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乃丹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00)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中国画作为华夏民族审美观念中特有的一种绘画语言,涵盖了不同时期的宗教、哲学、历史、文学等多种文化载体,是凝聚了东方传统思想与审美艺术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所以,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成为当下推进传统文化发展的根本任务。
透视这个词汇概念最早是由拉丁文翻译过来的,在拉丁文中具有看透的意思。就像我们透过窗户看到外面的景象那样,在玻璃框平面上呈现出来的那个成像,就是我们看到景物的透视图。他可以清楚的表现出物体的空间深度变化,使画面空间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西方绘画就是利用这种透视变化规律来解决画面中的空间深度问题,从而使西方绘画发展成为更有秩序性,更加规范,也更加科学的一种绘画门类,与其他绘画学科相比较而言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我们由透视的成像原理得到了物体成像的空间变化规律,这种规律作为一种标准指导着我们的艺术实践。根据透视成像的原理我们得到一些透视的基本概念。如视点、心点、画面、视距、左右距点、视平线、基面等等。这些只是例举的透视基本概念里的一部分,主要目的在于方便读者对于透视的成像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所有物体透视图的成像都是有依据的,有了这些基本概念,我们的透视图可以表达的更为清晰明了。
透视的种类丰富多样,凡是存在画面中的物体都会构成其特有的透视画面状态。其中包括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曲线透视、阴影透视以及反影透视。平行透视又称为一点透视,拿一个立方体来说,它是由六个面组成的,通常我们看到的立方体会有一个正面,这个正面与我们观察的位置呈平行状态时,产生的透视变化就是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又称为两点透视,同样以立方体为例,立方体对于透视画面只要不是平行状态,而是倾斜成一定角度,这时产生的透视变化就是成角透视。倾斜透视也可以叫做三点透视。它分为平行倾斜和成角倾斜。曲线透视不难理解,我们常见的球体都是生活中的曲线透视。阴影透视,顾名思义,光源打到物体上会出现投影,这个影子的透视成像关系就是阴影透视。最后一个反影透视,所有可以反映出物体反像的光滑表面都可以呈现出反影透视,如生活中的镜子等。
所谓传统文化,是基于人们过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的、并与社会物质精神文化以及传统文化各要素之间密切相连。传统文化经过历史岁月的沉淀,是文化发展的宝贵结晶。在文化的不断发展之中,民族性成为人们对于文化界定的重要部分,传统文化也与民族性紧紧相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民族传统文化。
中国画,又简称为国画,在古代也叫做丹青,是中华民族艺术文化中的传统绘画部分,我们常说“琴棋书画”,其中的画便是中国画。从狭义上讲,中国画主要指青绿设色画或水墨画,广义上的中国画主要是按传统风格来分,分为水墨画、重彩、年画、壁画、锦画、石刻、陶瓷画以及剌绣等,也囊括了水彩画以及近代油画等。
虽然透视这个词汇首先提出是在西方,但这种方法并非完全首创于西方,早在中国古代的画论中,其实已经出现过一些朴素的透视原理了。例如《墨经》这本著作所记载的,大约是在公元前三百多年,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的第一个小孔成像观察实验。中国南北朝时期,也就是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南宋的山水画家宗炳,在他所杜撰的《画山水序》中也有过类似的关于透视技法的记载说:“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宗炳从他的理论概括中论述了山水画的表现方法和透视原理的运用,我们可以得知中国传统绘画中是透过类似透明丝织物的观察方法来进行艺术创作的,其实不难理解,像现在流传下来的许多古代名画都是绢本,绢其实就带有透明性,透过绢我们可以模糊的看到观察的物体。除此之外由宗炳的理论我们还可以得到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这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透视的重要内容。
关于透视这个概念,不仅常用于我们对西方绘画的表达当中,在或古代或当代的中国画创作当中也是有所体现的,中国绘画中的透视发展与中国传统的审美取向有着必然的联系,而中国传统绘画所运用的透视表现形式,这与中国的传统哲学也有着或多或少的必然联系。在当今社会,中国绘画在艺术形式上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的原因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如今中国传统绘画审美的改变,对今后的水墨创作有很大的启迪。所以本文透视技法与中国绘画融合为切入点,总结透视技法在中国画中的应用,在近现代迅速发展过程中,审美需求越来越多样,结合这一发展趋势,我们的传统绘画是否可以呈现出更多样更大胆的表现形式来探索艺术,让我们的探索空间更为广阔,艺术家的创作也能够呈现多家融合的多元化趋势,使中国画这一传统文化形式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建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下)[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2]刘广滨.透视学[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