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赛赛
(天津商业大学,天津300134)
产业转移是一种经济现象,它发生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具体而言,产业转移指的是在一定的内因或者外因的推动下所引起的一个区域内的产业,以企业转移为主导形式,进行跨区域要素流动的经济现象。该区域可以使国际区域也可以是国内区域。国内外对产业转移的研究多是从动因、模式以及效应三个层面进行分析。魏晓洁,石碧华(2011)[1]指出国内区际产业转移的动因可以概括为扩大企业知名度和市场、产业结构调整、政府政策引导三个动因。王建平,刘斌(2014)[2]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模式进行了分析,指出主要包含外商直接投资、服务外包、服务联盟等。郝洁(2013)[3]将产业转移对产业承接地的效应归纳为:企业经济效应、产业结构效应、技术扩散效应、市场竞争效应、就业效应、城市化效应、环境综合效应、国家效应。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既带来了经济的正效应,也带来了环境的负效应。如何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值得深思。
河北省一直贯彻实施“两环开放带动策略”,始终坚持对投资环境的改善,积极的进行招商引资。河北省利用外资额始终保持一定规模并且呈不断增长趋势[4]。据统计,2017年河北省实际利用外资89.36亿美元,同比增长9.7%。同样,在内资的使用上,从2006年到2016年,河北省国内省外资金由756.33亿元上升到3058.33亿元,规模不断上升,这表明河北省承接国内转移的力度在不断上涨。产业转移规模的加大,为河北省经济发展带了正的外部效应:促进了河北的经济增长,增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调整了河北的产业结构。
河北省引入的外资投入与使用主要分布于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用于第一产业的外商资金几乎没有。尤其,以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以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较为集中。由于这些产业多具有高污染高消耗的属性,且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给河北省带来了负的环境效应:空气污染、水污染以及土壤污染变得愈加严重。河北省改善环境刻不容缓。
由于承接产业转移会带来很大的外部资金投入,而外部资金的投入会对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不同区域之间为争夺外部资金的使用权而进行恶性竞争。降低环境准入门槛就是其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段。环境准入门槛,是对环境保护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防线。环境准入门槛一旦降低,那么一些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作用的产业就会簇拥而入,使得当地的资源大幅消耗,生态环境直线下跌。
就目前而言,很多企业环保意识淡薄,责任心差,只知道一味的追求自身经济利益,从而带来了严重的负外部性,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破坏,环保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因此,加强环保意识以增强产业转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环保意识的加强,应该充分利用媒体、新闻及宣传栏等多种途径,积极宣传与倡导“绿色”理念,普及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政策和法律,将环保理念贯彻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形成有力的监督,包括社会舆论监督以及政府监督。
在进行产业转移过程中,河北省应该掌握一定的选择权。尤其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河北省应该与京津两地共同发展,而不是只做京津两地的污染接收地。在制定环境准入门槛时,应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将技术、环境以及市场等对于防污治污有积极影响的因素考虑进去,而不是盲目追逐眼前的利益,仅仅以引进项目资金的多少,带动就业人口多少来设定。同时,对于不同的行业,应该按照自身产业布局以及功能定位,实施差异化的准入标准。
即使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河北省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其所承接的产业仍然以制造业为主,其中多为高耗能高污染且附加值较低的企业,这就使得河北省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产业结构现状并未取得根本性的转变。因此,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这就要求,一方面,对承接产业进行过滤,合理选择移入产业。对于绿色产业以及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应该给予鼓励。另一方面,应该着眼于未来,将创新融入到产业承接上来。
目前,河北省经济快速发展,而伴随之而来的是环境的不断恶化。要想尽快摆脱这种处境,单凭政府财政力量是不可能也是不合理的,河北省必须建立有效市场机制,来吸引环保资金的投入。政府应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将各种激励性的政策运用到提高企业和个人投资于环保领域的积极性上来,进而实现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在环保领域上的投入。
参考文献:
[1]魏晓洁,石碧华.国际产业转移和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1,(2):193-195.
[2]王建平,刘斌.国际产业转移的模式与效应分析[J].管理现代化,2013,(6):24-26.
[3]郝洁.产业转移承接地效应的理论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3,(1):60-67.
[4]李小波,苏怡莲.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现状、问题和对策[J].当代经济,2013,(21):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