表3);从其他3个国家进口的数量几十吨至几百吨不等,合计仅占中国进口苹果总量的0.71%。
我国进口的苹果数量不稳定,进口来源地也不稳定。其中,从智利进口的数量虽然波动性较大,但近10年一直保持在1万t以上,占中国进口苹果总量的比重在18.59%~75.77%间波动,是我国进口苹果相对稳定的来源地;从美国进口的数量大多数年份都保持在1万t以上,但2013—2014年进口量很小,2013年进口量仅38.31 t,2014年进口量仅166.00 t;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口的数量起伏更大,而且并不是每年都有进口。
图4 2008—2017年中国进口苹果数量与金额变化
梨是我国产量仅次于苹果、柑桔的第三大水果,栽培品种主要是亚洲梨,出口的主要是酥梨和雪花梨等,出口量也位于苹果、柑桔之后,占我国出口干鲜水果总量的6%左右,是我国第三大出口水果;我国进口的梨除了日韩梨等亚洲梨外,还包括西洋梨等,进口量相对较小,占我国进口干鲜水果总量的比重不足0.10%。
统计数据表明,2017年我国出口的梨数量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出口量和出口额双双创历史新高,分别达51.91万t和5.43亿美元,较2016年分别增加了6.67万t和0.56亿美元,增幅分别为14.75%和11.52%,占我国出口干鲜水果总量和总额的比重较2016年分别提高了1.01个和0.65个百分点,分别为7.20%和5.09%(见表1)。从近10年的出口变化情况看,前几年我国出口的梨数量虽然出现较大波动,但近3年又快速恢复,并超越2009年的出口量(46.28万t),再创历史新高,占我国出口干鲜水果总量的比重一直稳定在5%以上;而出口额则基本保持了稳步增长态势,由2亿美元多增加到2017年的5亿美元多(见图5),占我国出口干鲜水果总额的比重则稳定在4%以上。
表3 2017年中国进口苹果主要来源地分布
2017年我国出口梨目标市场有63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在1 000 t以上的目标市场有印度尼西亚、越南、孟加拉国、澳大利亚和以色列等2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印度尼西亚的数量在10万t以上,达16.22万t,出口额达1.22亿美元,分别占我国出口梨总量和总额的31.25%和22.55%;出口越南、泰国和新加坡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数量在1万~8万t间,合计达30.38万t,出口额合计达3.77亿美元,分别占我国出口梨总量和总额的58.52%和69.42%。同2016年相比,2017年我国出口梨主要目标市场也没有发生太大变化,2017年出口量上万吨的目标市场2016年的出口量也基本上保持在1万t以上,其中,有5个目标市场的出口量较2016年有不同幅度增加,而出口印度尼西亚的数量和金额增幅最大(见表4)。
图5 2008—2017年中国出口梨数量与金额变化
从近10年的出口情况看,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马来西亚、俄罗斯和中国香港是中国大陆主要的梨出口市场,出口量合计占中国大陆出口梨总量的3/4左右。其中,出口印度尼西亚的数量在8.85万~16.22万t间波动,2009年以来在中国大陆出口梨目标市场中一直稳居首位,占中国大陆出口梨总量的比重在18.77%~31.81%间波动;出口越南的数量在3.27万~9.87万t间波动,除2009年超过印度尼西亚排名第一外,其他年份出口量在所有目标市场中一直排第二位,占中国大陆出口梨总量的比重在11.01%~21.60%间波动。相比之下,出口泰国、马来西亚、俄罗斯及中国香港的数量则要少一些,其中,出口泰国的数量在2.38万~4.83万t间波动,多数年份保持在3万t多(见图6),占中国大陆出口梨总量的比重在1.69%~12.77%间波动;出口马来西亚的数量与出口泰国的数量差不多,多数年份保持在3万t多,占中国大陆出口梨总量的比重在9%左右波动;出口俄罗斯的数量多数年份保持在2万t多,近两年不断增加,2017年出口量超过2008年,成为近10年最高,占中国大陆出口梨总量的比重在5.47%~8.87%间波动;出口中国香港地区的数量自2011年以来基本上呈持续增长态势,由2万t多增加到4万t多(见图7),占中国大陆出口梨总量的比重则在5.28%~10.64%间波动。
表4 2017年中国出口梨主要目标市场分布
图6 2008—2017年中国对印度尼西亚、越南和泰国出口的梨数量变化
图7 2008—2017年中国大陆对中国香港、马来西亚和俄罗斯出口的梨数量变化
2017年我国进口的梨数量和金额双双下跌,分别为7 574.62 t和1 236.30万美元,较2016年分别减少了648.89 t和93.69万美元,减幅分别为7.89%和7.04%,占我国进口干鲜水果总量和总额的比重也较2016年分别降低了0.02个和0.02个百分点,分别仅为0.08%和0.10%(见表1)。从近10年的进口情况看,在经历了连续9年的不同幅度地增加后,2017年我国进口的梨数量和金额首次出现下跌,尽管如此,2017年进口量和进口额仍然维持在历史较高水平 (见图8),分别是2008年进口量和进口额的821.10倍和456.50倍。
图8 2008—2017年中国进口梨数量与金额变化
2017年我国进口的梨来自比利时、阿根廷、美国、荷兰和新西兰等5个国家以及未具名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其中,从比利时、阿根廷、美国和荷兰等4个国家进口的数量在1000t以上,合计达7 275.20 t,进口额合计达1 170.24万美元,分别占中国进口梨总量和总额的96.05%和94.66%(见表5);从未具名的亚洲国家和地区进口的数量仅250 kg。
我国进口梨的数量少,进口来源地也较少。近年我国进口的梨主要来自比利时、阿根廷、荷兰、新西兰和美国等几个国家,偶有从日本、墨西哥、意大利等国家少量进口。其中,从比利时进口的数量自2014年以来就保持在1 000 t以上,从美国进口的数量自2013年以来就保持在1 000 t以上;从阿根廷进口始于2015年,2016年进口量突破1 000 t;从新西兰进口始于2012年,进口量一直保持在100~500 t间。总体来看,中国进口的梨数量虽然总体呈增加态势,但进口来源并不稳定,从各个国家和地区进口的数量年度起伏较大。
表5 2017年中国进口梨主要来源地分布
图9 2008—2017年中国出口葡萄数量与金额变化
葡萄是我国产量位于苹果、柑桔、梨和桃之后的第五大主产水果。我国生产的葡萄主要是鲜食葡萄,每年出口的葡萄鲜果数量在几万吨至一二十万吨之间,出口量位于苹果、柑桔和梨之后居第四位;与此同时,我国每年也要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口葡萄鲜果,进口量与出口量相当,是仅次于香蕉和柑桔的第三大进口新鲜水果。
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的统计数据,2017年我国出口的葡萄数量稳中有增,达28.04万 t,较 2016年增加了 2.59万 t,增幅为10.18%,占我国出口干鲜水果的比重较2016年提高了0.41个百分点,达3.89%;与此同时,出口额也小幅增加,达7.35亿美元,较2016年增加了0.72亿美元,增幅达10.78%,占我国出口干鲜水果的比重较2016年提高了0.84个百分点,达6.89%(见表1);出口量以及出口量与出口额占我国出口干鲜水果的比重均创历史新高。总体来看,近10年我国出口的葡萄数量和金额基本呈稳步增长态势,2017年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是2008年的4.43倍和15.50倍 (见图9);占我国出口干鲜水果总量和总额的比重也明显提高,其中,出口量占比提高了2.85个百分点,出口额占比提高了5.76个百分点。
2017年我国出口葡萄目标市场共有25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在1 000 t以上的目标市场有泰国、越南、马来西亚、俄罗斯和蒙古等11个国家和地区,合计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达27.72万t和7.29亿美元,分别占我国出口葡萄总量和总额的98.88%和99.16%。其中,出口泰国的数量最多,也是唯一一个出口量超过10万t的目标市场,达11.99万t,出口额达3.16亿美元,分别占我国出口葡萄总量和总额的42.75%和43.05%;出口越南、印度尼西亚、中国香港和马来西亚等4个国家和地区的数量在1万~8万t间,合计达12.78万t,出口额合计达3.53亿美元,分别占中国大陆出口葡萄总量和总额的45.58%和48.00%。在出口量上千吨的目标市场中,仅出口中国香港、马来西亚和哈萨克斯坦等3个国家和地区的数量和金额较2016年有不同幅度减少,出口其他8个国家和地区的数量和金额均有不同幅度增加,其中,出口菲律宾的数量和金额较2016年分别增加了6.81倍和7.19倍 (见表 6)。
表6 2017年中国出口葡萄主要目标市场分布
从近10年的出口情况看,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中国香港、马来西亚和俄罗斯是我国出口葡萄数量相对较多的目标市场,合计出口量占我国出口葡萄总量的90%以上。其中,出口泰国的数量稳步增加,由10年前的几千吨增加到近两年的近12万t,年均增幅达43.81%,占我国出口葡萄总量的比重也由10年前的10%左右提高到40%以上,一跃成为我国葡萄最大的出口市场;出口越南的数量虽有波动,但总体呈增加态势,尤其是2014年以来持续增加,出口量不断刷新历史纪录,占我国出口葡萄总量的比重则在21.30%~36.95%间波动;出口中国香港的数量总体也呈增加态势,虽然2017年出现大幅下跌,但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见图10)。出口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俄罗斯的数量波动性较大,其中,出口印度尼西亚的数量在0.31万~2.83万t间波动,出口马来西亚的数量在0.65万~1.81万t间波动,出口俄罗斯的数量在0.73万~1.80万t间波动,并表现出减少态势(见图11)。
图10 2008—2017年中国大陆对泰国、越南和中国香港出口的葡萄数量变化
图11 2008—2017年中国对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俄罗斯出口的葡萄数量变化
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的统计数据,2017年我国进口葡萄数量和金额未能延续持续增长的态势,较2016年分别减少了1.85万t和0.40亿美元,分别仅为23.39万t和5.90亿美元,减幅分别达7.32%和6.29%;占我国进口干鲜水果总量和总额的比重也有所下降,分别仅为2.56%和4.61%(见表1),较2016年分别降低了0.56个和0.75个百分点。从近10年的进口变化看,2008—2017年我国进口的葡萄数量和金额基本呈稳步增长态势,仅个别年份进口量或进口额稍有起伏(见图12),2017年进口量和进口额虽然略低于历史最高纪录(2016年),但与2008年相比仍然增加了3.53倍和5.21倍,占我国进口干鲜水果的比重较2008年分别提高了1.09个和0.78个百分点。
我国进口葡萄数量虽然较多,但进口来源地相对较少。2017年我国进口的葡萄来自智利、秘鲁、澳大利亚、韩国和新西兰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从智利、秘鲁、澳大利亚、南非和美国等5个国家进口数量在1万t以上,合计达23.09万t,进口额合计达5.83亿美元,分别占我国进口葡萄总量和总额的98.71%和98.83%;从印度进口的数量近3 000 t,占我国进口葡萄总量的1.25%;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口的数量只有数十公斤至几十吨不等,合计仅占我国进口葡萄总量的0.04%。在进口量上千吨的来源地中,除了从澳大利亚、南非和印度进口的数量和金额较2016年出现较大幅度增加外,从其他3个国家进口的数量和金额均表现出不同幅度的减少;其中,从印度进口的数量和金额增幅最大(见表 7)。
图12 2008—2017年中国进口葡萄数量与金额变化
从近10年的进口情况看,智利、美国和秘鲁是我国进口葡萄相对稳定且数量较大的来源地,进口量合计约占我国进口葡萄总量的3/4。其中,从智利进口的数量近10年一直稳居首位,而且在波动中不断增加,由10年前的四五万吨增加到2016年的近12万t,2017年虽然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历史较高水平,不过,进口量占我国进口葡萄总量的比重却因我国进口葡萄总量的增加而有所下降,由几年前的50%以上降至近几年的40%多。2008—2013年从美国进口的数量虽然在2万t左右波动,但一直稳居第二,占我国进口葡萄总量的比重基本上保持在20%以上;2014年以来从美国进口的数量持续减少,占我国进口葡萄总量的比重也降至不足8%,排位也由第二降至2017年的第五。2008—2015年从秘鲁进口的数量稳步增长,由5 000 t多增加到7万t,占我国进口葡萄总量的比重也由10%左右提高到30%以上,在所有来源地中的排位也由第三升至第二;近两年进口量虽然持续减少,但仍然保持在5万t以上 (见图13),是我国进口葡萄的第二大来源地,占我国进口葡萄总量的比重仍然保持在20%以上。
表7 2017年中国进口葡萄主要来源地分布
另外,我国虽然从2011年开始才从澳大利亚进口葡萄,但进口量不断增加,2015年突破1万t,到2017年已增加到4.27万t,占我国进口葡萄总量的比重也稳步提高到18.27%,在所有来源地中排名自2016年开始上升至第三;从南非进口的数量在2012年之前基本上都只有几十吨或几百吨,而2012年以来进口量基本上都保持在1万t多,在所有来源地中排名第四或第五。
图13 2008—2017年中国从智利、秘鲁和美国进口的葡萄数量变化
桃(含油桃)是我国产量位于苹果、柑桔和梨之后的第四大主产水果,出口量位于苹果、柑桔、梨和葡萄之后,居第五位;进口量少且不稳定。
统计数据表明,2017年我国出口的桃数量和金额均出现大幅增加,双双再创历史新高,分别达9.60万t和1.41亿美元,较2016年分别增加了2.25万t和0.31亿美元,增幅分别达30.67%和28.52%;占我国出口干鲜水果总量和总额的比重较2016年分别提高了0.33个和0.32个百分点,分别达1.33%和1.32%(见表1)。从近10年的出口情况看,我国出口的桃数量和金额虽有起伏,但总体增加明显,2017年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是10年前的2008年的3.66倍和12.10倍(见图14);占我国出口干鲜水果总量和总额的比重也明显提高,较2008年分别提高了0.90个和1.05个百分点。
2017年我国出口桃目标市场数量较上年略有增加,达20个,而出口量在1 000 t以上的仅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越南、中国香港和吉尔吉斯斯坦等5个国家和地区,不过,出口量合计高达9.35万t,出口额合计达1.38亿美元,分别占我国出口桃总量和总额的97.44%和97.87%;其中,出口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越南等3个国家的数量均在2万t以上,出口量合计占我国出口桃总量的90.64%。在出口量上千吨的目标市场,出口量均有不同幅度增加,仅出口中国香港的金额略有减少(见表8)。
图14 2008—2017年中国出口桃数量与金额变化
表8 2017年中国大陆出口桃主要目标市场分布
从近10年的出口情况看,越南、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3个国家是我国出口桃比较稳定而且出口量较大的目标市场,出口量合计占我国出口桃总量的83.62%~92.86%。其中,出口越南的数量虽然有波动,但基本上都保持在1万t以上,占我国出口桃总量的比重也保持在20%以上;出口俄罗斯的数量自2014年以来一直保持在1万t以上,而且持续增长,不断刷新历史纪录,占我国出口桃总量的比重由之前的不足20%逐步恢复到30%左右,但与2008年占比(41.03%)相比仍有差距;出口哈萨克斯坦的数量虽然有起伏,但总体增加明显 (见图15),2017年出口量是2008年的6.45倍,占我国出口桃总量的比重由15%左右提高到30%以上,2017年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出口桃目标市场。
图15 2008—2017年中国对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越南出口的桃数量变化
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的统计数据表明,2017年我国进口的桃数量和金额大幅增加,较2016年分别增加了8 346.58 t和2 353.04万美元,分别达8 780.04 t和2 492.25万美元,分别是2016年的20.26倍和17.90倍;占我国进口干鲜水果总量和总额的比重较2016年分别提高了0.09个和0.18个百分点,分别达0.10%和0.19%。从近10年的进口情况看,我国进口的桃数量很少,而且不是每年都有进口,2017年进口量是首次突破1 000 t大关,之前进口最多的时候也仅 400 t多(2016年)。
2017年我国进口的桃来自智利、澳大利亚和西班牙等3个国家以及未具名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其中,从智利进口的数量最多,达4 289.27 t,进口额达1 111.72万美元,分别占我国进口桃总量和总额的48.85%和44.61%(2016年我国没有从智利进口桃);从澳大利亚进口的数量居第二,为2 279.95 t,进口额为805.27万美元,较2016年分别增加了8.28倍和8.91倍,分别占我国进口桃总量和总额的25.97%和32.31%;从西班牙进口的数量居第三,为2 210.66 t,进口额为574.92万美元,较2016年分别增加了10.78位和8.92倍,分别占我国进口桃总量和总额的25.18%和23.07%;从未具名的亚洲国家和地区进口的数量仅163 kg,进口额3 384美元,分别占我国进口桃总量和总额的0.02‰和 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