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琦,徐 叶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基地,是培养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人才的重要阵地。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中,广泛存在着自我认同偏低的现象,部分学生甚至产生了自我认同危机。自我认同危机现象的产生,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阻碍了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为束缚高职教育发展的桎梏,应引起我们的警惕和重视。
自卑心理严重是高职生自我认同危机最突出的表现。这些高职生往往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毫无自豪感,做什么都畏手畏脚、甚至胡思乱想。通过对288名在校高职生抽样调查,显示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中占据很大比例:
高职生自卑心理情况调查表
自卑心理直接后果就是导致高职生自信心的缺失,随后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首先,会给他们带来忧郁和焦虑等不良情绪,造成学习和生活的压力,降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引发心理疾病;其次,会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的状态,唯唯诺诺,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极易造成人际交往中的误会和阻碍,影响人际交往效果,甚至产生社交恐惧症;[1]最后,会使他们缺失了应有兴趣和热情,会变得冷漠和无动于衷,畏难情绪也很严重,导致学习成绩和活动能力的下降,影响他们的成长成才。
环境适应较差也是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认同危机的普遍表现,这些高职生往往觉得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很差的,与其他院校特别是本科院校差距明显,不认同自己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感觉自己和环境格格不入,这种环境适应问题极易产生痛苦,进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具体表现主要有:其一,这些高职生对学校的学习与活动漠不关心,甚至排斥,和同学及校园环境难以产生和谐有效的互动,部分学生会选择长时间逃课,用网络游戏或者社会交友来麻痹自己,消极态度明显;[2]其二,在对外交流中,不愿意甚至刻意回避提及自己学校、专业的名字,尽量回避自己的身份,不愿意多谈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第三,对环境存在贬低性评价,对学校、专业、教师、同学的评价普遍偏低,甚至会采用戏谑的口气和侮辱性的语言,把学校、专业、教师、同学作为贬低的对象。
失范行为严重也是高职院校学生自己认同危机的重要表现,一些学生学习和生活目标缺失,心理压力加大,认为学校和社会对他不公平,进而否定学校的教育体系,用失范行为排解情绪。在一些院校中,部分学生奉行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泛娱乐化主义,这与他们学习和生活目标缺失、心理压力加大、产生自我认同危机、从而自暴自弃有直接关系。高职生的失范行为也是多种多样,包括逃课、打架、酗酒、沉溺网络,还有一部分学生抱着一夜暴富的梦想,离开学校,参与了非法传销组织,造成财产损失和身心伤害,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也是目前高职教育面临的棘手问题。
单一的教育评价是高职院校学生产生自我危机最主要的原因。我国目前的教育评价主要以学业评价为主,学习成绩、考试排名是评价学生优劣的主要标准。高职院校高考录取分数线低,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不高,在当前教育评价的背景下被视为差生,从高考角度讲,也是“失败者”。因此,社会、家庭、甚至学生个人,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给高职生贴上“失败者”的标签,因此,进入高职院校就读,在很多学生看来,是一件失败甚至近乎于耻辱的事情。基于这种认识,很多学生就读高职院校,心理上易产生自卑感,自身认同度开始降低,逐渐否定自己,从而导致高职生产生自我认同危机的现象。[3]
传统人才观也是造成高职院校学生产生自我认同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传统的人才观对于技工人员有着浓厚的歧视色彩。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从政受到尊重,而擅长某项技能则被轻视。我国古代对于手工业者称为“匠”,对匠人的地位一般都定位为低端。建国后,很多地方对工作类型粗略地分为“坐办公室”和“下车间”,“坐办公室”的地位和职业声望要高于“下车间”。这让很多高职生在承受现实歧视压力的同时也丧失了对未来的信心和热情,滋生了自我否定的心理,产生了自我认同危机的现象。
源于现实的压力是造成高职院校学生产生自我认同危机的又一重要成因,往往产生更为强烈的挫折情绪,增大高职生的心理压力,产生自我认同危机:其一,现实社会中的求职择业依然存在大范围内的学历高消费。高职生在求职中不可避免地遭遇学历歧视,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他们往往被排除在外,很多用人单位甚至明确表示,最低标准是本科,这无疑对高职生来说是一个打击,产生强烈的挫败感,这也是他们产生自我危机一个主要诱因;其二,高职生即使就业,就业岗位的工作条件、劳动强度、特别是职业声望上与本科生相比存在差距,很多地方政府出台的一些高校毕业生的优惠政策,往往也不把高职生纳入其中,这使得很多高职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中面临更多的困难,经历更多的挫折,这些压力传导到高职院校,会造成在读高职生的紧张和恐慌情绪,加大精神压力,从而产生自我认同危机。
高职院校教育的缺位也是高职院校学生产生自我认同危机的原因之一。第一,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高职院校认为自身办学层次低,学生自我认同低是正常的事情,没有重视和强调解决学生自我认同较低的问题,由于忽略,给高职生产生自我认同危机提供了条件;部分院校教师自身也存在着自我认同较低的现象,觉得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不如本科教师,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对学生的自我认同造成了负面影响。第二,缺乏有效的路径和方法。目前高职院校对于提高学生自我认同感,没有好的路径和方法,对于自卑学生缺乏心理疏导,对个别表现比较明显的有失范行为和环境不适应问题的学生,往往是谈话疏导为主,暂时缓解心理压力,治标不治本;对于学生遭遇的现实困难,学校有效解决的办法不多,在增强学生认同感方面做的不够。
高职院校要引导学生客观评价自己,高考的失利并不代表人生的失败,未来社会趋于多元化,需要各个领域的人才,学习成绩不理想,并不代表事业上没有建树,学历低但成就较大事业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高职生应该走出高考失利的阴影,振作起来向前看,树立信心和理想,脚踏实地,从高职教育中汲取营养,让自己成长成才,投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浪潮中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高职院校要引导学生摆脱传统人才观的束缚。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就都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4]“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多元化的人才观在今天的社会已经成为主流。新时代的高职生,要用努力、用行动回应传统人才观带来的歧视与不公,努力成长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性的复合人才,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
要消除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认同危机,解决实际困难是重中之重。从解决实际困难中帮助学生重拾信心,提高自我认同感。学校和老师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不断加强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培育他们养成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提升就业能力,以适应未来的竞争,获得理想的工作岗位及职业发展。学校还要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更多机会,以丰富学生的工作经验来弥补他们理论知识的不足,以期在就业竞争中抢得先机;同时,改革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订单培养,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接触学生的后顾之忧,消除学生压抑、忧郁及恐惧等不良情绪,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高职院校应采取多种形式,开辟多元路径,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第一,让高职生充分了解学校。通过校史教育、优秀校友介绍等,让学生认同学校,消除对学校的误解,融入校园环境;第二,帮助学生认识行业,很多学生缺失自我认同感,都是缺乏视野造成的,通过认识行业,开拓视野,让学生明白自己未来在社会分工中的角色,有助于学生自我定位,增强认同感;[5]第三,帮助学生认识自己,通过SWOT分析,帮助他们了解所处环境的优势与劣势,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来确定未来的努力方向;第四,进行心理疏导,对于自我认同危机严重的学生,要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减轻心理负担,避免产生严重后果,让学生阳光地生活;[6]第五,建立激励机制,帮助学生恢复信心。通过开展演讲、征文、辩论等赛事活动,给他们展示的舞台,帮助学生感受荣光,重拾信心,利用奖学金等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第六,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减轻压力,增强认同感,同时,通过网络和自媒体平台,发布积极健康的教育内容,传递正能量,促进学生的自我认同。