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宁
(天津美术学院,天津300143)
在我国文化环境中,公共图书馆因数量上以及体系上的不完善为我国民间图书馆的兴起提供了生存空间。近些年,国内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可供免费阅读的场所,其中荒岛图书馆是近年来在我国兴起的一种民间社区公益图书馆,其目的是开辟一个像荒岛那样安静、适合阅读的地方,在快节奏的都市里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图书共享平台。由于荒岛图书馆主要以民间图书馆的形式存在,所以经常会因运营不善而导致图书馆的关闭。故公益图书馆应扩展多功能化的服务形式,提高图书馆的资源使用率,使公益图书馆的功能得以多样化延伸,使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只能为读者提供阅读的场所,更可以通过图书馆的内部环境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三联书店海边公益图书馆作为此次的案例,细分来看该图书馆可归于公益图书馆中的荒岛图书馆这一类别,市民可免费阅读书刊,并且可以对图书馆进行捐书,旨在希望所有人都能够有机会阅读到有营养的书籍。本次论文的写作目的正是希望通过对三联书店海边公益图书馆的视觉形象设计中设计思维的分析,来完善此公益图书馆的形象系统,从而完善其运营机制,提高国民对于公益图书馆的重视度与认同感,也为该公益图书馆的读者营造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使受众体验一种全新的阅读感受,享受其中。
该图书馆位于沿中国渤海湾海岸线上,在秦皇岛南戴河沙滩上步行400米,来到这座离海岸线约60米的图书馆,坐落于秦皇岛北戴河新区阿那亚黄金海岸社区内,阿那亚营建方创想与开发建设了此项目,并与三联书店达成协作,并由直向建筑事务所的中国当代新锐建筑师董功操刀完成设计。图书馆由阅读体验空间、冥想空间与学术研讨空间三部分构成,占地500平方米左右。构筑是一个清水混凝土结构体,建筑风格质朴自然,像在自然中生长出来的有机体,融合建筑自身与周围的环境。这一建筑设计本身的初衷好似要与周围环境相融合,非常注重建筑和环境的关系,图书馆其本身的建筑设计的主要理念在于探索空间的界限、光氛围的变化、身体的活动、空气的流通以及海洋的景致之间的共存关系,建筑面朝大海,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有一种独特的气场。图书馆同时强调一种阅读体验,被誉为“全世界最孤独的图书馆”,因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从这些图书馆本身的特点作为切入点,可以联想到情感化的设计、人性化设计、绿色设计等。
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商的迅速发展严重影响了纸质书籍的销量,尤其是报纸,手机、kindle等电子产品由于有方便携带、信息量大等优点受到了青年一代的喜爱,现如今不难发现一些书店和网上售卖真实书籍的网站如当当网等,往往不得不通过大幅度的折扣来提高书籍的销售量,这一现状的产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可这一状况值得我们深思。
信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帮助我们更方便快捷的获取更多时讯的同时又让我们失去了很多,它使我们的步伐越来越快。“阅读”这一件本身就应该“慢下来”的事情,不应该随波逐流。而纵观我国的阅读市场,各省市的图书馆并没有担起真正的号召全民阅读的重任,无论从书籍的数量和质量还是从阅读环境来讲,都没有做到最好。而如何能吸引公众将目光从电子书籍放到纸质书籍上来,让民众从家中阅读到公共图书馆中来阅读,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
从设计的思维角度来看,设计的功能性在这一问题中就显得至关重要。希望从公共图书馆的视觉形象设计入手,在设计中注重设计与环境、设计与人的关系,以读者为主体展开设计。
随着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只追求物质层面的富足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需求,阅读是提高人精神素养最直接的方式,然而现今可供人们阅读的环境优雅的图书馆甚少,不少省市级图书馆都未很好的为读者营造舒适的阅读环境,嘈杂、喧闹,使本该安静的阅读境地变成了公共的交谈乐园,图书馆的管理不到位,设施和指示都有缺陷。
针对目前公益图书馆视觉形象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现以三联书店海边公益图书馆为例,由于该图书馆建筑结构极具特色,因此若是缺少导视等视觉系统,容易造成读者阅读体验满意度下降、读者的精神需求无法通过阅读得到满足等问题,设计灵感主要来源于借鉴图书馆独特地理位置的提炼以及图书馆建筑中光影移动所产生的独特效果等。
通过本论文研究如何运用视觉形象文化层面的设计来满足读者精神需求,提升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质量的问题,充分考虑并且满足人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公益图书馆中的视觉形象设计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玉珍.近5年我国民间图书馆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2).130-135.
[2]邱冠华.公共图书馆提升服务效能的途径[J].中国图书馆报,2015,(04):14-24.
[3]华海燕.全民阅读背景下的民间公益图书馆发展[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5,(03):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