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丰乐乡畜牧兽医站, 甘肃 民乐 734500)
羔羊发病率较高,感染致病菌后潜伏期比较短,一般呈急性经过(病程1~3 h),突然发病后倒地死亡。病程缓慢(3~10 h)的羊离群呆立,口吐白沫,磨牙,角弓反张,眼结膜苍白,全身肌肉抽搐;腹泻,便出暗黑色混有黏液或血液的粪便;部分病羊表现食毛癖,濒死前转圈,步态不稳,呼吸困难;在倒地后四肢出现划水状,颈部向后弯曲,随着病情进展昏迷和呻吟,最后因衰竭死亡;在死亡后病羊的腹部异常膨大。
急性病例无典型的特征性病变,剖检营养状况良好,尸体会快速腐烂。慢性病例剖检真胃内存在大量未消化的饲料,左心室心外膜有出血点,肺脏出血和水肿,肾脏肿大质地柔软,大小肠出血。病程长的病例剖检后胃内有未消化的饲草料,胃壁黏膜脱落、溃疡,心脏肿大,心包内混有积液,心脏内外膜有小出血点,肾脏表面充血,实质松软如泥,略压即烂,胆囊肿大1~3倍,胆汁黏稠,小肠壁呈血红色,部分病理小肠黏膜有明显的溃疡灶[1]。
由于羊肠毒血症发病多呈急性死亡,病程短,临床症状明显,根据病理剖检病变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由于病羊发病后症状与炭疽、羊快疫等症状相似,因此要注意鉴别诊断。其中不同年龄阶段的羊都可感染发病,体温升高,可视黏膜发绀,天然孔流出凝固不全的血液,病羊死亡后尸僵不全,剖检脾脏高度肿大,实验室检查可见典型的具有荚膜的炭疽杆菌。羊快疫多见于春秋两季,6~18月龄的绵羊多发,山羊少见,一般情况下是由天气骤变等应激因素下发病,实验室镜检可见无关节长丝状的腐败梭菌。羊感染巴氏杆菌后体温升高,皮下组织出血性胶样浸润,涂片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杆菌。
实验室确诊:采集病死羊的心、肝、肾组织进行革兰氏染色,镜下可间革兰氏阳性、直杆状、两端钝圆的粗大杆菌,单个或2~3个排列,有荚膜;细菌培养可将采集的病料组织接种于10%血琼脂平板上,37℃厌氧培养24 h之后可见圆形突起,半透明灰白色菌落,菌落周围产生溶血环,涂片镜检后可见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经生化试验证实该菌可发酵葡萄糖、麦芽糖等产酸产气,不分解淀粉和甘露醇等多糖,在牛乳培养基中“爆裂发酵”可鉴定病原菌[2]。
加强饲养管理措施,及时清理圈舍内外的环境卫生,科学制定并妊娠执行消毒制度,及时清理积水,防止羊群饮用病原芽孢污染的水;控制饲养密度,保持圈舍内通风良好;为羊群提供优势牧草,春夏季节避免过量食用青绿多汁、富含高蛋白的饲草料;此外可在每年春秋两季防疫期间注射三联或五联疫苗进行免疫预防。
对已经发生病的羊只进行隔离,全群及时接种疫苗,多饲喂粗饲料,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已经病死的羊只要焚烧、深埋无害化处理,使用石灰水和5%来苏儿对圈舍进行喷洒消毒。
表现出临床症状的羊可使用160万IU青霉素3支进行肌肉注射,2次/d,连续注射3 d,或在500 mL 10%葡萄糖溶液中加入5 mL安钠咖和5万~10万IU青霉素进行静脉滴注;病程稍长的羊群可口服磺胺脒8~12 g,连续使用3d;饲料中可添加120 mg/kg金霉素,连续使用5 d,饮用水中可添加氨苄西林钠,连续使用5~7 d,可有效控制羊群的病情[3]。
在羊肠毒血症高发的季节养殖户和兽医工作人员要密切关注羊群的发病情况,在日常生产过程中加强饲养管理和消毒免疫工作力度,以预防为主的原则降低羊群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王丹,薛力刚,赵权.羊肠毒血症的诊断与防治[J].中国兽医杂志,2014, 50(11):104.
[2] 刘春梅,郭岗,王勤.羊肠毒血症的诊断及防治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5,36(8):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